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览散文集《简笔》,令我怦然心动,著者系我的永定客家小老乡简福海。
“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鳞鳞千瓣,层叠交错;远远望去,宛如一顶黑呢子大帽,扣在一位惊风怕雨的高个子头上,帽檐还压得低低的……”(《瓦片之下》)作者描摹客家老屋的一段拙朴而温婉的文字,仿佛传递出一股暖流,顿时让我这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周遭弥漫起浓浓的乡情。
好的文字能触摸到生命的质感。作者在《遍地风流》中对白马河如是写道:“白马河是条生态河,因此,河水洁澈得有理有据。偶有撑篙人,顺着水流一路而下,打捞着飘浮的垃圾。流声,水色,移游速度,载舟能力,暗喻着它的深度。有深度的东西总是美好的,比如人。因此,我常常自惭形秽。为什么水流知道自己的去向,还这般地不疾不徐?”这种纯真、细腻的文字,宛如浓雾一样渗入读者的心田。同是水,先哲悟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诗人想象夕阳中“新娘”的倒影、天上的虹、一船星辉的梦;而作者则通过哲人般的智慧、独特的艺术感知和典雅的笔致,从白马河里,看到水“不疾不徐”的深度性情。这大抵是作者在细润处品到的生活意趣吧!
语言文字被称作一切艺术样式的筋脉。散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尤甚。江南是多水的,简福海的文字也氤氲一种“水”的灵气。无论是看待历史烟云,还是聚焦现实世态,他的眼睛都十分独特敏锐;无论是摹写乡野大地,还是扫描城市流年,他的文字都非常饱满传神。流水行云般的行文里,随处可见美词佳句,以绵密流丽的语言完成诗意丰盈的表达,犹如一幅水墨画,那丰富的色泽层次和精神意旨,酣畅淋漓地呈现,读来令人满口余香,回味不绝。
翻开《简笔》散文集,小处落墨,细节精致,节奏悠缓,意向密实。简福海的笔下既没有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动人心魄的宏大叙事,然而,举凡所撰之事、所感之物、所抒之情,看似生活中的边角琐碎,却从头至尾贯穿一根情感的灯芯,火苗闪跳,照亮心灵的某个角落。心境悲悯的作者,似乎擅于从细小的事物中窥见大奥秘,其笔下一朵流云、一片落叶、一阵风、一粒尘,都被赋予生命的色彩,带着血肉相契般的理解和亲近。而门、芫荽、鞋、泥土、米酒、祠堂等具体意象,更是在诚恳哀切的表达中,被赋予了存在意义和精神因素。《门》中就有这样精妙的描写:“看着这门,不由得感叹中文造词之妙。‘门面’,多么形象生动的词。门就是面,面就是门。时光在人的脸面上留下什么印痕,也同样会在木门上刻下相似的印迹。”在直觉和感悟背后,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与生命的诗性。阅读之余,令人动容,因为从中可以触摸到小生命对大时代的探索经历,可以看清本体世界那本真的面孔,一如丝丝日光下的安宁静好,清香氲影里的诗情画意。
感悟生活,作者似乎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融入许多“虚构想象”。由于钟情于童年经验和历史事件的书写,《简笔》中的想象是踮足立在回忆的肩膀上的,其体验和感悟往往从一些“昔日的材料”发掘而来,加以生发和点染,凝聚了某种超越材料本身的意义。如《抵达或终结》《母爱是一条回家的路》等,皆以回忆性的想象带动感性的文字,细切绵密的文本脉络入情入境,舒缓淡婉的笔触气息撩人心旌;而《色彩坊巷》《壳丘头:一丘细碎而恒远的记忆》《上下杭:泊在江边的恬梦》等描绘历史作品,则在宏阔而冷峻的视阈下,神思幽远,含蕴丰赡,充满开掘历史废墟的无穷想象。
在《走进牛牯扑》中,作者的笔锋力透纸背:“正是人民群众的众手拱卫,纵使岁月脆弱,脆弱到一个挥手定乾坤的伟人在历史生死关头无奈卸甲时,脆弱到卸甲的伟人只能攀伏在一个孱弱的肩背上突围避险时,历史依旧顽强,顽强到一个俯曲的肩背,可以背负一代伟人;一双倒穿的草鞋,足以承载一段荣光……”面对滔滔而去的历史洪流,在拼接还原和奇崛想象中,融入了精微细腻的艺术感受,仿佛在酿酒过程中添加了酵母,得以酝酿出丰繁奇特的意味,生发出充满智性的议论,实现具象与抽象结合、虚幻同现实并重、情感和智识共济。
《简笔》刻意编成三个“影”——袒露出作者是在用温润的心绪、细润的笔触,在时间的幕布上,投映下岁月的影像;在流光的竹简上,镌刻下心灵的印迹。因此,字里行间,我们所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章优美的文字,或一份简淡的情愫,而是一缕缕延绵不绝的柔情婉曲,以及对于三尺流年的无限眷顾与爱恋。
一个作家手中的笔,总是要执拗地与灵魂出没的故乡,于某个深谷相遇。简福海生于闽西永定客家故里,从小浸淫于客家民情风俗,《简笔》中诸多篇什将客家文化元素切入日常生活景致,在细微之处猛然聚焦发力,韵味深悠、思力周全,给读者奉上一幅幅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图像,堪称客家文学写作的新开掘,可喜可贺。
“简笔”也者——简心为文,文笔俊秀也!
(作者为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鳞鳞千瓣,层叠交错;远远望去,宛如一顶黑呢子大帽,扣在一位惊风怕雨的高个子头上,帽檐还压得低低的……”(《瓦片之下》)作者描摹客家老屋的一段拙朴而温婉的文字,仿佛传递出一股暖流,顿时让我这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周遭弥漫起浓浓的乡情。
好的文字能触摸到生命的质感。作者在《遍地风流》中对白马河如是写道:“白马河是条生态河,因此,河水洁澈得有理有据。偶有撑篙人,顺着水流一路而下,打捞着飘浮的垃圾。流声,水色,移游速度,载舟能力,暗喻着它的深度。有深度的东西总是美好的,比如人。因此,我常常自惭形秽。为什么水流知道自己的去向,还这般地不疾不徐?”这种纯真、细腻的文字,宛如浓雾一样渗入读者的心田。同是水,先哲悟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诗人想象夕阳中“新娘”的倒影、天上的虹、一船星辉的梦;而作者则通过哲人般的智慧、独特的艺术感知和典雅的笔致,从白马河里,看到水“不疾不徐”的深度性情。这大抵是作者在细润处品到的生活意趣吧!
语言文字被称作一切艺术样式的筋脉。散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尤甚。江南是多水的,简福海的文字也氤氲一种“水”的灵气。无论是看待历史烟云,还是聚焦现实世态,他的眼睛都十分独特敏锐;无论是摹写乡野大地,还是扫描城市流年,他的文字都非常饱满传神。流水行云般的行文里,随处可见美词佳句,以绵密流丽的语言完成诗意丰盈的表达,犹如一幅水墨画,那丰富的色泽层次和精神意旨,酣畅淋漓地呈现,读来令人满口余香,回味不绝。
翻开《简笔》散文集,小处落墨,细节精致,节奏悠缓,意向密实。简福海的笔下既没有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动人心魄的宏大叙事,然而,举凡所撰之事、所感之物、所抒之情,看似生活中的边角琐碎,却从头至尾贯穿一根情感的灯芯,火苗闪跳,照亮心灵的某个角落。心境悲悯的作者,似乎擅于从细小的事物中窥见大奥秘,其笔下一朵流云、一片落叶、一阵风、一粒尘,都被赋予生命的色彩,带着血肉相契般的理解和亲近。而门、芫荽、鞋、泥土、米酒、祠堂等具体意象,更是在诚恳哀切的表达中,被赋予了存在意义和精神因素。《门》中就有这样精妙的描写:“看着这门,不由得感叹中文造词之妙。‘门面’,多么形象生动的词。门就是面,面就是门。时光在人的脸面上留下什么印痕,也同样会在木门上刻下相似的印迹。”在直觉和感悟背后,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与生命的诗性。阅读之余,令人动容,因为从中可以触摸到小生命对大时代的探索经历,可以看清本体世界那本真的面孔,一如丝丝日光下的安宁静好,清香氲影里的诗情画意。
感悟生活,作者似乎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融入许多“虚构想象”。由于钟情于童年经验和历史事件的书写,《简笔》中的想象是踮足立在回忆的肩膀上的,其体验和感悟往往从一些“昔日的材料”发掘而来,加以生发和点染,凝聚了某种超越材料本身的意义。如《抵达或终结》《母爱是一条回家的路》等,皆以回忆性的想象带动感性的文字,细切绵密的文本脉络入情入境,舒缓淡婉的笔触气息撩人心旌;而《色彩坊巷》《壳丘头:一丘细碎而恒远的记忆》《上下杭:泊在江边的恬梦》等描绘历史作品,则在宏阔而冷峻的视阈下,神思幽远,含蕴丰赡,充满开掘历史废墟的无穷想象。
在《走进牛牯扑》中,作者的笔锋力透纸背:“正是人民群众的众手拱卫,纵使岁月脆弱,脆弱到一个挥手定乾坤的伟人在历史生死关头无奈卸甲时,脆弱到卸甲的伟人只能攀伏在一个孱弱的肩背上突围避险时,历史依旧顽强,顽强到一个俯曲的肩背,可以背负一代伟人;一双倒穿的草鞋,足以承载一段荣光……”面对滔滔而去的历史洪流,在拼接还原和奇崛想象中,融入了精微细腻的艺术感受,仿佛在酿酒过程中添加了酵母,得以酝酿出丰繁奇特的意味,生发出充满智性的议论,实现具象与抽象结合、虚幻同现实并重、情感和智识共济。
《简笔》刻意编成三个“影”——袒露出作者是在用温润的心绪、细润的笔触,在时间的幕布上,投映下岁月的影像;在流光的竹简上,镌刻下心灵的印迹。因此,字里行间,我们所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章优美的文字,或一份简淡的情愫,而是一缕缕延绵不绝的柔情婉曲,以及对于三尺流年的无限眷顾与爱恋。
一个作家手中的笔,总是要执拗地与灵魂出没的故乡,于某个深谷相遇。简福海生于闽西永定客家故里,从小浸淫于客家民情风俗,《简笔》中诸多篇什将客家文化元素切入日常生活景致,在细微之处猛然聚焦发力,韵味深悠、思力周全,给读者奉上一幅幅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图像,堪称客家文学写作的新开掘,可喜可贺。
“简笔”也者——简心为文,文笔俊秀也!
(作者为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