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心作笔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览散文集《简笔》,令我怦然心动,著者系我的永定客家小老乡简福海。
  “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鳞鳞千瓣,层叠交错;远远望去,宛如一顶黑呢子大帽,扣在一位惊风怕雨的高个子头上,帽檐还压得低低的……”(《瓦片之下》)作者描摹客家老屋的一段拙朴而温婉的文字,仿佛传递出一股暖流,顿时让我这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周遭弥漫起浓浓的乡情。
  好的文字能触摸到生命的质感。作者在《遍地风流》中对白马河如是写道:“白马河是条生态河,因此,河水洁澈得有理有据。偶有撑篙人,顺着水流一路而下,打捞着飘浮的垃圾。流声,水色,移游速度,载舟能力,暗喻着它的深度。有深度的东西总是美好的,比如人。因此,我常常自惭形秽。为什么水流知道自己的去向,还这般地不疾不徐?”这种纯真、细腻的文字,宛如浓雾一样渗入读者的心田。同是水,先哲悟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诗人想象夕阳中“新娘”的倒影、天上的虹、一船星辉的梦;而作者则通过哲人般的智慧、独特的艺术感知和典雅的笔致,从白马河里,看到水“不疾不徐”的深度性情。这大抵是作者在细润处品到的生活意趣吧!
  语言文字被称作一切艺术样式的筋脉。散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尤甚。江南是多水的,简福海的文字也氤氲一种“水”的灵气。无论是看待历史烟云,还是聚焦现实世态,他的眼睛都十分独特敏锐;无论是摹写乡野大地,还是扫描城市流年,他的文字都非常饱满传神。流水行云般的行文里,随处可见美词佳句,以绵密流丽的语言完成诗意丰盈的表达,犹如一幅水墨画,那丰富的色泽层次和精神意旨,酣畅淋漓地呈现,读来令人满口余香,回味不绝。
  翻开《简笔》散文集,小处落墨,细节精致,节奏悠缓,意向密实。简福海的笔下既没有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动人心魄的宏大叙事,然而,举凡所撰之事、所感之物、所抒之情,看似生活中的边角琐碎,却从头至尾贯穿一根情感的灯芯,火苗闪跳,照亮心灵的某个角落。心境悲悯的作者,似乎擅于从细小的事物中窥见大奥秘,其笔下一朵流云、一片落叶、一阵风、一粒尘,都被赋予生命的色彩,带着血肉相契般的理解和亲近。而门、芫荽、鞋、泥土、米酒、祠堂等具体意象,更是在诚恳哀切的表达中,被赋予了存在意义和精神因素。《门》中就有这样精妙的描写:“看着这门,不由得感叹中文造词之妙。‘门面’,多么形象生动的词。门就是面,面就是门。时光在人的脸面上留下什么印痕,也同样会在木门上刻下相似的印迹。”在直觉和感悟背后,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与生命的诗性。阅读之余,令人动容,因为从中可以触摸到小生命对大时代的探索经历,可以看清本体世界那本真的面孔,一如丝丝日光下的安宁静好,清香氲影里的诗情画意。
  感悟生活,作者似乎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融入许多“虚构想象”。由于钟情于童年经验和历史事件的书写,《简笔》中的想象是踮足立在回忆的肩膀上的,其体验和感悟往往从一些“昔日的材料”发掘而来,加以生发和点染,凝聚了某种超越材料本身的意义。如《抵达或终结》《母爱是一条回家的路》等,皆以回忆性的想象带动感性的文字,细切绵密的文本脉络入情入境,舒缓淡婉的笔触气息撩人心旌;而《色彩坊巷》《壳丘头:一丘细碎而恒远的记忆》《上下杭:泊在江边的恬梦》等描绘历史作品,则在宏阔而冷峻的视阈下,神思幽远,含蕴丰赡,充满开掘历史废墟的无穷想象。
  在《走进牛牯扑》中,作者的笔锋力透纸背:“正是人民群众的众手拱卫,纵使岁月脆弱,脆弱到一个挥手定乾坤的伟人在历史生死关头无奈卸甲时,脆弱到卸甲的伟人只能攀伏在一个孱弱的肩背上突围避险时,历史依旧顽强,顽强到一个俯曲的肩背,可以背负一代伟人;一双倒穿的草鞋,足以承载一段荣光……”面对滔滔而去的历史洪流,在拼接还原和奇崛想象中,融入了精微细腻的艺术感受,仿佛在酿酒过程中添加了酵母,得以酝酿出丰繁奇特的意味,生发出充满智性的议论,实现具象与抽象结合、虚幻同现实并重、情感和智识共济。
  《简笔》刻意编成三个“影”——袒露出作者是在用温润的心绪、细润的笔触,在时间的幕布上,投映下岁月的影像;在流光的竹简上,镌刻下心灵的印迹。因此,字里行间,我们所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章优美的文字,或一份简淡的情愫,而是一缕缕延绵不绝的柔情婉曲,以及对于三尺流年的无限眷顾与爱恋。
  一个作家手中的笔,总是要执拗地与灵魂出没的故乡,于某个深谷相遇。简福海生于闽西永定客家故里,从小浸淫于客家民情风俗,《简笔》中诸多篇什将客家文化元素切入日常生活景致,在细微之处猛然聚焦发力,韵味深悠、思力周全,给读者奉上一幅幅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图像,堪称客家文学写作的新开掘,可喜可贺。
  “简笔”也者——简心为文,文笔俊秀也!
  (作者为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其他文献
据自编年谱,我们知道,吴宓诞生于1894年阳历8月20日(阴历甲午年乙丑月甲午日),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作为吴宓最后20多年生活、工作所在之地——西南某高校——的一名教员,我想通过这篇短文,表达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历经磨难与波折,《吴宓日记》(十卷)及《吴宓日记·续编》(十卷),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从1910年10月1日起到1974年1月23日止,日记跨越65年,
2013年11月29日凌晨2点37分45秒,一颗叫艾森的彗星略过近日点,最后冲出了太阳表面,那时的他,“身躯”已经解体,冲出来的只是残骸和碎片。美国宇航局记录了整个过程,但是我只在视频上看到并记住了艾森旅行的最后的一瞬间。有人说,47亿年的生命就只为了与太阳相拥的一瞬。有人说100万年的飞奔,就只是为了在你面前裂为碎片。这就是世纪最亮的彗星——艾森的命运。无论如何,在这个12月的夜空中,再看不到他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定宜庄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我做了10年、最终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书名出版的口述史作品,我将它定位为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我想做的,是通过对若干人进行口述访谈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亦即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过程的角度入手,来追溯百年来北京城的历史。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看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他们的过去,他们怎样把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2005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召开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一书的座谈会。与会学者探讨了学者的使命在以知识学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地位,评论了当今中国学者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出现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对于克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我们费希特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在发表重要的译著时总要召开一次座谈会。沈真同志与我译的《论学者的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老师、先生、西席、师长、山长、夫子等很多种,无论哪种称谓都包含着对教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古人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原大地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姜子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还是杨时“程门立雪”、欧阳修“携酒拜师”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就是
保护国宝的收藏家  当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往那些稀世之珍国宝字画上大钤印玺、肆意题跋的时候,是何等的踌躇满志,他大概是想子子孙孙永其宝的。但他没想到,不过百余年,清王朝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内忧外患夹击下,忽喇喇好似大厦倾,一切文治武功都随了风。清社既屋,爱新觉罗溥仪被迫狼狈退位,沦落到只能靠变卖偷携出宫的国宝字画度日。清亡之后,国宝的大量流失,更是空前的。当此际,一批有识之士毅然担
《通过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性》(Motivating Students by Design)是布莱特·琼斯博士 ( Dr. Brett Jones) 在学术动机研究领域的又一新作。该书从当前国际学术动机理论研究的成果出发,总结出学生学术动机的五大原理,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之上,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提供了一套简明实用的课堂设计策略。教师们可依据这些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激发学生动机,使
人与羚羊赛跑,谁将胜出?多数人会选择羚羊。其实未必。网上有一段视频:没有陷阱和毒药,没有围猎和配合,一位上身裸露的布须曼人手拿标枪,箭步如飞,在烈日下一跑就是三个多小时,将羚羊累垮并捕获。在体能极度衰竭之后,动物会本能地停下,人则可以凭借强大的耐受力一往无前。  耐受力,是生物机体在一种或多种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或成长的相对能力。不论是运动本身,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强大的耐受力总能使我们穿过艰
在陈蔚文的散文集《见字如晤》里,我看到了属于作者的一种异秉:散文、诗歌、小说,都是她的另一个自我,正如她的散文《镜像》,她也是从“文学之境”中看到了一个更加幽深的自己。  也许是小时候被管教得过于严苛,陈蔚文给我的印象是向内走的——她的内心与同时代人乃至同代作家相比,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内容:她学过绘画,又做过一段流行歌曲的专栏写家,加上热爱读书喜欢看电影又好旅游,诸种艺术因子都给她的年龄以及阅历增
中华载籍,为数浩繁,相沿至今,虽时有增损,但至今犹能拥有十数万部册古籍,实非易易。其所以得垂世久远者,端赖先人之善于保护。保护措施不外二途:即藏书与刻书。藏书者,罄资财搜购典籍,以防散失损伤;刻书者,再造古籍,繁衍古籍,不致孤善灭迹。前人或藏或刻者多,而藏刻兼具者鲜。明清以来藏书刻书并行不悖者渐盛,藏书家又多立说鼓吹,如清初曹溶之《古书流通约》昌言刻书之益,有推动之功。清代刻书几成藏书家之美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