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一个人健康的成长,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懂得在学校应该如何遵守规章制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本文就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和一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循序渐进;喜闻乐见;良好品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习惯,就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重复固定的行为倾向,它具有一定的持久和稳定性,对于同学们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他们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完善和超越自我的重要前提。此外,一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老师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同学们养成学习、生活、文明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习惯是某个个体经过重复、规范的演绎后形成正确、良好、可借鉴的行为准则,这个过程是值得被认可的,它对提升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刚刚经过幼升小的孩子其年龄尚小,整个思想和行为都处于认知阶段,他们的可塑和可变性是非常强的,要想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非凡。
二、一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一、不良行为习惯表现
(1)学校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第一,故意损坏学校公共物品,在校园路上安放石头或用钉子扎别人的车胎,看到别人出糗还落井下石;或者向厕所的管道扔砖块等。第二,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一边吃糖一边说话;喜欢吃肉食不喜欢吃蔬菜,这就使得他们的各项发育指标无法达到标准。第三,把零食当正餐,上课还偷吃零食,这不仅无法提起课堂兴趣,还会损害他们的肠胃健康。
(2)家庭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第一,在家中任性妄为,总是质疑父母安排的一切,不对父母言听计从,也不关心家人的健康和替父母分担家务。第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一年级的同学,他们不按时起床吃饭,需要父母再三督促。第三,没有自主学习习惯,很多家庭作业都需要在家长的亲自监督下才能完成。
(3)社會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第一,一年级的部分孩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是比较懂事,但一离开学校和老师的监督,其行为习惯就非常令人担忧,比如过马路闯红灯、偏离人行道、不排队等。第二,在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商场、饭店等地大声喧哗、制造噪音。第三, 出去游玩乱扔纸屑、果皮,随意采摘路边的花草,缺少环境保护意识。
二、不良行为习惯成因
(1)教育因素:第一,自从新课改后,我国对小学德育教育和习惯培养引起了高度重视,希望可以将每位孩子都培养成品德优秀、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才。
(2)家庭因素:第一,家长和学校缺少合作,对于学校每学期制定的计划几乎没有进行参与,这就使得家长没能了解到学校的教育计划和重点,而老师也不清楚孩子离开学校后的具体表现。第二,孩子缺少父母之爱,对于一年级的家长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多挣钱,既而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每天都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时间甚少,严重缺乏亲情感。第三,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好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伤害,使得家庭教育缺失。
(3)社会因素:第一,虽然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得到相应的丰富,比如婚外情、重幼轻老等不良社会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道德取向。第二,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子女成人需要一大笔资金,觉得这样的投资是不划算的,总是希望子女随便读几年书,只要认识“字”和“钱”就可以出社会进行赚钱。
三、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1、利用班会,让学生心中有“规范”
在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老师可以利用班会来让同学们心中有“规范”。例如:每周带领同学们观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视频,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来明白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然后对照“规范”中的每一条,让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如果没有,又应该怎么去做。
2、激发情感,引发良好行为习惯动机
(1)在一年级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优秀的榜样,而老师和同学们是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在同学们的心中老师也是非常神圣的,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行为规范,比如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被同学们模仿。
(2)兴趣是最好的引路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会想要去做。为此,老师就要以趣激情,充分调动他们对学习的主动与积极性,既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老师可以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同学们懂得在学习中应该尊师重道、诚恳求教。
(3)将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方能激发同学们的情感,老师就要根据一年级同学的特点来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体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反复训练,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贯穿整个教育,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觉与自控力较差。因此,老师就要反复进行训练,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评价,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性
优化评价方式,让同学们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1)一年级的学生其纪律与安全意识淡薄,喜欢在老师面前不断表现自己,因此,老师要用鼓励评价来促进同学们得到更好的成长。(2)一个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需要走出家庭在这个小社会中“实习”,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大社会中更快的适应。
结论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为此,老师要利用班会,让学生心中有“规范”;激发情感,引发良好行为习惯动机 ;反复训练,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优化评价,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这些持久的行为习惯中改变自己的道德品质,既而用今天的好习惯来成就明天的辉煌,这也是当前小学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焕凤. 城中村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46.
[2]曾凤仙.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具体方法[A].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一卷)[C].:,2018:2.
[3]戴萍.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策略[J]. 名师在线,2021(02):39-40.
[4]姚焕强. 对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20(16):52-53.
关键词:循序渐进;喜闻乐见;良好品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习惯,就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重复固定的行为倾向,它具有一定的持久和稳定性,对于同学们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他们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完善和超越自我的重要前提。此外,一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老师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同学们养成学习、生活、文明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习惯是某个个体经过重复、规范的演绎后形成正确、良好、可借鉴的行为准则,这个过程是值得被认可的,它对提升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刚刚经过幼升小的孩子其年龄尚小,整个思想和行为都处于认知阶段,他们的可塑和可变性是非常强的,要想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非凡。
二、一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一、不良行为习惯表现
(1)学校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第一,故意损坏学校公共物品,在校园路上安放石头或用钉子扎别人的车胎,看到别人出糗还落井下石;或者向厕所的管道扔砖块等。第二,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一边吃糖一边说话;喜欢吃肉食不喜欢吃蔬菜,这就使得他们的各项发育指标无法达到标准。第三,把零食当正餐,上课还偷吃零食,这不仅无法提起课堂兴趣,还会损害他们的肠胃健康。
(2)家庭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第一,在家中任性妄为,总是质疑父母安排的一切,不对父母言听计从,也不关心家人的健康和替父母分担家务。第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一年级的同学,他们不按时起床吃饭,需要父母再三督促。第三,没有自主学习习惯,很多家庭作业都需要在家长的亲自监督下才能完成。
(3)社會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第一,一年级的部分孩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是比较懂事,但一离开学校和老师的监督,其行为习惯就非常令人担忧,比如过马路闯红灯、偏离人行道、不排队等。第二,在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商场、饭店等地大声喧哗、制造噪音。第三, 出去游玩乱扔纸屑、果皮,随意采摘路边的花草,缺少环境保护意识。
二、不良行为习惯成因
(1)教育因素:第一,自从新课改后,我国对小学德育教育和习惯培养引起了高度重视,希望可以将每位孩子都培养成品德优秀、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才。
(2)家庭因素:第一,家长和学校缺少合作,对于学校每学期制定的计划几乎没有进行参与,这就使得家长没能了解到学校的教育计划和重点,而老师也不清楚孩子离开学校后的具体表现。第二,孩子缺少父母之爱,对于一年级的家长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多挣钱,既而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每天都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时间甚少,严重缺乏亲情感。第三,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好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伤害,使得家庭教育缺失。
(3)社会因素:第一,虽然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得到相应的丰富,比如婚外情、重幼轻老等不良社会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道德取向。第二,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子女成人需要一大笔资金,觉得这样的投资是不划算的,总是希望子女随便读几年书,只要认识“字”和“钱”就可以出社会进行赚钱。
三、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1、利用班会,让学生心中有“规范”
在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老师可以利用班会来让同学们心中有“规范”。例如:每周带领同学们观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视频,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来明白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然后对照“规范”中的每一条,让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如果没有,又应该怎么去做。
2、激发情感,引发良好行为习惯动机
(1)在一年级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优秀的榜样,而老师和同学们是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在同学们的心中老师也是非常神圣的,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行为规范,比如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被同学们模仿。
(2)兴趣是最好的引路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会想要去做。为此,老师就要以趣激情,充分调动他们对学习的主动与积极性,既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老师可以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同学们懂得在学习中应该尊师重道、诚恳求教。
(3)将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方能激发同学们的情感,老师就要根据一年级同学的特点来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体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反复训练,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贯穿整个教育,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觉与自控力较差。因此,老师就要反复进行训练,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评价,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性
优化评价方式,让同学们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1)一年级的学生其纪律与安全意识淡薄,喜欢在老师面前不断表现自己,因此,老师要用鼓励评价来促进同学们得到更好的成长。(2)一个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需要走出家庭在这个小社会中“实习”,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大社会中更快的适应。
结论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为此,老师要利用班会,让学生心中有“规范”;激发情感,引发良好行为习惯动机 ;反复训练,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优化评价,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这些持久的行为习惯中改变自己的道德品质,既而用今天的好习惯来成就明天的辉煌,这也是当前小学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焕凤. 城中村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46.
[2]曾凤仙.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具体方法[A].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一卷)[C].:,2018:2.
[3]戴萍.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策略[J]. 名师在线,2021(02):39-40.
[4]姚焕强. 对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20(1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