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高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校人才输出适应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以嘉应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育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其自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加强校企合作,历经十余年实践,所形成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机 构】
: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高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校人才输出适应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以嘉应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育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其自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加强校企合作,历经十余年实践,所形成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其他文献
采用简化的HK模型据测算部门资源结构性错配程度和要素扭曲度,为资源优化配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依据,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从要素的角度看,资源错配和要素扭曲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劳动力是造成总错配的主要原因.第二,从区域的角度看,珠三角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高于广东省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错配,主要体现为相对过度投入.第三,从制造业行业看,制造业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劳动力错配程度相对严重,但重化工等行业的资本错配比较严重.第四,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具有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第五,不同的企业规模具有各自的
“X+心”是一个常用构式,《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出现232例,其中主要是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的结构.上古汉语中名词性“X”占主导,中古汉语以后,其他词性的“X”逐渐增多.“X+心”构式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其中主要关涉到隐喻映射和意象图式.构式“X+心”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可以充当六大句法成分和独立语,但是其分布是不平衡的.此外该构式还具有表示事物的中心或关键部位、表示强烈的情感、表示形象比喻等语用价值.“X+心”的词汇化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之后,该构式自身经历了消长,有些进
国内学者对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从文献的发文趋势和研究议题的变化来看,可分为萌芽起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研究议题逐渐拓展.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热点有:动机、激励与管理研究;组织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体育志愿的服务研究较晚,深入剖析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热点及演变规律,有利于丰富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加快研究内容与国际接轨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研究的基本趋势是: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研究;重视政
从改进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两个方面探讨粤东西北地区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地方食品产业发展和需求的合格专业学生.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必须通过物理实验或仿真实验才能透彻地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由于物理实验成本高、灵活性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都使用软件仿真实验教学的方法,应用诸如华为eNSP等网络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配置参数和运行网络,模拟真实网络的工作过程.然而eNSP只能设计粗颗粒度仿真实验,只能提供设备视图,无法进行协议设计,也无法观察数据包的处理和传输过程.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PNET的细颗粒度的网络仿真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提供代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冠疫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隐喻认知视角对“抗疫是战争”的映射关系进行分析.从战争的认知属性和隐喻的系统性与媒体意识形态表达的关联两方面探究疫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修辞动因.战争隐喻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对防控疫情有着积极的警醒、动员作用,在疫情报道中塑造战争隐喻符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共同抗疫的社会需求.
为了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1931年鲁迅在“左联”和“美联”的支持下举办了一次木刻讲习会,在十三位学员中有五位是来自兴宁的客籍青年,即陈广、陈铁耕、黄山定、钟步清、邓起帆.他们不仅因此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还将新兴木刻传播到了广东等地,并与其他木刻家一起开辟了木刻版画的新道路和新格局.他们的木刻作品表现出了革命的艺术精神和“借镜之助”的鲜明特点,进而令实绩并不突出的新兴木刻在现代美术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光影.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约束、排除干扰,全力禁烟;严查走私鸦片之“汉奸”,分化瓦解鸦片吸食群体和走私阵营;同时,加强海防建设,有力保障了禁烟政策的实施.林则徐为禁烟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分析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所面临困境入手,阐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述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成果.由此挖掘出导致道德教育困境的三个关键症结:未能紧扣“长善救失”的教学宗旨;忽略在“孝敬”这一根本上“培德”;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理路与用典内容的研究.针对所发现的症结,分别从教育宗旨、着力点、教学次第、用典原则与内容体系等方面,讨论如何对治这些症结,提出了相应对策.进而构建出高校道德教育的优化理路.
用足、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实施效果却可以进一步提高.根源在于“重教学设施硬件建设、轻师资队伍软件建设”的办学思路出了偏差,既违背“以教师为本”的办学规律,又脱离教师是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真正因素这一客观实际.“思政课”课堂教学面临着主渠道作用式微、地位不保的危险.以史为鉴,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困扰“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