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其实说的就是要具备鉴赏美的能力。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订,呈现出与老教材迥然相异的各个方面的“新”特点,无不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惬意感。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文学作品在全套教材高达60%的比重,更是前所未有的。根据高中语文新教材必须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明智的做法应该是:1.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2.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如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而人性是共同的,从人性上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抓住了根本,千万不要再用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物“阶级化”、单一化,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再如,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散文中的情趣、理趣,这些都较抽象,可以让学生按学生自己的体会,把它们改编成诗剧、话剧等舞剧,用语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要想达到这一最高目标,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美育。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能够辨别美丑,能在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领域感觉到、体味到一种美,能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创造一种美。“从美的事物当中找到美,这便是审美教育中的主要任务。”
应该肯定,语文素质教育是学校美育教学的主阵地,因为文学总是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通过讲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不能放纵的,但如何解决语文训练、表情达意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美。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三者都是不可偏废的。其中前两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这是使受教育者基本素质走向艺术所不可超越的三部曲,所以语文教育是美育教学的主阵地。
具体地说:1.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通过课内外活动,以真诚的态度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美与丑,通过宣扬美来坚定他们的信心,同时坦率地告诉他们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使他们具有爱憎感、崇高感、英雄感,侧重揭示人的心灵美。2.通过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感知美、理解美,并且能够珍惜美,建立一种为人类社会创造美的信念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使他们对美的民办,美的现象有起码的古籍能力,加强他们的艺术感受,使他们在文化珍品、美丽的大自然面前,领略美的奥妙,接受美的信息。
那么,要想解决语文教育中的美育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教材要选美文。或者说美文要占一定的比例
所谓美文是具有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析字词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分析语言美、文体美、技巧美、意蕴美、形式美。如《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有的充分衬托出人物的心灵美,有的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你看,那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就像神话一般,这就为水生嫂这一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而那“铜墙铁壁”一样的大荷叶,还有那高高挺出的粉色“荷花箭”则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再如,《雷雨》中侍萍面对周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接触一些文学艺术珍品
通过朗读、背诵、说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节奏感、韵律感,要把美文结构与内在表达的人生体验达到统一,体验其中的言外之意,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天渐渐的冷了,不知柔石在里面有被褥否,洋铁碗收到了吗?……突然传说他们在七月七日夜被害了……原来如此!……”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原来如此!……”这样短短一行字表达出作者愤怒的感情:反动派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哀悼之情。
三、把作文变成美的创造,明确创造意识
作家的写作是创造,学生的作文也是创造,只是心理体验没有作家那么复杂。“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就心烦”便是缺乏创造美的,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所以作文时,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也应该强调学生不必自惭形秽,而应该增强其自豪感、自信心、表现欲,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
总之,我们应该肯定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突出语文教学净化人的心灵的职能,加强语文教学的文学艺术色彩。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明智的做法应该是:1.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2.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如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而人性是共同的,从人性上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抓住了根本,千万不要再用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物“阶级化”、单一化,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再如,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散文中的情趣、理趣,这些都较抽象,可以让学生按学生自己的体会,把它们改编成诗剧、话剧等舞剧,用语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要想达到这一最高目标,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美育。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能够辨别美丑,能在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领域感觉到、体味到一种美,能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创造一种美。“从美的事物当中找到美,这便是审美教育中的主要任务。”
应该肯定,语文素质教育是学校美育教学的主阵地,因为文学总是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通过讲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不能放纵的,但如何解决语文训练、表情达意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美。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三者都是不可偏废的。其中前两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这是使受教育者基本素质走向艺术所不可超越的三部曲,所以语文教育是美育教学的主阵地。
具体地说:1.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通过课内外活动,以真诚的态度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美与丑,通过宣扬美来坚定他们的信心,同时坦率地告诉他们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使他们具有爱憎感、崇高感、英雄感,侧重揭示人的心灵美。2.通过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感知美、理解美,并且能够珍惜美,建立一种为人类社会创造美的信念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使他们对美的民办,美的现象有起码的古籍能力,加强他们的艺术感受,使他们在文化珍品、美丽的大自然面前,领略美的奥妙,接受美的信息。
那么,要想解决语文教育中的美育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教材要选美文。或者说美文要占一定的比例
所谓美文是具有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析字词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分析语言美、文体美、技巧美、意蕴美、形式美。如《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有的充分衬托出人物的心灵美,有的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你看,那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就像神话一般,这就为水生嫂这一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而那“铜墙铁壁”一样的大荷叶,还有那高高挺出的粉色“荷花箭”则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再如,《雷雨》中侍萍面对周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接触一些文学艺术珍品
通过朗读、背诵、说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节奏感、韵律感,要把美文结构与内在表达的人生体验达到统一,体验其中的言外之意,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天渐渐的冷了,不知柔石在里面有被褥否,洋铁碗收到了吗?……突然传说他们在七月七日夜被害了……原来如此!……”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原来如此!……”这样短短一行字表达出作者愤怒的感情:反动派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哀悼之情。
三、把作文变成美的创造,明确创造意识
作家的写作是创造,学生的作文也是创造,只是心理体验没有作家那么复杂。“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就心烦”便是缺乏创造美的,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所以作文时,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也应该强调学生不必自惭形秽,而应该增强其自豪感、自信心、表现欲,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
总之,我们应该肯定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突出语文教学净化人的心灵的职能,加强语文教学的文学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