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厌学现状与对策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高中教学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落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一些高中生难以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进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倦心理。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在本研究中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厌学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在阐明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厌学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组织多元课堂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创设课堂互动机会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厌学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50
   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更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下面以新高考为背景,致力于分析学生出现厌学现状的原因,厘清其厌学原因,尝试提出改善学生厌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高中生思想政治厌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保持积极学习态度、维持长久学习过程的动力之源,能够促使学生自发自觉地克服学习上面临的种种困难,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不懈前行。然而,如果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便会表现出缺乏学习动机,呈现出学习上的松弛感和无力感。而这种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又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界定与衡量:其一,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足,学生本身并不具有鲜明的学习需求,维持的“表面学习”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二,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明显的错误认识,政治觉悟不足,完全将该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负担。而教师若想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向入手改变其厌学现状,就应当针对其表现具体分析。
   2.学习态度不端。学习态度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态势和对学科课程的内在认识。学习态度虽然是一种心理趋向,但很容易从其学习行为和对待教师的态度上展现出来。面对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厌学现状,教师发现,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呈现出学习态度消极的表征,即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听课不认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课后不能认真完成作业等。这些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不但会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恶情绪,还会使班级内形成不良学风。
   3.学习行为消极。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都远离思想政治学习,是其厌学表现的具体化。在思想政治课上,具有輕度厌学情绪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而言并非完全拒绝改变现状,教师若能对其进行劝说与督促,并教授其适用于该学科的学习方法,严密监管其学习行为,便有机会转变其松懈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但若是学生在前期并未得到监督与帮助,厌学程度已然加深,其学习行为会显现出十分消极的特点,不但会彻底放弃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还会对教师的劝导、督促乃至批评无动于衷,囿于自身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厌倦而拒绝寻求改变。
   (二)教师方面
   1.区别对待学生。其实,部分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厌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想政治教师产生厌烦情绪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存在以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情况,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便给予较高关注度,帮助其梳理每一次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视角帮助学生制订未来学习计划;而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且在课堂上并不十分活跃的学生,教师便会无视其优点,未曾开展对这部分学生的针对性教学训练。而每一位学生也均能敏感地意识和捕捉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区别对待学生的行为致使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由此产生低迷和厌学情绪。
   2.缺乏良性互动。一切教育活动本质上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的,良性的互动是促进知识传递、达到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在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堂上,囿于教学任务与教学压力,多数教师并不注重提供学生表达自我、师生之间围绕某一教学重难点进行和谐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受到牵引而被动学习模式最为常见。在这样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己的个性被压抑,疑惑与需求无法表达、解决和满足。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丧失个性化表达、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欲望与激情,从心理上逐渐远离思想政治课堂。
   二、新高考背景下改善学生厌学现状的对策
   (一)组织多元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良好学习体验
   由于政治学科知识理论性较强,因此,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的传递,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多元化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被当作学习机器,只能机械地完成知识的消化与接收,久而久之,无法避免地产生烦躁和厌学情绪。基于此,教师应当重新定义高中政治课堂,建构活动型课程,促使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课程内容的探究兴趣,给予其轻松、愉悦且具有获得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得以在活动中对政治事件、学科知识形成全新认识。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组织“争做资深估价师”的活动,让学生暂时进入“估价师”这一角色中,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对不同商品的了解,对PPT上呈现的商品进行估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统一意见,分别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心目中合适的价格。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可向学生询问:“你为何给出这一售价?你的依据是什么?”帮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自主总结出商品本身价值、商品紧俏与否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情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主动完成知识的探究与整合。
   (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互联互通
   学校和教师作为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的主要参与者和学科知识的主要讲授者,应当从新高考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不再将教学仅仅聚焦于教材上的抽象性原理与概念,而是基于教学主题,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与事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激发学生基于政治知识剖析热点事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科知识间的互联互通,构建政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借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缓解对政治学科的厌学情绪。    在加强学科间互联互通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密切关联,一定的政治事件总是要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才得以发生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各方面政策的变迁亦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与改变;另一方面,不可忽略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内在关联性,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文学作品必然会反应一定时期的政治基调和政治色彩。基于以上两点,在转变学生厌学问题的考虑下,教师不妨将政治原理、国家政策等理论知识穿插于一个个历史小故事中,在课堂上串联历史脉络、创设历史情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梳理历史线索的同时,深切体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各項政治制度的诞生原因。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一些对社会政治具有反映、映射作用的文学作品选段,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在作家笔下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三)围绕核心素养培育,提升学生政治认同
   培育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提升其政治学习能力与政治认同感,也是改变学生厌学现状的有效举措。政治学科同样具有容易学习和记忆知识点、容易赋分、对未来考取公务员等就业选择具有推动作用等重要优势,若能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我国新时期施行的政治举措的认同,则对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优化政治学习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在布置政治作业或练习时,教授学生如何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思维延展,在大脑中搜寻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政治学科容易赋分的优势,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教授“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模块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回忆社区组织选举区人大代表时自己与家人的投票过程,进而感受自身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四)对学生一视同仁,创设课堂互动机会
   由于每个学生在理解能力、智力水平、学习层次、知识接受程度上存在天然差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成绩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同时,要深入挖掘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转变单一的指导方式,基于不同学生的长处、短板,引导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思想政治学习路径,并适当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自信心。与其他科目相比,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内容枯燥,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基于内容的有效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其被动学习状态。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特点,基于政治原理与生活的连接点设问,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政治敏感度和觉悟。在学生基于生活性问题表述自身意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聆听,随时捕捉学生回答中值得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强调的点,注重彰显学生个性,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可知,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厌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厌倦情绪的最重要原因是对这一科目的认识存在偏差及其对课程价值认知的局限性。因而,在明确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原因和政治学科教学缺陷的前提下,教师应当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倡导“学以致用”,使思想政治课堂“活”起来;更要通过身边的政治生活事件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其能够主动克服焦躁情绪,全身心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明确这一学科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维.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林区教学,2019(6).
  [2]毛娟翠.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
  [3]陈晓仪.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现象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4]莫丽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及调适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应将教学关注点单纯地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强化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动手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文章阐述了在实际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
摘 要:初中数学逻辑性强,知识点烦琐,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率,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产生畏难心理、课堂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汲取先进经验,在现有基础上审视教学态度、方法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核心素养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及心理的初次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对于科目及知识的学习,都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也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也能够在授课及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的思维。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及当前
摘 要:初中政治课作为文化课主要科目之一,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学习初中政治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和道德上成为一名社会的合格公民,知法懂法不犯法,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祖国做出伟大贡献,促进我国更快、更好地发展。文章重点介绍我国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教学现状及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
摘 要:小学科学有着科学启蒙作用,对学生今后对科学的喜爱和探究有深远的影响。把“做与思”有效地融合,能够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分析了“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性,探究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与思;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核心素养观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理应向着探究性的方向迈进。基于此,文章简要叙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从设置自主阅读环节、引入探究问题任务、采用读写结合方法、实施个性阅读模式、运用导图阅读工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等方面对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和学校对于综合素质教育格外重视,希望能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促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及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改革。体验式学习模式是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文章针对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模式;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突破。群文阅读就是其中一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群文阅读进行一定的研究,并将之与语文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了解语文阅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应用方式;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特点让枯燥乏味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文章立足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