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加强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作用:
一、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锡林郭勒大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地方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加强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而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由外部语言的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直觉的特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十分优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等等,这些句子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都值得学生们去体会。可是,如果我正儿八经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分析这些句子的妙处,可能对学生理解句意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样做肯定会破坏文章整体的美感,更别说对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培养。于是,笔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采用加强朗读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先自己反复朗读,然后全班齐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很快地感受到句子的“美妙”,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句中“偷偷的、钻、闹”等词语进行赏析。再如《春》一文的结尾这样写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在教学这一段落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前面课文内容的分析,自主讨论这一段落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尽情地大声朗读,最后由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春天的希望、春天的美丽、春天的活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能当堂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还能对文中的佳句进行品析。这样自然而然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加强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四、加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阶段语文课本的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是鲜明、强烈、健康的。但并不是所有文章的思想感情都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不是直截了当的。这需要教师教学时的分析讲解,更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以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然后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闻一多的《一句话》时,教师采用了“讨论点拨法”和“朗读感悟法”进行教学。课前,准备了配乐朗读材料。上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随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材料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诗歌所蕴含的深沉情感进行自由讨论,接着让学生合上课本,边听录音材料的深情朗读,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后要求全班同学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深情地朗读着“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时,个个感情充沛,深情满怀,教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训练中领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朗诵练习、慢读、一人一句轮读、分组读、有感情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更可以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在听读、默读时要做到“若出我口”,在诵读就要读到“若出我心”,最终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学生反复朗读,琅琅上口地读,不仅注意文章的句读、节奏、格调、句式,还体会到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反复朗读,忘情地读,学生则越读越有感情,越读越有精神,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如同阳光般注入学生的心田。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不断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水平。
一、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锡林郭勒大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地方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加强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而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由外部语言的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直觉的特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十分优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等等,这些句子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都值得学生们去体会。可是,如果我正儿八经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分析这些句子的妙处,可能对学生理解句意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样做肯定会破坏文章整体的美感,更别说对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培养。于是,笔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采用加强朗读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先自己反复朗读,然后全班齐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很快地感受到句子的“美妙”,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句中“偷偷的、钻、闹”等词语进行赏析。再如《春》一文的结尾这样写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在教学这一段落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前面课文内容的分析,自主讨论这一段落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尽情地大声朗读,最后由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春天的希望、春天的美丽、春天的活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能当堂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还能对文中的佳句进行品析。这样自然而然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加强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四、加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阶段语文课本的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是鲜明、强烈、健康的。但并不是所有文章的思想感情都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不是直截了当的。这需要教师教学时的分析讲解,更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以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然后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闻一多的《一句话》时,教师采用了“讨论点拨法”和“朗读感悟法”进行教学。课前,准备了配乐朗读材料。上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随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材料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诗歌所蕴含的深沉情感进行自由讨论,接着让学生合上课本,边听录音材料的深情朗读,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后要求全班同学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深情地朗读着“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时,个个感情充沛,深情满怀,教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训练中领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朗诵练习、慢读、一人一句轮读、分组读、有感情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更可以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在听读、默读时要做到“若出我口”,在诵读就要读到“若出我心”,最终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学生反复朗读,琅琅上口地读,不仅注意文章的句读、节奏、格调、句式,还体会到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反复朗读,忘情地读,学生则越读越有感情,越读越有精神,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如同阳光般注入学生的心田。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不断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