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间,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指导和规约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把教学目标、教者意图尽可能地隐藏,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艺术的有机融合,羚羊挂角般的在“不露痕迹”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渐次提升和精神人格的循序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执著追求。那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让教学目标无痕达成有无捷径可行呢?今笔者不揣浅陋,刍议一二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以涵泳为起始,融情感于无迹
散文因其文质兼美、情理兼顾而备受众人青睐。字词句章中,甚或是标点符号里,弥散着丰沛的人文情怀,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务必从文本的涵泳出发,从整体上牢牢把握蕴涵于“形”中的“神”,因为“形”仅仅是外显的情态,“神”才是内在的情感品质。
1教师的情感自由漫步于文本场域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优秀的散文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活读者心灵深处的“休眠”情愫,使读者不知不觉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毋庸讳言,整体感知美文是散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石,但仅有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是不够的,因为没有深度的教学是走不远的,故而就需要教师能透过文本领悟涵泳不尽的真义、浓情与哲思,进入到深层次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在全身心地研读文本的同时,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场域之中,有所触动,有所启迪,并为之震撼,真正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荡涤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唯有如此,教学中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文本、生本、教师三方面有机统一。欲想达成以上理想境界,我们教师需要有相当扎实的的文学(化)素养,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多元解读文本,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才能融自己的情感态度于文本中,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和文本一起自由漫步,达成育人以无痕的教学目标。
例如,史铁生经典散文《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生发出的特殊情感体验。作者处于瘫痪时的人生经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共鸣过程,如果我们不触摸到史铁生瘫痪后那种自卑、痛苦、绝望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不到特有的感人话语和特殊的情感。我们的经历或情感只有与主人公存在对应或关联时,才能引起情感体验,使学生随着主人公一起快乐或悲伤、欢笑或哭泣,并引起对人生的联想和感悟。体验史铁生瘫痪时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情感且生成领悟或意义的基础,只有内在的积累和经历切实存在时才有情感的触发点,才会很容易引发课堂上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2学生情感自然融入散文意境
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这样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散文而言,它往往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散文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就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者当努力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美,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散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和文本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要让学生情感自然融入散文意境中,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使之主动领悟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一位老师在教授《寻梦瘦西湖》时,由形到神,沿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美丽缥缈、精妙绝伦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散文唯美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漫步于徐园水光盈盈的小径、穿过烟水迷蒙的风亭、走过凌波而卧的小虹桥、驶近五亭桥的月色中,细细品味着作品飘逸婉丽的情境,慢慢体味千年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艺术之链。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这样可以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最终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三者完美的结合。
二、以发展为旨归,化策略于无形
化有形为无形,老师如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潇洒与随意,一直是无痕教学的追求。一节好的散文教学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好的教学实施策略一定隐藏无痕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自然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文本的深处,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例如,李凤老师在执教《散步》之“自由品读”时,只要求学生从“妙词、佳句、情感、意蕴”角度体悟。二十几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发言的激情,积蓄着表现的欲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思想,课堂成了他们主动探究、彼此合作、交流、享受成功的乐园。教师恰到好处地作点拨、延伸,与学生展开高效“对话”,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学生的动态生成自然恰切,顺理成章地达到教学的无痕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李镇西说:“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语文教育。”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学生一旦获得思想的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意料。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自由心灵的绽放,他们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如果老师释放“善意”,把教学策略“相机”地实施,不是把预设的内容生硬地亮出来,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有智慧的火花,发言就会丰富多彩。
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固然是一个曼妙的境界,但是致力于无痕教学的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双向活动的主体,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彰显学生能学的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放飞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并使学生完成无声而无穷的发展。
一、以涵泳为起始,融情感于无迹
散文因其文质兼美、情理兼顾而备受众人青睐。字词句章中,甚或是标点符号里,弥散着丰沛的人文情怀,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务必从文本的涵泳出发,从整体上牢牢把握蕴涵于“形”中的“神”,因为“形”仅仅是外显的情态,“神”才是内在的情感品质。
1教师的情感自由漫步于文本场域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优秀的散文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活读者心灵深处的“休眠”情愫,使读者不知不觉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毋庸讳言,整体感知美文是散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石,但仅有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是不够的,因为没有深度的教学是走不远的,故而就需要教师能透过文本领悟涵泳不尽的真义、浓情与哲思,进入到深层次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在全身心地研读文本的同时,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场域之中,有所触动,有所启迪,并为之震撼,真正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荡涤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唯有如此,教学中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文本、生本、教师三方面有机统一。欲想达成以上理想境界,我们教师需要有相当扎实的的文学(化)素养,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多元解读文本,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才能融自己的情感态度于文本中,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和文本一起自由漫步,达成育人以无痕的教学目标。
例如,史铁生经典散文《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生发出的特殊情感体验。作者处于瘫痪时的人生经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共鸣过程,如果我们不触摸到史铁生瘫痪后那种自卑、痛苦、绝望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不到特有的感人话语和特殊的情感。我们的经历或情感只有与主人公存在对应或关联时,才能引起情感体验,使学生随着主人公一起快乐或悲伤、欢笑或哭泣,并引起对人生的联想和感悟。体验史铁生瘫痪时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情感且生成领悟或意义的基础,只有内在的积累和经历切实存在时才有情感的触发点,才会很容易引发课堂上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2学生情感自然融入散文意境
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这样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散文而言,它往往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散文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就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者当努力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美,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散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和文本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要让学生情感自然融入散文意境中,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使之主动领悟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一位老师在教授《寻梦瘦西湖》时,由形到神,沿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美丽缥缈、精妙绝伦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散文唯美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漫步于徐园水光盈盈的小径、穿过烟水迷蒙的风亭、走过凌波而卧的小虹桥、驶近五亭桥的月色中,细细品味着作品飘逸婉丽的情境,慢慢体味千年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艺术之链。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这样可以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最终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三者完美的结合。
二、以发展为旨归,化策略于无形
化有形为无形,老师如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潇洒与随意,一直是无痕教学的追求。一节好的散文教学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好的教学实施策略一定隐藏无痕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自然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文本的深处,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例如,李凤老师在执教《散步》之“自由品读”时,只要求学生从“妙词、佳句、情感、意蕴”角度体悟。二十几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发言的激情,积蓄着表现的欲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思想,课堂成了他们主动探究、彼此合作、交流、享受成功的乐园。教师恰到好处地作点拨、延伸,与学生展开高效“对话”,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学生的动态生成自然恰切,顺理成章地达到教学的无痕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李镇西说:“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语文教育。”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学生一旦获得思想的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意料。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自由心灵的绽放,他们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如果老师释放“善意”,把教学策略“相机”地实施,不是把预设的内容生硬地亮出来,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有智慧的火花,发言就会丰富多彩。
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固然是一个曼妙的境界,但是致力于无痕教学的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双向活动的主体,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彰显学生能学的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放飞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并使学生完成无声而无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