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具有工具性价值,同时它更是一门艺术:情感激越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多变的小说、矛盾冲突尖锐的戏剧、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气势磅礴的议论文……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离开美,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學。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就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应该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倘若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训练,而忽略了以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教育;只注重传授抽象灵魂、意蕴和滋味的文学知识、文学技巧、文学理论,而忽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美、感悟美乃至创造美,那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只会是无血无肉的骨架,而毫无艺术的收获。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就会走入绝境。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艺术性,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相统一,使语文真正成为工具性、人文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学科。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呢?
一、教学过程应富有艺术性
语文教材本身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美的结晶,教师创设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发挥着审美中介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做到:
(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艺术成分,充分感受文本的艺术美
语文课程文本中,美是无处不在的: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有体现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建筑美,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有和谐欢愉的生活美,如莫怀戚的《散步》;有惊心动魄的生命美,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教师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成分,充分地感悟到美,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文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等,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
(二)努力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受教师个人的气质、修养、阅历、知识结构和层次等方面的影响,要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学科教学具有艺术性特点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或幽默风趣、或言辞优美、或说理深刻、或感情充沛等等,有意识地使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逐步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成功的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情、尚美、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教学。
学语言就需要朗读,更何况是有四声平仄之分的汉语?融合情感角色的朗读,是一种美感与气质的熏陶: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出磅礴气势,能让人顿生豪情;鲁迅的《故乡》读出沧桑悲凉,能令人扼腕叹息;朱自清的《背影》读得深沉舒缓,能令人感怀……美读,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含量,增强课堂感染力,提升教学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跟教师的朗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尽管教学中可以放录音,但教师的范读更能渲染气氛,调动情绪,更重要的是,他给学生心里上的暗示作用是朗读录音所不能替代的:专家朗读让人赞叹之余觉得高不可攀,教师朗读得好则能让学生欣赏之余产生模仿的欲望和提高朗读水平的信心,这就更能激发学生去追求美。
(三)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科教学艺术性对学生未来的影响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观,把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情感态度→能力 →知识”的过程,这就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以发展人、完善人,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比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中外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色彩,围绕这些作品展开教学,就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里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口语交际训练,可设计具体的交际环境:当你的朋友向父母说要去野外烧烤而其父母表示反对时,你如何说服朋友的父母?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一方为家长,准备阻止的种种理由;一方为孩子,想好郊游、烧烤的意义及所作的各项安排来说服家长。这样磨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拓展了交际的空间,也能使课堂富于情趣。
二、教师应提高艺术素养
教学过程富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教师的艺术素养,教师的脑袋“富”了,素质高了,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
(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要多读中外名著名篇,多背唐诗宋词等优秀精彩的篇章,多阅读一些赏析、评论的文章,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并力求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或争论不休时,直率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点拨学生难以或者根本没法品味出、感悟到的内容,不比一到关键时刻便保持沉默可贵得多吗?没有丰厚的文学底蕴,没有自己的见解,是不可能有富于艺术性的教学过程的。
(二)教师要关心文坛动态,尽可能多地了解艺术领域的相关情况
假如学生问你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喜不喜欢几米……你连“网络文学”是什么、几米是何许人有什么作品都不知道,那么,知识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时代的你,又如何能做时代之子的指导者?
(三)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特别要注意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研究他们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研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使教学有可靠的依据,让课堂远离呆板和浮躁,体现灵性和发展,有利于形成教学特色。
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永不枯竭的泉水,知识结构应该不断地改善,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富于艺术性并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呢?
一、教学过程应富有艺术性
语文教材本身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美的结晶,教师创设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发挥着审美中介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做到:
(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艺术成分,充分感受文本的艺术美
语文课程文本中,美是无处不在的: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有体现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建筑美,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有和谐欢愉的生活美,如莫怀戚的《散步》;有惊心动魄的生命美,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教师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成分,充分地感悟到美,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文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等,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
(二)努力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受教师个人的气质、修养、阅历、知识结构和层次等方面的影响,要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学科教学具有艺术性特点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或幽默风趣、或言辞优美、或说理深刻、或感情充沛等等,有意识地使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逐步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成功的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情、尚美、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教学。
学语言就需要朗读,更何况是有四声平仄之分的汉语?融合情感角色的朗读,是一种美感与气质的熏陶: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出磅礴气势,能让人顿生豪情;鲁迅的《故乡》读出沧桑悲凉,能令人扼腕叹息;朱自清的《背影》读得深沉舒缓,能令人感怀……美读,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含量,增强课堂感染力,提升教学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跟教师的朗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尽管教学中可以放录音,但教师的范读更能渲染气氛,调动情绪,更重要的是,他给学生心里上的暗示作用是朗读录音所不能替代的:专家朗读让人赞叹之余觉得高不可攀,教师朗读得好则能让学生欣赏之余产生模仿的欲望和提高朗读水平的信心,这就更能激发学生去追求美。
(三)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科教学艺术性对学生未来的影响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观,把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情感态度→能力 →知识”的过程,这就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以发展人、完善人,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比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中外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色彩,围绕这些作品展开教学,就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里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口语交际训练,可设计具体的交际环境:当你的朋友向父母说要去野外烧烤而其父母表示反对时,你如何说服朋友的父母?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一方为家长,准备阻止的种种理由;一方为孩子,想好郊游、烧烤的意义及所作的各项安排来说服家长。这样磨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拓展了交际的空间,也能使课堂富于情趣。
二、教师应提高艺术素养
教学过程富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教师的艺术素养,教师的脑袋“富”了,素质高了,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
(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要多读中外名著名篇,多背唐诗宋词等优秀精彩的篇章,多阅读一些赏析、评论的文章,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并力求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或争论不休时,直率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点拨学生难以或者根本没法品味出、感悟到的内容,不比一到关键时刻便保持沉默可贵得多吗?没有丰厚的文学底蕴,没有自己的见解,是不可能有富于艺术性的教学过程的。
(二)教师要关心文坛动态,尽可能多地了解艺术领域的相关情况
假如学生问你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喜不喜欢几米……你连“网络文学”是什么、几米是何许人有什么作品都不知道,那么,知识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时代的你,又如何能做时代之子的指导者?
(三)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特别要注意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研究他们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研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使教学有可靠的依据,让课堂远离呆板和浮躁,体现灵性和发展,有利于形成教学特色。
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永不枯竭的泉水,知识结构应该不断地改善,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富于艺术性并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