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全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创建开放的数学教学呢?
  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一年级学生可开展“问题银行”活动,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咨询家人、找课外书等途径,就会从以往听“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进而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二年级学生学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能够培养数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的“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的“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的“我的设计”;六年级的“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活动的开展,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让其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使之在实践中升华知识。学生觉得,他们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精心设计开放有趣的练习
  选择材料多样化,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般书本上提供的例题和练习,条件比较少,因为常规数学题一般都是把实际生活问题抽象简约而成的。而开放题就应突破这一常规,把数学问题还原成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又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设计开放练习题所提供的材料应该多,与生活实际联系应该多,学生选择条件的机会应该多。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情境:“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因为是与平时的生活有关,学生兴趣很高。因为提供的材料很多,所以学生都自由地列出竖式进行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一次购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纠正,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减法。这样的设计融合了生活场景,又让学生有开放性地自由选择条件的机会,学生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所以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改编材料层次化,提供思维坡度。新授课中例题的出示总是完整的,教材的目的是用最简单的例题来揭示出一般的规律,而学生在寻找规律时所显示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因材施教。但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改编教材,使之在同一学习时间段内既能发挥优生的能力,又照顾困难生的需要。如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在教学此例时,笔者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出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笔者问:“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提出要知道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请学生补条件:“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然后让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复习一步计算应用题解题方法。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但得数不变。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有的学生把苹果树的棵数进行了改编;有的把梨树的棵数进行了改编;有的用“比多”,有的用“比少”。第三步观察改编的方法及列出的算式: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其进一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这样的改编,由浅入深,为每位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认识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始终运用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行为贯穿于整个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了筛选学生,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应该是不断的,可以在完成新授知识的某个略有难度的内容之后,也可以是某位学生的精彩提问时。
  评价内容注重个性化。小学生对自己所做行为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而教师给予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既是对学生行为本身的肯定,更让学生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所获得的内容是充满个性特征的,不尽相同的,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学习的评价着眼点不能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另外,个性化的评价语言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语言。
  评价形式多样性。教师给予学生的口头评价是比较常用的、有效的,而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间的评价,能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这两种评价形式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把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更能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听课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县三塘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题记]她虽不是歌星,没登过舞台,但很多人熟悉她的歌声;她虽不是影星,没演过戏剧,但很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她虽只是个普通的教研员,却因全面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成了郧县教坛的名人——她就是湖北省郧县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杨庆娥,一个拨亮山区英语教师心灯的人。    “罗慧慧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中获得一等奖了!”“她又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多媒体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了……”郧县小学英语教师获奖的喜讯接踵而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应归功于教育,而承担教育这一光荣任务的主要是教师。教师在伟大而神圣的岗位上,练就了崇高的师德,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师德对于社会道德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今,社会对教师寄托着更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崇高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
“我是一只蜗牛,小小的壳里,有我自己完整的世界——因为这样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个40分钟,都可能是心与心的美妙合奏。一条充满绿茵的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老师和学生行走其间,讨论读书心得,记下点滴收获,阳光透射,树荫斑斑驳驳,生命充满着诗意的美丽。”读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像是在聆听一首优美的教育诗,欣赏幅美丽的田园画,又如喝下一碗清新的“心灵鸡汤”。清秀隽永的文字
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树涂染成斑驳的金黄色,在图书馆的浓浓书香中,高一·一班举行了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语文科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我的妈妈和原来的班主任不许我们读课外书,他们说那些东西对分数没有用;他们让我们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从她惴惴的神情
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奇才”的不断涌现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本身对完善中国的高考选拔机制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进步。且公众的质疑同样有其可取之处,他更是在提醒着人们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校长:要有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促进校长们能按规则出好手中的“牌”,使中国学生的成才之路越来越宽广。  在今天,高考还是学子们进入梦寐以求的高校的主要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已是众
在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学科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
原著/[美]大卫·麦考劳夫 译/王广义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我们最好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常春藤同学会在热闹的气氛中进行着,外面下着雪。我同25名全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坐在一起,他们都是很有名气的学生,尖子生里的尖子生。“你们中有多少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没人知道,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里,一名年轻的本科生告诉我她非常高兴听了我的报告,因为,在那时以前,她从未想到过美国最
面对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形势,教育不能排斥竞争,不可忽略对竞争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激烈的竞争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就日显其重要性了。  所以把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新目标,是适宜的。    竞争与合作    “竞争”,语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编者按:同2005年春天的“两会”一样,在今年春天的两会上,“教育公平”问题再一次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一年的时间,相对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而言,无疑是非常短暂的;而相对于人们急切的要求和期盼来说,又是相当漫长的。走向教育公平的道路并不平坦,所以呼唤与期待还要继续,与此同时,努力和行动也必须开始。    1“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  文/陈初越     200
生活中还有无数个如同阿石的问题学生,大多不外乎长期坐后排,无人搭理。上课听不懂,无人理睬,厌学进课,无人问津,再接着逃出校园后与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也就有了新闻里屡屡报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这些问题学生是哪里来的?他们是天生的“坏孩子”?是家庭教坏的?是社会教坏的?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偶然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看到学生论坛里关于“老师对坐在前排的同学和坐在后排的同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