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一种动力。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他们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激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今的教学改革,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坚决否决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程式化,这些都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因此,我采用“激趣”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趣” 就是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字、词、句作为思维活动的突破口,诱导学生把兴趣集中过来。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里的 “领”好比上述的“趣”。抓住了文章的“领”,有目的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触类旁通,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这一课题,会有一连串的疑问:鞋匠的儿子是谁?课文围绕鞋匠的儿子会写他做了那些事呢?他作为一个鞋匠的儿子有这样的身份会有怎样的作为呢?为此,我采用“激趣”法,引导学生去推想:鞋匠的儿子可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可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可能有辉煌的业绩,课文可能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取得的成就。全文应该会着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描绘。抓住这一契机,我顺水推舟:那么,就让我们打开书本,到文章中去找找你刚才提出疑问的答案吧。于是,学生开始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对照原文时,有的学生会自言自语: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有些想法与原文接近,有些却差得很远。读完课文,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会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寻求自己问题的答案。无论学生的推想是对是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样的阅读是高效的。
经过文章标题推想猜测的过程后,又进入课文阅读。我再次“激趣”:林肯作为美国16任总统,可是他却是一个出生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当他在出席他的就职演讲之前,身份高贵的参议院们高傲的想要羞辱他,可为什么等林肯演讲之后全场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呢?参议院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是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有这么大的转变?这种“激趣”方法的运用,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习得知识,也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表演”——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表演相结合,不但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表演中主动理解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上课效率。
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结合文本特点剧本,我提前让学生排练准备,于是,惊喜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在我面前,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种道具:自己做的帽子、自己粘上的胡子、自己捆的“荆条”等等。在开始表演之前,我们就剧本提示语做了分析,将人物个性进行分析,表演开始。有的学生在表演时还加上了自己理解的潜台词和动作,比如:在课文中,剧本以两人喝酒的场面结束,学生则将廉颇与蔺相如在喝酒和解时的动作、语言都做了补充,感叹学生会如此主动钻研文本,将人物的心理挖掘的如此深入。
三、“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常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很容易造成学生不够投入,对教师产生依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产生这样的观念转变,得益于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体现学生自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研讨课。当时我执教五年级下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随着一次次的试上,我一次次的从主导者转变成了引导者,我慢慢学会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主导权“转让”给学生。在教学三个事例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分为:人物、目标专一的体现、持之以恒的体现这三栏。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完成表格。这样,使大家既动口、动脑又动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或课外指导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即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与指导过程中和过程后所要做的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坚定的点头动作、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
一、“激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今的教学改革,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坚决否决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程式化,这些都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因此,我采用“激趣”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趣” 就是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字、词、句作为思维活动的突破口,诱导学生把兴趣集中过来。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里的 “领”好比上述的“趣”。抓住了文章的“领”,有目的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触类旁通,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这一课题,会有一连串的疑问:鞋匠的儿子是谁?课文围绕鞋匠的儿子会写他做了那些事呢?他作为一个鞋匠的儿子有这样的身份会有怎样的作为呢?为此,我采用“激趣”法,引导学生去推想:鞋匠的儿子可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可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可能有辉煌的业绩,课文可能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取得的成就。全文应该会着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描绘。抓住这一契机,我顺水推舟:那么,就让我们打开书本,到文章中去找找你刚才提出疑问的答案吧。于是,学生开始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对照原文时,有的学生会自言自语: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有些想法与原文接近,有些却差得很远。读完课文,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会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寻求自己问题的答案。无论学生的推想是对是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样的阅读是高效的。
经过文章标题推想猜测的过程后,又进入课文阅读。我再次“激趣”:林肯作为美国16任总统,可是他却是一个出生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当他在出席他的就职演讲之前,身份高贵的参议院们高傲的想要羞辱他,可为什么等林肯演讲之后全场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呢?参议院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是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有这么大的转变?这种“激趣”方法的运用,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习得知识,也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表演”——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表演相结合,不但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表演中主动理解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上课效率。
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结合文本特点剧本,我提前让学生排练准备,于是,惊喜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在我面前,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种道具:自己做的帽子、自己粘上的胡子、自己捆的“荆条”等等。在开始表演之前,我们就剧本提示语做了分析,将人物个性进行分析,表演开始。有的学生在表演时还加上了自己理解的潜台词和动作,比如:在课文中,剧本以两人喝酒的场面结束,学生则将廉颇与蔺相如在喝酒和解时的动作、语言都做了补充,感叹学生会如此主动钻研文本,将人物的心理挖掘的如此深入。
三、“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常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很容易造成学生不够投入,对教师产生依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产生这样的观念转变,得益于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体现学生自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研讨课。当时我执教五年级下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随着一次次的试上,我一次次的从主导者转变成了引导者,我慢慢学会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主导权“转让”给学生。在教学三个事例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分为:人物、目标专一的体现、持之以恒的体现这三栏。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完成表格。这样,使大家既动口、动脑又动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或课外指导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即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与指导过程中和过程后所要做的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坚定的点头动作、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