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考场作文,不少学生较喜欢“散文”体裁,从作文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散文只是“形式”上的“散”——思路随意地展开,文字失控性“延伸”。文无定法,但有规律。研读近当代一些优秀散文作品,留心近年的学子佳作,笔者可以总结出下面一些考场散文类型。
一、“重章叠句”成佳篇
请先读一读下面的《诗经•秦风•无衣》,看看该诗从章法及语言上有何特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读后你会发现:全诗共有三章,章与章字数相等,句式相同或相似,并且各章中均有重复的词语与句子。
其实,这正是《诗经》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名叫“重章叠句”。这种复沓结构,行文整齐,用语灵活,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同时,每章中个别字眼的更换令意义的表达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修辞上也会带来良好的效果。
若将诗歌的上述章法用于一般文章的写作,同样会带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的效果;并且,意义上的连续并彼此互补,也会相对拓展思维的宽度,增加文章的容量与内涵。这应是考场“散文”主体样式的一种新颖类型。
不过,将这种体式嫁接到文章中,运用时大可不必强求完全一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不必局限。因为是“文”而不是“诗”,所以,文章的各个部分字数上不必追求相等,只求篇幅大致匀称即可。
2.句式不必苛求。文章借鉴的是诗歌的整体样式,至于每个部分的句子结构,可追求多数相似,亦不必苛求句数相同。
3.场面场景明显。应将写入几个部分中的事件精心提炼与概括,抓住特点进行勾勒或描绘,如同《诗经》中叙事诗一样,给人以清晰的场景感。
4.语言凝练蕴藉。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该类结构样式的文章同样应当讲究语言的生动凝练,令有限的文字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以蕴藉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耐读性。
从以上情况来看,选用该结构样式,需要具备一定的事件概括能力与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若只是遵循了“形式”而因表达不足损害了“内容”及立意,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巧设妙创“三部曲”
1999年春节晚会上崔永元曾主持“实话实说”栏目《昨天•今天•明天》,这其实是三段相对独立而又存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故事;而从2003至2005年连续三年春节晚会,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连续剧”倍受欢迎,编剧何庆魁以《卖拐》为起点,将其扩展延续而成《卖车》、《功夫》,虽然分三年来演完,但仍存在形式及内在的联系性,靠相关性共同构成了“三部曲”。
小品的这种形式启发我们思考:一则故事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阶段或者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靠外在及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不但能够使整个小品结构整齐匀称,而且还会给观众带来悬念感与诱惑力。
记叙文的内容一定包含着故事,散文同样有可能。若能借鉴小品的这种“三部曲”样式来构思,定会带来结构形式上的整齐与新颖。
写作中有些话题本身是隐含着“时间性”的,这类话题最适宜采用“三部曲”样式。如“发展”、“创新”、“适应”、“成长”、“寻找”等,按照典型记叙文写未尝不可,但若将整个事件分割成几个内容上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即成为了该类型。
作为一篇考场散文,若创设这样的主体结构,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确切认定话题的“时间性”,避免故事的几个阶段或几个故事间缺乏内容上的联系。
2.选择好几个故事或分割好故事的几个典型阶段,使每一个部分的“小主题”集中。
3.通过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交代过程并展示场面场景,营造“画面”感。
4.语言准确生动,力求具有文采及意蕴。
三、“同位”结构显魅力
主体的“同位”结构是围绕规定话题进行“发散思维”的结果,它以话题为思维的“原点”,借助“求同”与“相关”等具体的思维方法延展开去,令文章主体的几个部分形成一种对话题的表达具有“同等地位”及效果的结构样式,而这几个部分之间或并列,或相承,或层进,或相对。
单从文章主体的构成形式上看,“重章叠句”样式与“三部曲”样式似乎均属“同位”结构;而从性质上看则有不同:“重章叠句”样式侧重于同一个陈述主体(如《诗经•无衣》陈述的是“战士”,《诗经•伐檀》陈述的是“奴隶”)在同一个话题上(如《诗经•无衣》的话题是“战争”,《诗经•伐檀》的话题是“剥削”)几个不同角度或层次间的表现,而“三部曲”样式侧重于同一个陈述主体在一个整体事件中几个发展阶段的表现。
“同位结构”往往指的是不同的陈述主体围绕同一个话题的不同表现。“同位结构”常常体现为下列三种具体情况:
1.同性质事物叠加。围绕话题“原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即可寻到众多符合话题要求的材料,选择这些材料中的二三例独立成文,叙议结合,揭示出话题含义,就使文章主体形成清晰的几个层次。可以是:植物、动物、人类的相并,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相列,古代、现代、当代的相承,个人、集体、国家的相进……
2.同话题事例层递。如同递进关系的复句与句群,几个材料之间从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围绕话题“原点”逐步深入地思考,选择含有递进关系的二三例材料独立成文,叙议结合,揭示出话题含义,就使文章主体形成了清晰的几个层次。
3.同含义场面相映。精心选取几个包含话题含义场景场面,主要借助描写的表达方式,以精炼、优美之笔来点燃环境,勾勒情景,营构场面,素描人物。使主体部分形成几个情调相近或相异(依据内容选择场面性质)的“场面”,往往会给读者以如临其境、生动蕴藉之感。
四、情景认识巧联袂
主体由符合话题的情景再现、描绘与有关话题的“认识”构成,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综合运用。该结构样式注重精要的记叙,偏重生动的议论,讲究认识的宽度与深度,力求显示作者思维的缜密与独到;讲究各个段落之间的合理顺序,符合思维与认识的一般规律;讲究“情”与“理”的巧妙榫接,以“情”引“议”,“议”中蕴“情”,真挚感人。
该样式并不排除典型的“例析”,以精要的典型事例反映话题;以精炼的语言来素描人物,概括事例,点燃环境,勾勒情景;以富含情感的议论抒情表达对话题的认识。既令读者如临其境,生动透脱,又委婉蕴藉。
1.描写叙述,浑然一体。在整体叙述的表达方式下,借助描写形成情境。要描写出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生活细节等,描写出山川风光、鸟树鱼虫、风花雪月等的色、形、声,描写出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发生的事情的场面场景,注意“点面结合”,突出“空间”感……
2.色彩鲜明,景情相生。描绘场景一般会追求绘画美,写一个场面时注意一下“色彩词”的运用,则更能显出场景的生动性与画面感。单纯的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是不存在的,只要是写景,必然涉及对景物性质的态度,尽管可以不直接表现,也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有时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也可以“因情造景”,以营造“诗情画意”。
3.附着情感,思想灵动。写情景除了将作者的爱憎、理想附着在景物中之外,还要借“景”或“境”表达出作者蕴含于此的思想或哲理;既能让人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还能够让人获得某种启迪,哪怕是简短质朴的文字,也要展示出作者思想的灵动与美丽。
责任编辑 王秀梅
一、“重章叠句”成佳篇
请先读一读下面的《诗经•秦风•无衣》,看看该诗从章法及语言上有何特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读后你会发现:全诗共有三章,章与章字数相等,句式相同或相似,并且各章中均有重复的词语与句子。
其实,这正是《诗经》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名叫“重章叠句”。这种复沓结构,行文整齐,用语灵活,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同时,每章中个别字眼的更换令意义的表达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修辞上也会带来良好的效果。
若将诗歌的上述章法用于一般文章的写作,同样会带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的效果;并且,意义上的连续并彼此互补,也会相对拓展思维的宽度,增加文章的容量与内涵。这应是考场“散文”主体样式的一种新颖类型。
不过,将这种体式嫁接到文章中,运用时大可不必强求完全一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不必局限。因为是“文”而不是“诗”,所以,文章的各个部分字数上不必追求相等,只求篇幅大致匀称即可。
2.句式不必苛求。文章借鉴的是诗歌的整体样式,至于每个部分的句子结构,可追求多数相似,亦不必苛求句数相同。
3.场面场景明显。应将写入几个部分中的事件精心提炼与概括,抓住特点进行勾勒或描绘,如同《诗经》中叙事诗一样,给人以清晰的场景感。
4.语言凝练蕴藉。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该类结构样式的文章同样应当讲究语言的生动凝练,令有限的文字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以蕴藉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耐读性。
从以上情况来看,选用该结构样式,需要具备一定的事件概括能力与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若只是遵循了“形式”而因表达不足损害了“内容”及立意,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巧设妙创“三部曲”
1999年春节晚会上崔永元曾主持“实话实说”栏目《昨天•今天•明天》,这其实是三段相对独立而又存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故事;而从2003至2005年连续三年春节晚会,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连续剧”倍受欢迎,编剧何庆魁以《卖拐》为起点,将其扩展延续而成《卖车》、《功夫》,虽然分三年来演完,但仍存在形式及内在的联系性,靠相关性共同构成了“三部曲”。
小品的这种形式启发我们思考:一则故事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阶段或者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靠外在及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不但能够使整个小品结构整齐匀称,而且还会给观众带来悬念感与诱惑力。
记叙文的内容一定包含着故事,散文同样有可能。若能借鉴小品的这种“三部曲”样式来构思,定会带来结构形式上的整齐与新颖。
写作中有些话题本身是隐含着“时间性”的,这类话题最适宜采用“三部曲”样式。如“发展”、“创新”、“适应”、“成长”、“寻找”等,按照典型记叙文写未尝不可,但若将整个事件分割成几个内容上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即成为了该类型。
作为一篇考场散文,若创设这样的主体结构,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确切认定话题的“时间性”,避免故事的几个阶段或几个故事间缺乏内容上的联系。
2.选择好几个故事或分割好故事的几个典型阶段,使每一个部分的“小主题”集中。
3.通过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交代过程并展示场面场景,营造“画面”感。
4.语言准确生动,力求具有文采及意蕴。
三、“同位”结构显魅力
主体的“同位”结构是围绕规定话题进行“发散思维”的结果,它以话题为思维的“原点”,借助“求同”与“相关”等具体的思维方法延展开去,令文章主体的几个部分形成一种对话题的表达具有“同等地位”及效果的结构样式,而这几个部分之间或并列,或相承,或层进,或相对。
单从文章主体的构成形式上看,“重章叠句”样式与“三部曲”样式似乎均属“同位”结构;而从性质上看则有不同:“重章叠句”样式侧重于同一个陈述主体(如《诗经•无衣》陈述的是“战士”,《诗经•伐檀》陈述的是“奴隶”)在同一个话题上(如《诗经•无衣》的话题是“战争”,《诗经•伐檀》的话题是“剥削”)几个不同角度或层次间的表现,而“三部曲”样式侧重于同一个陈述主体在一个整体事件中几个发展阶段的表现。
“同位结构”往往指的是不同的陈述主体围绕同一个话题的不同表现。“同位结构”常常体现为下列三种具体情况:
1.同性质事物叠加。围绕话题“原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即可寻到众多符合话题要求的材料,选择这些材料中的二三例独立成文,叙议结合,揭示出话题含义,就使文章主体形成清晰的几个层次。可以是:植物、动物、人类的相并,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相列,古代、现代、当代的相承,个人、集体、国家的相进……
2.同话题事例层递。如同递进关系的复句与句群,几个材料之间从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围绕话题“原点”逐步深入地思考,选择含有递进关系的二三例材料独立成文,叙议结合,揭示出话题含义,就使文章主体形成了清晰的几个层次。
3.同含义场面相映。精心选取几个包含话题含义场景场面,主要借助描写的表达方式,以精炼、优美之笔来点燃环境,勾勒情景,营构场面,素描人物。使主体部分形成几个情调相近或相异(依据内容选择场面性质)的“场面”,往往会给读者以如临其境、生动蕴藉之感。
四、情景认识巧联袂
主体由符合话题的情景再现、描绘与有关话题的“认识”构成,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综合运用。该结构样式注重精要的记叙,偏重生动的议论,讲究认识的宽度与深度,力求显示作者思维的缜密与独到;讲究各个段落之间的合理顺序,符合思维与认识的一般规律;讲究“情”与“理”的巧妙榫接,以“情”引“议”,“议”中蕴“情”,真挚感人。
该样式并不排除典型的“例析”,以精要的典型事例反映话题;以精炼的语言来素描人物,概括事例,点燃环境,勾勒情景;以富含情感的议论抒情表达对话题的认识。既令读者如临其境,生动透脱,又委婉蕴藉。
1.描写叙述,浑然一体。在整体叙述的表达方式下,借助描写形成情境。要描写出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生活细节等,描写出山川风光、鸟树鱼虫、风花雪月等的色、形、声,描写出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发生的事情的场面场景,注意“点面结合”,突出“空间”感……
2.色彩鲜明,景情相生。描绘场景一般会追求绘画美,写一个场面时注意一下“色彩词”的运用,则更能显出场景的生动性与画面感。单纯的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是不存在的,只要是写景,必然涉及对景物性质的态度,尽管可以不直接表现,也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有时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也可以“因情造景”,以营造“诗情画意”。
3.附着情感,思想灵动。写情景除了将作者的爱憎、理想附着在景物中之外,还要借“景”或“境”表达出作者蕴含于此的思想或哲理;既能让人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还能够让人获得某种启迪,哪怕是简短质朴的文字,也要展示出作者思想的灵动与美丽。
责任编辑 王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