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一届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兼主任做了这样一个报告《必须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数学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我们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不难发现,或者说,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是学生获得成绩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的情感体验如何?他们的实践能力如何?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培养造就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殿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喜爱数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我要学”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一、转变观念,促学生情感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的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为了考出好成绩,老师们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机械重复地做。长此以往,使数学与生活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成了高分低能儿。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不断革新,要想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精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到心中有学生,教知识更是教学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自身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学期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演变过程后,书中要求学生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些习题,看着学生按着那一个个神奇的数字键,快速地计算出结果的那份欣喜与轻松,我真是感慨万千。由此,我想到了,我曾在《本领恐慌》一书中看到的一段话:“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及格。”这说明什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有些知识是不是很有用,离开了它们,忘掉了它们,人们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再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又用到多少我们曾学习的数学知识呢?据有关资料表明,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人,从事与数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再看看我们的班级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数学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可到头来,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减轻负担就不让学生计算了,只是在计算上少下些功夫。承认差异,并不是说让学生就不学数学了,只是让他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活数学。让他们在学習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学生能力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做、始。”现代教学也主张: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的乐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再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看着自己摆的三角形想:什么是三角形?进而归纳总结三角形的概念。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让学生动手剪三角形,拼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分类。思考: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两个直角;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两个钝角;3、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可有几个锐角?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发现前两个问题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出现。这时我又追问: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可能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进而完成对三角形的分类。学生们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取数学知识,体验着数学的乐趣,才会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会解答各种类型的习题,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数学中,我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亲自去市场买菜,去商店买学习用品,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想学数学,会用数学。再比如: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统计班级里备品的数量,统计学校里各年级的人数及男女生数,统计家中收支情况。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靠我们每一位老师至始至终地坚持,引领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才能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育的重心在向生活,向实际需要,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转轨。生活数学的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促学生情感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的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为了考出好成绩,老师们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机械重复地做。长此以往,使数学与生活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成了高分低能儿。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不断革新,要想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精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到心中有学生,教知识更是教学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自身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学期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演变过程后,书中要求学生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些习题,看着学生按着那一个个神奇的数字键,快速地计算出结果的那份欣喜与轻松,我真是感慨万千。由此,我想到了,我曾在《本领恐慌》一书中看到的一段话:“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及格。”这说明什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有些知识是不是很有用,离开了它们,忘掉了它们,人们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再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又用到多少我们曾学习的数学知识呢?据有关资料表明,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人,从事与数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再看看我们的班级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数学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可到头来,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减轻负担就不让学生计算了,只是在计算上少下些功夫。承认差异,并不是说让学生就不学数学了,只是让他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活数学。让他们在学習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学生能力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做、始。”现代教学也主张: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的乐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再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看着自己摆的三角形想:什么是三角形?进而归纳总结三角形的概念。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让学生动手剪三角形,拼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分类。思考: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两个直角;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两个钝角;3、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可有几个锐角?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发现前两个问题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出现。这时我又追问: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可能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进而完成对三角形的分类。学生们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取数学知识,体验着数学的乐趣,才会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会解答各种类型的习题,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数学中,我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亲自去市场买菜,去商店买学习用品,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想学数学,会用数学。再比如: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统计班级里备品的数量,统计学校里各年级的人数及男女生数,统计家中收支情况。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靠我们每一位老师至始至终地坚持,引领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才能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育的重心在向生活,向实际需要,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转轨。生活数学的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