科学课中的“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课改中的问题之一“班额、空间、环境和条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变兴趣为探究的实践。
   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大多数的孩子对“科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现代生活是一个充满“科学”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从幼儿期父母就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比如:现在的孩子很喜欢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人最初是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树为什么会开花?蚯蚓为什么生活在土里?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常常会绞尽脑汁地给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解释,这固然是可以的。但我认为我们大人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究机会,我们应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去自己找答案.同时可以带领他们、鼓励他们多进行户外、田园的探究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让孩子多实践,不要认为他们年龄小,什么都不会,实际上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有他们自己的方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合作,做他们的助手,只有这样,孩子的科学学习才能得到最广泛的开放,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地让孩子把兴趣变为探究的实践.
   2、发动学习,勤于动手。
   在我带的班级中,大部分班级生额达到五、六十名,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滥竽充数”。不喜欢动手,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探究,好像自己是个旁观者,只是看别人做,由于学生多,有时老师不会发现他们的问题,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他们明显和其他学生拉开了差距,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注意到这些问题我采取了 “同桌、同组互帮制”的方法,即:在活动中,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明确地进行分工,每人有每人的任务,完任任务加一颗星,每个单元结束进行一次统计,然后选出“勤于动手”的小标兵,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所有的孩子慢慢都有了改变,喜欢动手地更加喜欢了,过去不喜欢动的,也学会动手了。比如:四年级在电路设计中,课本要求学生设计电路,效果达到让2个灯炮亮就可以了,可在操作汇报中,有许多同学想出了使3个、5个灯泡亮的方法,这其实也是由于组员互相启发、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的效果,也只有真正动手做了才会有的效果。
   伯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
  3、在大自然中学习
  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是科学学习的大环境。只有在大自然中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
   由于本校条件有限,教室地方小,无法展开一些探究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喜欢带学生在室外完成一些教学活动。比如:土壤的研究、养蚕活动、了解空气、风的知识、花的观察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探究的问题,小组确定好研究的方法,并且进行分工,再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会出现有的学生“闲下来”无事可做,让他们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同时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会很热情地参与在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参与讨论,研究问题,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难题。这样,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活动,也促进了师生关系,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只有在大自然中去做了,去试了,才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在“土壤的研究”一课中,每个小组完成活动后,几个小组的同学把土壤放到了一起,大家注意到,每个小组的土壤都不完全一样,有的同学说这是因为大家取土的地方一样,又有同学提出:那南方和我们北方的土也一定不一样,那美国的土里又该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惹得大家都笑了,我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去查查资料,自己继续研究,看着他骄傲地点点头,我心里也甜滋滋的。
   4、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很重要,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人才,要让学生有创造力,有开放的思维,就要给他们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教改以来这个问题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对科学课程来说,开放教学环境尤为重要,开放教学环境就是开放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是开放学习方式。现在的学生基础都不错,他们从书本、网络等等介体上了解了许多许多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到科学道理和规律,我们的工作就是引导他们更多地丰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能力,同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真正成为武装他们头脑的精神食粮。在三年级“大树的观察”教学中,对课本中“大树的观察”,有学生们认为:我们对大树太熟悉了,也知道了许多关于大树的知识了,有什么可观察的?这时,我给他们讲了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他们要学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尤其是每天都看到的事物要学会问“为什么”,学会探究,学会自己找答案。这样,再让他们去观察校园里自己喜欢的一棵树,汇报时,我发现学生们观察地很仔细,学会全面地使用观察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地“看”了,同时经过观察,他们可以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学会了边观察边思考,这节课收获是很大的。
   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有开放思维的学生,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学一定可以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陕西710061】
其他文献
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
鉴于目前隧道断面拟合方式的不足,提出新方法NURBS曲线来拟合隧道断面。先介绍了隧道断面干扰点去除、型值点提取、断面变形分析的具体方法。然后理论验证了NURBS曲线的拟合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深刻认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让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之帆。
在“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精品课堂展示课”及优秀教师培训中,笔者在思想上大开眼界,在行为上做好了积极实践新课程教学的准备。为进一步做好学科培训的教学铺垫,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始终牢牢抓住一个关键环节,即:改革--创造--创新。这既是教育教学的原动力,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和努力的方向。    一、创新理念与边远地区教育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雏形期,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
二十年春华秋实,二十年呕心沥血。回首自己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虽然感慨付出很多,但也庆幸收获不少。点滴汇聚,概括起来就是扎实做好“五个关”。即:拉近学生情感关、精心制订班规
摘要:“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时射期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心态反应;其突出表现为抵触性、求异性、矛盾性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做必要的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对策;探究;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  20世纪60年代,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并成为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狭义上研究预设,认为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己寓于句义之中,即语义预设,这是完全抛弃了语境的概念。从广义上研究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