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掌握知识,逐渐形成各种学习能力。本文浅要分析了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40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在学生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既应被视为一个结果,更应被视为一个过程,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应把数学作为一个过程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开放式过程。当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遗忘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公式,但是作为过程的数学教学始终不会忘记。下面,笔者对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简单的讨论。
1. 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情境极为复杂,从不同层面上看,课堂既呈现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又呈现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还呈现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因此要感动学生学习数学,我们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要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
2. 设计开放式的课堂练习
传统的练习因机械、重复或难度不适,而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着良好的积极体验,能够满足全体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练习从单一走向开放。
教师可出示多层次的习题组,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或分成几个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也可通过开放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3. 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4. 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1)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笔者设置了:
例1.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x 100)(1 2.4%)-(x 120-5)=0.024x-12.6.
(2)贴近社会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2.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四、开展多元评价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做得好时也很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每次学习活动结束后,应对各学生的突出表现给予表扬,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他们今后在学习中继续积极地和组员合作,主动学习。
1. 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互评。
2.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了对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也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
3. 重视口头评价与形象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评价的杠杆,如用一句真诚的话表扬,用一个赞许的目光赞许,用一张精美的贴画激励,还可用等级和评分等多种方式对合作小组进行鼓励。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作者单位:广西上林县尖岭初级中学 530501)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40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在学生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既应被视为一个结果,更应被视为一个过程,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应把数学作为一个过程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开放式过程。当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遗忘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公式,但是作为过程的数学教学始终不会忘记。下面,笔者对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简单的讨论。
1. 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情境极为复杂,从不同层面上看,课堂既呈现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又呈现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还呈现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因此要感动学生学习数学,我们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要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
2. 设计开放式的课堂练习
传统的练习因机械、重复或难度不适,而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着良好的积极体验,能够满足全体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练习从单一走向开放。
教师可出示多层次的习题组,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或分成几个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也可通过开放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3. 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4. 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1)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笔者设置了:
例1.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x 100)(1 2.4%)-(x 120-5)=0.024x-12.6.
(2)贴近社会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2.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四、开展多元评价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做得好时也很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每次学习活动结束后,应对各学生的突出表现给予表扬,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他们今后在学习中继续积极地和组员合作,主动学习。
1. 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互评。
2.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了对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也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
3. 重视口头评价与形象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评价的杠杆,如用一句真诚的话表扬,用一个赞许的目光赞许,用一张精美的贴画激励,还可用等级和评分等多种方式对合作小组进行鼓励。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作者单位:广西上林县尖岭初级中学 5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