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能否离学生近些,再近些?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gu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对全国小语会的观摩课例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常见现象的剖析,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生活真实性严重缺失的弊端,倡导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要生活化,让语文教学离孩子们近些,再近些,以达到享受语文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真实性;缺失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9-0020-03
  
  裴娣娜教授在全国小语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教学法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告中,谈到了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的问题。她主张:让语文教学回到真实的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符号学习与鲜活的生活经验链接,从而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自从课改以来,我就一直致力于“享受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的探索,对裴教授强调的“语文教学要回归真实生活”的问题,深有同感。确实,如果用“生活化”的目光去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就会发现:“生活真实性的缺失”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弊端。可以说,语文教学离孩子们是远的,语文学习离孩子们也是远的。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本次研讨会提供的观摩课例中我们可以找到例证,从日常生活中更能找到活生生的事实,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一、对研讨会观摩课例“生活真实性的缺失”的思考
  
  1.对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陈金龙老师执教的《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进行重点的课例分析。
  (1)陈老师由孩子们的“陈叔叔”、“陈伯伯”而变身成“爸爸”,以学生的“爸爸”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陈老师在他的教学设计中说这是在“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在“引领示范,铺路搭桥,启之于智,导之以法”。然而,从“生活的真实”角度去看,以学生的“爸爸”面目出现,在身份上是不真实的,这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冒充别人的长辈尤其是自称是别人的“爸爸”,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教师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公开课教学的需要就以别人的“爸爸”自居。
  (2)为了让学生体会“爸爸”为“儿子”的操劳,“冒牌爸爸”就在众多学生“提示”的情况下为“儿子”做这做那,也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的“热心人”存在呢!
  (3)情境转换,教师与“迟到学生”的扮演者进行交流,为其他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范例。这也是一个不真实的“表演”:学生本不是“迟到者”却被他人“抹黑”;教师明明刚刚经历了当“爸爸”的过程,这次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问东问西。
  (4)在学生们介绍“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跟发言的学生交流,在追问,在进行所谓的“引导”。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学生这些“听众”(其实应该是“交际的对象”)的存在,没有真正形成“有说有听”、“你来我往”互动交流的“场”。如果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文字实录,就会发现:在这节课中,标有“师:”的地方是何其多!
  鉴于在“生活的真实性”方面对该课例进行的思考,基于“构建真实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的理念,特提出如下教学设计的调整建议:
  先通过会议的筹办方事先让这些学生留意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留意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的生活点滴,并做好记录;本节课上,由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交际的经历,并选取典型的实例(事迹典型,介绍具体,能够打动别人)作为小组推荐的内容;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其他同学谈感受,互动交流提升;课后,根据自己本节课受到的教育和产生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恩和回报之心。
  在这样的教学思路下,学生留意的是自己真实的生活,介绍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感悟的也是真实的生活,实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的积极影响。虽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很少有“出头露面”的机会,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示”的成分少了,但是,他作为听众之一,应该参与到交际的过程中,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要给学生以人生的点拨,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建议,起到教师指导孩子们“学会交际”的作用,更起到指导孩子们“学会生活”的作用。
  2.对天津市塘沽实验学校刘颖老师执教的《说说心里话》进行简要的课例分析。
  (1)本课的教材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组习作内容: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想说,却没有机会说出来?这一次,就让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一吐为快吧!例如,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看;对邻居叔叔说,谢谢您多年来对我们家真诚的帮助;对小伙伴说,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总之,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说心里话,就一定要真实,要说出内心的想法。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
  教材中的内容有两层意思,一是写心里话,二是写完后读给对方听。刘颖老师的授课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既然可以“读给对方听”,为什么不“当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呢?因为他就在眼前呀!
  从“生活的真实”角度来想,如果一个人有“心里话”,大体会有这样几种选择:如果当事人在场,而且又可以当面说,就应该直接说,这里面甚至包括通过电话直接说;如果当事人不在场,不能当面说,就可以采取书面的方式(书信、留言条之类)来间接说;有些时候,当事人在场也不方面说,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包括书面),这是“交际”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我们的教材如果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去设计,就更加合理了。
  (2)基于对授课内容和教学设计的“生活真实性”的思考,这节课也许可以做这样的一些调整。
  在上课前几天,让学生先想想,有哪些心里话要对谁说?要有一个交流的意向的调查(可以以填写“交流意向卡”的方式落实)。因为授课教师是本地的,这样的准备活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本节课上,作为例子,可让几名学生当场说说心里话。但是这种“说心里话”必须是有听众的,有真实对象的。
  如果哪个学生想对老师说心里话,就要把那位老师请进来;
  如果哪个学生想跟另外的学生说心里话,也要让他们面对面地交流;
  如果哪位学生对爸爸、妈妈有非常迫切的话要说,而且可以当面说,而且学生家长又正好可以安排出时间来,还不妨让家长也来到现场,或是进行电话连线……
  当然,这节课是既包含口语交际,又包括习作的。那就需要既设计真实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和过程,又设计真实的书面交流的情境和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进行起来稍嫌麻烦,但是却有着真实的生活,对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积极的引领意义。
  3.对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刘晶执教的《乡下人家》第一课时“识字环节”进行微格的分析。
  我们先看一下网友们整理的当时该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对清新自然的山村风光都感到特别的神往,是吗?
  生:是。
  师:那今天啊,我们就一起到山村去走走,好不好?
  生:好。
  师:让我们看看作家陈醉云先生笔下的《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大约三分钟。
  师:声音都轻下来了,都读完了是吗?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乡下人家来了几位朋友,看一看,认识吗?
  生:认识。
  师:谁愿意来接受挑战?哦,请你吧!其他同学你听好了,他读正确的就跟着他读。来!
  生1:装饰、罩衣、和谐、结瓜(分别跟读)——
  ……
  分析:本来,老师引导学生要走进文本,去看看作家陈醉云先生笔下的《乡下人家》是怎样的,这是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告诉学生“乡下人家,来了几位朋友”,顺着这条思路,接下来就应该去了解这些“朋友”是谁了,老师却出示了需要学生认读的词语。把“词语”说成是“来到乡下人家的朋友”显然是不真实的。与之相关联的,在识字环节完成后,老师鼓励孩子们:“现在,我们再去‘乡下人家’一定不会迷路了。”虽是形象的说法,但仍然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的老师要说,很多的老师在平时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不都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来认识“字宝宝”,跟“字宝宝”打招呼吗?不错,这也正说明我们所列举的现象具有普遍代表性。
  
  二、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生活真实性的缺失”的例证
  
  “生活真实性的缺失”不是特例,不是个别现象。前面的一些评论也不是对全国小语会教学法研讨会上的优秀观摩课例“吹毛求疵”和“鸡蛋里面挑骨头”。这样的案例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信请看——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把不认识的生字圈画出来。但是,教师只给学生留了很短的时间,也没有以巡视的方式了解学生勾画的情况,就在大屏幕上打出了投影,说:“同学们,这是你们刚才画出来的生字……”
  一句话点评:老师有先见之明吗?
  2.阅读教学课,一位老师开场就说:“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了,下面咱们再来接着学吧。”
  一句话点评:明明知道人家已经学过了,还学个什么劲儿!
  3.老师“借”学生上课学习“采访”,老师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互动的环节,学生采访老师:“您去过什么地方?采访过哪些人?”老师吞吞吐吐,疲于应付。
  一句话点评:叫你“假冒”记者,这回露馅了吧?
  4.一位老师借用了于永正先生关于“转述”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课进行得很顺利,最后教师满意地宣布:“下课!”
  一句话点评:人家学生们是在热心地帮你的忙,把事情转告你,你也不说声谢谢?
  5.在一节关于礼貌用语的口语交际课上,老师故意扮演“恶人”(文具盒被同学不小心碰掉到了地上),人家学生道歉说:“对不起。”教师还不依不饶:“对不起就完了?”最后那位同学无奈地说:“我赔你还不行吗?”
  一句话点评:为了一节公开课,自毁形象多不值!
  6.教师要执教《我们家的猫》一课,大屏幕上既显示出了授课教师,也显示出了课题。教师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教师出谜语:“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顺利说出谜底“猫”。
  一句话点评:大屏幕上清楚地写着“猫”字呢,谁还会猜别的?
  7.一位老师“借”学生上专题课《纠正错别字》。临下课时说:“请你们回去后翻翻作业本,把平时遇到的错别字找出来,下节课交流。”
  一句话点评:你上完了课就走了,下节课学生找谁去!
  8.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最后的拓展环节是这样安排的:“假如你也来到了殡仪馆,面对着鲁迅先生的遗体和遗像,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
  一句话点评:除了已经逝去的人,就没有别的交流对象了吗?
  9.一位教师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孩子变身成新型玻璃家族的某种玻璃,来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
  一句话点评:真难为孩子们了,让他们当新型玻璃推销员不行吗?
  10.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课题质疑:“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说:小壁虎的尾巴哪儿去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小壁虎借到尾巴了没
  有?……老师夸奖道:“这些问题提得太好了,老师也想知道,咱们快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一句话点评:难道老师没有备课吗?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这些例子在日常教学中很常见,也许分析评点还不够中肯,但无疑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把这些看似寻常的案例放在一起来研究的时候,也许能让我们对“教学中的生活真实”不再像原来那样漠然视之。
  
  三、“语文”到底该离学生多近
  
  “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离学生近些,再近些”!——当我们这样来呼吁的时候,这样来提倡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让“语文”和“孩子们”分离开来了,不是吗?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来把握这个问题呢?该怎样来描述它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文字叙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文字游戏”,它关系到我们对“教育本质”和“教学本质”问题的认识。
  我曾经在《遐思语文人》这篇“博文”中这样写到:
  教育是什么?其实,教育就是一群大人领着一大群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直到换了孩子,直到换了大人,直到大人不用去牵孩子们的手,直到孩子离开大人去远行……
  语文是什么?其实,教语文、学语文,就是过日子呀!于是,“享受语文每一天”成了我的追求,也成了我要传播的理念。
  这两段话可以说是我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员对“教育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最为朴素的认知。既然是“生活”,就应该真实;既然是生活,就应该追求幸福和美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直在追寻着“享受语文每一天”的理想境界。在实现这一美好境界的过程中,“真实”既应是我们语文人生的美好追求,也应是我们语文人生的美好写照。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阶段的新课改提出,英语基础初级阶段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這种教育环境下,对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就集中在语言的实际应用方面,这正好符合交际教学法的语言指导体系。交际法教学是以话语教学为中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学习,学会正确的使用语言。本文以探讨交际法运用为基础,着重探索
Host: Hi. I’m hanging out with Haim at the legendary BBC Maida Vale Studios with Daniele and Este and Alana. I feel like I’ve met you before, because, let me tell you my history with your brilliant ba
内容提要:施特劳斯的问题意识是在德国魏玛时期形成的。作为一个生长在“神学一政治”危机中的德国犹太人,施特劳斯从清理当代犹太人问题诸种解决方案入手,在批判自由主义同化方案和犹太复国主义方案的过程中,对现代的启蒙事件做了哲学上的深入剖析,从而开辟了一条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路向。犹太人问题是施特劳斯学术研究的隐秘起点和重要线索,为我们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同时也对我们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
Australia  澳大利亞   Pupils have external exams at 18. These exams act as a certificate of school completion and, depending on grade, entry into tertiary education.   学生在18岁时要参加外部考试。这些考试相当于学校结业证书,并根据年级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手;学情分析;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59-02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其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一、二单元的观察与寻访更能激发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针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探究。然而他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的一些事物,如“自己的手”。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一部分,关注自己的
摘 要: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言行,温暖学生的心灵,做到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允许学生为自己辩护。  关键词: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16-02    身处校园之中,我经常听到同事们抱怨:“这学生怎么这样!老师亲眼看到他刚刚犯了错误,他竟然矢口否认,并且对老师的批评十分
在这辽阔广大的圣华基恩河流域的每一处地方,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有成千上万台联犁在翻地,上万片犁铧深深地刺进那暖烘烘、湿漉漉的土壤。   大地仿佛正在气喘吁吁地盼望着这等候已久的爱抚,那是多么强健有力、富有男性风味啊!无数铁手像巨人似的把大地搂在怀里,紧揪住大地那暖烘烘的棕色肌肤。这种毛手毛脚的追求方式,剧烈得近乎粗野,叫大地起了狂鸣,热情如火,浑身哆嗦。那里,在阳光下,在万里无云、光辉灿烂的
摘 要: 初中英语新课标对中学生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行动与实践的研究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校园广播站 初中英语 文化 能力   现建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对中学生英语的提高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校广播站面向全体学生,它既可以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窗口,也可以和英语课程有效结合,将英语
摘 要:常言说:不会反思,就没有提高。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发展,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实践中,用心反思,抓住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灵魂,抛弃花架子,学生就会学得货真价实,并得以发展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秒的认识;磨课;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49-02    2005年秋天,我作为绍兴市首届小学数学名师培训班的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评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2-0055-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还强调“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