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例:
在艺术教育先锋网上读到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作者在文中举的一个课例让我陷入了沉思——
文中这样描述:在教《美丽的鱼》一课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竟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显得怀疑,同学们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立了身板……现在,你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想,随之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条两天没有喂食的嘎鱼放到鱼缸中,小鱼凶恶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围到讲台旁看小小的嘎鱼是怎样吃比它大许多的金鱼的。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接下来我就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在鱼?”有的回答:“一看小鱼长的就很凶”;“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得太慢,也太老实”;“小鱼的背稽和胸稽变成刀一样的硬刺,好像能刺大金鱼”;“小嘎鱼身上的花纹还很好看呢!”……在同学们回答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丽的鱼,在保持鱼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
虽然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了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个个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但是他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血淋林的动物间自相残杀的场景!我想这样的情境导入的正能量恰恰被这个血淋淋的自相残杀的负面影响完全掩盖了。我们的老师在选择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更应该从孩子生命成长的安全系数出发,拒绝和防止对他们生命成长发展的伤害。
我常常说,孩子是天生的小动物,他(她)们的心,与自然、与动物是相通的。但很多人长大以后,为什么又常常变得麻木不仁、冷淡寡情了呢?问题就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往往重理而轻情,总把孩子的天真视为幼稚,无端地泯灭孩提“天然去雕饰”的悟性和情感。其实,在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能力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孩子手里。我虽然不是专门从事自然保护的教育工作,我的儿子沈昶却在这方面给过我很多的教益和启发。
记得儿子沈昶五岁时,曾给他讲过一则智捕老狼的故事:两位少年为锄掉老狼,便趁着母狼外出觅食之机,把几只小狼从狼窝里掏走了。他们将小狼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各自爬上一棵大树,两棵树相距约数十米。二少年等啊等啊,果然没过多久,母狼便凭着敏锐的嗅觉寻了过来。她焦急地来到一棵树下,眼巴巴地仰望着树上的孩子,还没站定,另一棵树上的男孩狠狠掐了小狼一把,随着小狼的一声惨叫,母狼赶快奔向那棵树,可才到了树下,那边树上的男孩也狠狠地拧着小狼,小狼惨叫的声音刺痛母狼的心,她又掉头跑回来;刚刚回来,身后又传来小狼凄凉的哭喊“妈妈,我痛,快来救我!”……就这样,两个少年你一下、我一下地折磨着小狼,小狼痛在身上,母狼痛在心上,她来回地奔跑,用发自喉咙深处的呜咽给狼崽以安慰:“孩子,别哭,妈妈在呢,妈妈来了……”可是,不久就没声了,母狼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倒地而死,少年成功了。
故事讲完了,故事的本意(标准答案)是要宣扬人类的智慧、少年的聪明,可是我的儿子却泪水涟涟地说:“狼妈妈真可怜!”他的出人意料的评价令我心动,一个小孩子当然不会懂得什么生态伦理、动物权利、众生有灵一类的深刻理念,可那“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却令我们成人自愧弗如。对于这有违故事本意、不符合标准答案、甚至有悖常理的回答,我们家长是横加指责,还是因势利导、肯定他善良的本性和强烈的同情心?我们当然是要选择后者。
植物学家海德贝利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愿我们的孩子们不仅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有见有识的社会成员,还应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有情有义的自然成员——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
分析解读:
艺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是塑造健美人格不可或缺的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必须挖掘有利于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应该树立艺术教育的“大教育观”,不要就艺术而艺术,应该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非艺术教育资源充实我们的艺术教育课堂。
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必须渗透的内容。生命的感悟也是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对于在艺术教育中背离人文精神的现象必须予以纠正,使艺术教育成为推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江苏】
在艺术教育先锋网上读到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作者在文中举的一个课例让我陷入了沉思——
文中这样描述:在教《美丽的鱼》一课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竟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显得怀疑,同学们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立了身板……现在,你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想,随之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条两天没有喂食的嘎鱼放到鱼缸中,小鱼凶恶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围到讲台旁看小小的嘎鱼是怎样吃比它大许多的金鱼的。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接下来我就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在鱼?”有的回答:“一看小鱼长的就很凶”;“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得太慢,也太老实”;“小鱼的背稽和胸稽变成刀一样的硬刺,好像能刺大金鱼”;“小嘎鱼身上的花纹还很好看呢!”……在同学们回答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丽的鱼,在保持鱼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
虽然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了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个个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但是他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血淋林的动物间自相残杀的场景!我想这样的情境导入的正能量恰恰被这个血淋淋的自相残杀的负面影响完全掩盖了。我们的老师在选择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更应该从孩子生命成长的安全系数出发,拒绝和防止对他们生命成长发展的伤害。
我常常说,孩子是天生的小动物,他(她)们的心,与自然、与动物是相通的。但很多人长大以后,为什么又常常变得麻木不仁、冷淡寡情了呢?问题就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往往重理而轻情,总把孩子的天真视为幼稚,无端地泯灭孩提“天然去雕饰”的悟性和情感。其实,在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能力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孩子手里。我虽然不是专门从事自然保护的教育工作,我的儿子沈昶却在这方面给过我很多的教益和启发。
记得儿子沈昶五岁时,曾给他讲过一则智捕老狼的故事:两位少年为锄掉老狼,便趁着母狼外出觅食之机,把几只小狼从狼窝里掏走了。他们将小狼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各自爬上一棵大树,两棵树相距约数十米。二少年等啊等啊,果然没过多久,母狼便凭着敏锐的嗅觉寻了过来。她焦急地来到一棵树下,眼巴巴地仰望着树上的孩子,还没站定,另一棵树上的男孩狠狠掐了小狼一把,随着小狼的一声惨叫,母狼赶快奔向那棵树,可才到了树下,那边树上的男孩也狠狠地拧着小狼,小狼惨叫的声音刺痛母狼的心,她又掉头跑回来;刚刚回来,身后又传来小狼凄凉的哭喊“妈妈,我痛,快来救我!”……就这样,两个少年你一下、我一下地折磨着小狼,小狼痛在身上,母狼痛在心上,她来回地奔跑,用发自喉咙深处的呜咽给狼崽以安慰:“孩子,别哭,妈妈在呢,妈妈来了……”可是,不久就没声了,母狼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倒地而死,少年成功了。
故事讲完了,故事的本意(标准答案)是要宣扬人类的智慧、少年的聪明,可是我的儿子却泪水涟涟地说:“狼妈妈真可怜!”他的出人意料的评价令我心动,一个小孩子当然不会懂得什么生态伦理、动物权利、众生有灵一类的深刻理念,可那“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却令我们成人自愧弗如。对于这有违故事本意、不符合标准答案、甚至有悖常理的回答,我们家长是横加指责,还是因势利导、肯定他善良的本性和强烈的同情心?我们当然是要选择后者。
植物学家海德贝利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愿我们的孩子们不仅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有见有识的社会成员,还应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有情有义的自然成员——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
分析解读:
艺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是塑造健美人格不可或缺的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必须挖掘有利于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应该树立艺术教育的“大教育观”,不要就艺术而艺术,应该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非艺术教育资源充实我们的艺术教育课堂。
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必须渗透的内容。生命的感悟也是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对于在艺术教育中背离人文精神的现象必须予以纠正,使艺术教育成为推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