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品德形成之根源,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孩子孝心,塑造高素质人才,让我们的下一代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孝的美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发挥家庭教育的主阵地,时刻加强孩子孝心教育;②开展学校教育多形式,渗透孝心教育。
【关键词】孝心 教育 学校和家庭 培育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品德形成之根源,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孝依然是个人成长、家庭和睦、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更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孝心教育现在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当前中小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以为,享受父母长辈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不懂得体谅父母,稍有不从,就大哭大闹,为一点小事就对父母发脾气,态度粗暴、生硬,在家里当土霸王。这种任性骄横的性格,使得他们无法正视自己,走出家门后举步维艰:或不能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或无法与同学、伙伴相处,更难谈合作;或意志薄弱、责任心差,遇难则退,甚至稍受挫折则自残自杀,这反映出当今孩子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极端自傲又极端自卑的双重人格障碍。这与中国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为他们包办代替有一定关系:孩子在家里被家长捧为掌上明珠,要什么就给什么,家长几乎事事对孩子惟命是从;上学很近也是车接车送,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还经常到学校替孩子大扫除、背书包。然而,这些都只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究其根本是现代社会中家庭、学校教育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孝心,塑造高素质人才,让我们的下一代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孝的美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发挥家庭教育的主阵地,时刻加强孩子孝心教育
1.1 家长重视孩子的孝敬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好多家长怕孩子受苦,一味的对孩子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娇惯任性,不懂得体贴孝顺长辈,如辱骂父母,虐待老人,不做家务等。一名七年级的男同学,母亲卧病在床,下岗的父亲仅仅靠卖水果获得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供他上学。他却不知父母的生活的艰难,花钱仍然大手大脚,经常向父亲索要零花钱。除了出入游戏机房,他每天放学还要在校门口买零食吃。而当疲惫父亲要他端一碗饭给生病的母亲时,他却大发脾气,懒得动手。如此不孝之举发人深思。
1.2 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有学习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有孝心,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长辈孝敬有加。如果父母对孩子祖辈不尊重、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及遗弃老人,孩子也会跟着学,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证明,一个生活在不以孝敬为美德的家庭里的孩子,就无法自觉养成尊老孝敬之心。
1.3 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以我为中心,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他们抚养大,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父母已经是倾其所有,从来都是心里只有孩子,但孩子却从来都不理解是,父母说话他们喊闭嘴,父母挣钱他们嫌烦,更不要说是帮父母做一点家务了,哪怕是洗一个碗,抹一双筷,父母都会很高兴,但他们都不愿做,比起子路来,哪更是天差地别了。
1.4 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其实父母的意见和教导,虽然说语句用词比不上网络词汇哪么新潮,但可以说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所以对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听取,学会从小礼让父母,现在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弟子规》其实也是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包公即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我们中学生今天孝顺父母,听取父母的意见和教导不是容易得多。
2.开展学校教育多形式,渗透孝心教育
2.1 学校开展多种活动,深化孝心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小灵通广播、宣传橱窗、学校教育网等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形成矢爱育人、孝教尧人的舆论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寻找爱"主题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发现父母的爱,真情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可以让学生用歌舞、朗诵、陪奏等形式表达对亲人的爱的赞美;还可以开展"争当孝顺小天使"家庭评分活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亲人的爱。
2.2 利用重要节日,实施孝心教育。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中国的节日也变得色彩斑澜,丰富多彩,节日里往往是孩子们情绪最好的时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对孩子们实施孝心教育,往往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教育效果。正月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也更是父母最忙碌的日子。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把劳动带进家庭,帮父母做力所能力的家务事,为父母分忧解愁;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是父母们的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把礼物送给父母,用平常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为父母选购礼轻情重的物品,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联系,使父母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老人们的健康长寿就是子女们最大的幸福,教师要诱导学生为老人们送温暖,把健康送给老人。通过以上活动,让每一个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实施孝心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任重道远。现在,三甲中学已经把实施孝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在渗透孝心教育。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孝心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实施对青少年一代的孝心教育,才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展现青年一代的风采。
【关键词】孝心 教育 学校和家庭 培育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品德形成之根源,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孝依然是个人成长、家庭和睦、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更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孝心教育现在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当前中小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以为,享受父母长辈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不懂得体谅父母,稍有不从,就大哭大闹,为一点小事就对父母发脾气,态度粗暴、生硬,在家里当土霸王。这种任性骄横的性格,使得他们无法正视自己,走出家门后举步维艰:或不能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或无法与同学、伙伴相处,更难谈合作;或意志薄弱、责任心差,遇难则退,甚至稍受挫折则自残自杀,这反映出当今孩子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极端自傲又极端自卑的双重人格障碍。这与中国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为他们包办代替有一定关系:孩子在家里被家长捧为掌上明珠,要什么就给什么,家长几乎事事对孩子惟命是从;上学很近也是车接车送,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还经常到学校替孩子大扫除、背书包。然而,这些都只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究其根本是现代社会中家庭、学校教育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孝心,塑造高素质人才,让我们的下一代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孝的美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发挥家庭教育的主阵地,时刻加强孩子孝心教育
1.1 家长重视孩子的孝敬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好多家长怕孩子受苦,一味的对孩子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娇惯任性,不懂得体贴孝顺长辈,如辱骂父母,虐待老人,不做家务等。一名七年级的男同学,母亲卧病在床,下岗的父亲仅仅靠卖水果获得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供他上学。他却不知父母的生活的艰难,花钱仍然大手大脚,经常向父亲索要零花钱。除了出入游戏机房,他每天放学还要在校门口买零食吃。而当疲惫父亲要他端一碗饭给生病的母亲时,他却大发脾气,懒得动手。如此不孝之举发人深思。
1.2 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有学习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有孝心,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长辈孝敬有加。如果父母对孩子祖辈不尊重、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及遗弃老人,孩子也会跟着学,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证明,一个生活在不以孝敬为美德的家庭里的孩子,就无法自觉养成尊老孝敬之心。
1.3 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以我为中心,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他们抚养大,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父母已经是倾其所有,从来都是心里只有孩子,但孩子却从来都不理解是,父母说话他们喊闭嘴,父母挣钱他们嫌烦,更不要说是帮父母做一点家务了,哪怕是洗一个碗,抹一双筷,父母都会很高兴,但他们都不愿做,比起子路来,哪更是天差地别了。
1.4 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其实父母的意见和教导,虽然说语句用词比不上网络词汇哪么新潮,但可以说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所以对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听取,学会从小礼让父母,现在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弟子规》其实也是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包公即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我们中学生今天孝顺父母,听取父母的意见和教导不是容易得多。
2.开展学校教育多形式,渗透孝心教育
2.1 学校开展多种活动,深化孝心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小灵通广播、宣传橱窗、学校教育网等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形成矢爱育人、孝教尧人的舆论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寻找爱"主题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发现父母的爱,真情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可以让学生用歌舞、朗诵、陪奏等形式表达对亲人的爱的赞美;还可以开展"争当孝顺小天使"家庭评分活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亲人的爱。
2.2 利用重要节日,实施孝心教育。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中国的节日也变得色彩斑澜,丰富多彩,节日里往往是孩子们情绪最好的时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对孩子们实施孝心教育,往往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教育效果。正月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也更是父母最忙碌的日子。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把劳动带进家庭,帮父母做力所能力的家务事,为父母分忧解愁;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是父母们的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把礼物送给父母,用平常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为父母选购礼轻情重的物品,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联系,使父母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老人们的健康长寿就是子女们最大的幸福,教师要诱导学生为老人们送温暖,把健康送给老人。通过以上活动,让每一个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实施孝心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任重道远。现在,三甲中学已经把实施孝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在渗透孝心教育。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孝心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实施对青少年一代的孝心教育,才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展现青年一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