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分类 明晰章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考题,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深入进行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实效地应考、复习。概括起来,就是要努力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内容)”。第二类:分析故事情节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为什么?”“某一情节(多为结尾)这样安排,合理吗?”“某一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一类题,就是直接概括故事情节。这类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也仅属于C级。比如2013年“重庆卷”的小说《枪口下的人格》“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这种题意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也是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的能力。
  第二类题,其实就是赏析情节、分析情节作用的一类题。这类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主要考查情节的理解,以及它在小说叙述中的作用分析,能力层级属于E级。比如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中“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这就不仅仅是对小说某一情节内容读懂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全篇布局上来理解的。而这类情节题,又需要进行细分,因为考试的情节,所处的篇章位置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以便学生更好地解题。
  二、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对学生的应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是进门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学生连门都进不了,就更别谈答题对不对、全不全面了。
  先说第一类题,就是概括小说情节类。解答这类题,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读题干,看是否有特珠要求。所谓的特殊要求,比如要求请以某某为中心进行情节概括。第二步就是在作答之前,能大体上对小说每一段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按顺序进行组合。第三步组织答案,如果题中没有特殊要求,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中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这样的题,在写答案时,一般以主人公的活动发展为主线,将事情按先后顺序写出来。(注:用①②③……数字标出,一般来说,要写出4-5个点,即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另外,也可按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写出,但这一般比较难,除非题目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否则,一般都不必用这种线索来组织答案。
  第二类题,也就是考查情节的作用。这类题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分类梳理解题策略。根据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开头情节作用题、中间情节作用题、结尾情节作用题。回答情节作用题,有一条总的思路,那就是需要从内容、情节结构作用、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先说开头情节的作用。根据开头的情节所写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式、设疑式、讲述故事式和倒装式。
  写景式的开头,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①内容上:通过对……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导引人物出场,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④更好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设疑式的开头,是指在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这类题的解题策略:
  ①内容的概括(简述其内容)。②设置悬念,突出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③引出下文的情节。④突显人物形象。⑤揭示小说的主题
  讲述故事类的开头:在讲主要的故事之前,先讲了另外一件与这相关的事情。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如下:
  ①概括内容。②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③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④揭示小说的主题的普遍性。
  比如说2011年浙江卷中的小说《第九车厢》第一段: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问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认真审题,明确这是开头情节的作用题,且属于讲述故事类的。第二步就是要分析这一段的内容,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列车没有前三节车厢,二是写买了前三节车厢的旅客或被安排到其他车厢,或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三是要找出这一段两方面的内容与下文的联系点。“我”的乘车经历与基辅读者的乘车经历相似,并且一个是一腔怒气,一个是耽误了旅游。所以第一段的作用是强化了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最后就是组织自己的答案。
  高考参考答案如下: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接下来说一说中间情节作用题。这类题的总体解题思路如下:
  ①内容的概括。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开启下文……情节。③丰富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突出小说的主题。
  但这里需要补充的还有两种特殊情节,第一种是某一个情节多次提到相似的情节。其特殊作用还有:“利用延迟结构,使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第二种是插入的故事情节,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其特殊作用: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小说内容更丰富。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
  最后说说结尾情节的作用。按照内容的不同,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写景式的结尾,二是故事性的结尾。针对写景式的结尾,一般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概述景的特点(句式:结尾写了……,烘托了……气氛,给予读者想象空间。)②呼应了小说的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③深化主题。④升华人物性格或突显人物命运。
  故事性的结尾,是指以主体故事的结尾作为小说的结尾的一种结尾方式。根据其结尾的产生效果不同,又可以分为下面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出人意料的结局。所谓出人意料,是指它的结尾并没有按照读者预想的结局形式写出来,但它一定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在前面的情节中,都有一些暗示与伏笔。如《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看似很不合理,足足花了十年才还清债务的项链怎么会是假的,这让人难以接受。但它在前面的情节里,其实已经为这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在此就不细述了。针对这一类题,解题的总体思路如下: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种情况就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第三种情况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四种情况就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这类结局的作用是“留下了‘空’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上面就是笔者对情节类的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的一种归纳总结,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应考。将情节题进行细致分析,理出不同的情节题型特点,然后明晰解题的章法,这样,才能做到复习应考的实效。
  [作者通联:浙江江山市江山中学]
其他文献
王荣生教授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体式”概念。他指出,“阅读是对具体的有某种特殊体式的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教学。”文体是文章的构成体制、格式和样式,有着体式、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的内涵。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本体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戏剧等,仔细划分下来,分支精细众多。在诗歌教学中,文体是合理选择、创生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诗歌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抒情性特点等,对诗歌
一、疏影横斜   《享受教育——那些美丽的瞬间》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汲安庆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选集,是他对自己以往从事中学教育之旅的一次回眸,一次梳理,一次重温。汲老师以一个同行者的身份,用饱蘸诗意的文笔,叙写着他教育途中的故事与思索,折射出烂漫的智慧之光。他的选集,像一江春水,滋润了沿途的花花草草;如一棵绿树,染绿了所途经的荒寒沙漠;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路上的迷惘者。   捧卷在手,一如“掬水
长期以来,文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过度教学”的病症。具体表现为,不论何种类型的文言课文,总是从第一个字教到最后一个字,唯恐哪一个字、哪一句话没有解释到位,学生便无法理解。此种教法,如果撇开文本的课程属性,只将其视作一篇独立存在的文章,或许无可厚非。一旦将其纳入三年一贯制、甚至六年一贯制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中,便会发现,其中必然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性。比如,同样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语法问题,出现在
有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科学精神没有能在中国萌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思维认识事物一直缺乏理性分类意识。这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中国本没有“科学”一词,近代日本人将西方的Science——“分科之学”翻译成 “科学”,由留学生们带回,中国才有了科学这一概念。“科学”乃“分科之学”也,典型如西方动物分类学的深入发展最终诞生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理性分类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中学阶段的
四、阿长印象之三:怀念、悲悯  教者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30余年后“我”对阿长的情感。  1.阿长的身世  将第二自然段与倒数第二自然段改为诗歌形式:“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并配乐请生诵读,以此体会“我”对阿长之情。  2.繁琐的规矩  屏显: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并把各自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师生针对还有疑问之处展开交流,达到对这篇文章“基本没有疑问”(上课教师语)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一节课,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但是,我心中却浮起了一个疑问:“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
2015年高考结束后,笔者参加了语文作文题阅卷工作,有幸一睹新鲜出炉的学生作文答卷。果然是惟楚有才,考生们或写人叙事、或议论说理,或磅礴,或婉约,有以理服人,有以情动人,或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汤汤乎志在流水,不一而足,叹为观止。当然,数量达33万之众的试卷,难免鱼龙混杂、瑕瑜互见。在此,笔者就亲眼所见以及与同仁交流汇总得到的意见,直陈考生作文答卷在审题立意、文体特征、发展项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揣冒
一、导思:该怎样称呼“五人”?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这三个字应该看作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开来读。而“碑记”呢,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  师:说得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五人墓/碑记。接下来,哪位同学给我们说
样式一:走向精致化的评课     [抽样]刘占泉自2002年以来发表于《语文建设》的系列评课文章  语文教学界目前通行的“评课”,包括现场评课和文字形式的“评点”、“简评”等,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采用的是流行的套路,说的多是“我以为”的话,就课论课,很少能讨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少能从学理角度切入,作学术性的研究与阐释。因此,其改善课堂的效用就相对比较有限。  刘占泉老师的评课与此不
从不足的方面看,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目标错乱,学科知识意识淡薄,课文与写作指导脱节。下面,笔者按单元结构具体分析。  一、单元导语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介绍该套教科书时说:“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言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这一原则落实到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则是对人文主题的解释说明。单元导语体现了人文性的理念,较具体地设定了单元目标。  目标是一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