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情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章选材上,大多数学生喜欢选取一些“大事”来写,认为写大事能反映大主题,突出大精神。结果越写越乱,越写越糟,甚至言之无序,言之无物,只见骨架,没有血肉,不能感染读者。其实,“小事”具体可感,写好了能以小见大,能从细微之处流露真情,感人至深。
  
  一、细节描写要真实感人
  
  细节描写是指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言行或细微事件的描写,它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文体说的,在记叙主要事件的同时,要抓住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几个细节进行描写。例如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在开头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数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抓住了鲁迅先生神态的细节,既形象生动,又真切入神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真是神来之笔!再如《红楼梦》第八回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袭人伸手从宝玉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那宝玉就枕便睡着了。”这个细腻的动作描写不仅表现了袭人对贾宝玉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也反映了袭人的温柔善良、聪明懂事(当然也有她的目的)。
  在平时的写作当中,细节描写必须真实感人,细节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贴近现实生活。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可一写正面人物就完美无缺,一写反面人物就一无是处,应该辩证地描写人物的优点与缺点,给读者真实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琢磨,多练习。
  
  二、细节描写要细腻传神
  
  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传神的描写:
  1 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和神韵。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描写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运用极其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描绘出了一幅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写外貌要抓住人物特点,抓住与别人不同的地方、特殊之处,不是单纯为了勾画人物的外貌而写外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
  朱自清的《背影》有这么一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探”、“穿”、“爬”、“攀”、“缩”、“倾”六个动词,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体现了父亲买橘时穿越铁路、攀爬月台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进而衬托出父爱的伟大。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描绘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3 写心理,应善于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或梦境来提示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 有一篇文章,写“我”在放学路上,一位拉车的中年妇女在过桥时要“我”帮助推车,“我”虽然推了,但又怕别人笑话:“我推着车,不敢抬一下头。似乎人行道上有许多双眼睛在嘲讽地盯着我,盯着我的书包;似乎背后有相识的同学在对我指指点点地议论着。我把头埋得更低,只看得见马路从我脚下慢慢滑过去。我仿佛走了一段漫长的路。”这段文字用“不敢抬一下头”、“头埋得更低”等动作和“似乎人行道上有许多双眼睛在嘲讽地盯着我,盯着我的书包;似乎背后有相识的同学在对我指指点点地议论着”、“仿佛走了一段漫长的路”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人嘲笑、怕被人指指点点,深刻地揭示了“我”轻视体力劳动的不正确思想。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交互使用,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符合客观实际,切忌胡思乱想;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通过相应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等表现出来,因此人物心理描写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总是要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相配合、相适应。
  4 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是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中常用的描写方法。精练、生动和性格化的语言描写,能透视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交代有关的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法国著名作家莫?自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段非常好的细节描写:于勒从美洲寄回一封信,据说他发财了,于是菲利普率领一家人去哲尔赛岛上旅行。在那里,菲利普邀请全家人吃牡蛎,这时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用一种阻挠的音调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随后,她又侧转来,对着儿子说:“至于约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短短几句个性化的语言,就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菲利普夫人爱慕虚荣又吝啬小气的性格特征。
  要精选、提炼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恰当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性格特征。为了文章的需要,语言描写还要推动情节的发展,要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中的语言描写,尤其是对话,不能虚构和拔高,要有真情实感;进行语言描写时,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总之,细节描写要做到:①注意表现生活的本质,盲目的、只顾表面现象的细节描写只能属于赘笔;②细节必须真实,生编硬造的细节,常会由于违背生活逻辑而损害全篇;③要用到关键处,滥用会淹没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④准确简练,避免随意铺陈、拖沓冗长。
其他文献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用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直接交代“老人”位置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开篇首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处是第34段:“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显然,若以“路旁的老人”或“路边的老人”为题亦未尝不可,为何舍近求远,非用“桥边的老人”为题呢?  当然,作品中写“桥”的笔墨远远多于写“
42岁的谢先生3年前开始频繁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症状,辗转就医后,近日终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专科斩除了“病根”——胰岛素瘤。专家提醒,如果频繁出现空腹或劳动后发作的头晕、心悸及出冷汗等症状,未必是低血糖,要警惕胰岛素瘤的可能性。   胰岛素瘤是功能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一类,此类肿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谢先生入院后,放射科对其CT、MRI检查结果进行了会诊。随后,消化内科医生为他进行
古诗词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练,距离现在又年代久远,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又常常是一个难点。究竟该怎样教好古诗词?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    一、多些朗读,少些讲解    一诗到手,要想明白其意,第一步就是读,老师如此,学生也应该这样。可是在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声音太少,老师讲解的力度太大。常常是蜻蜓点水地朗读之后,老师就开始
《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的开篇课文。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因为单元话题使然,往往围绕“叙述”展开,或介绍叙述人称,或分析叙述角度,却疏忽了对小说主题的挖掘。笔者以为,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本文主题对于“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大有好处,更何况“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本身就列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很显然,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
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总会唉声叹气,而交作文时也总是一拖再拖,上交的作文大多内容虚拟,缺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语言贫乏,缺少童真童趣;思维模式统一,缺少自由和个性。那么,作文教学应如何调动一切写作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从而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促使和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身边的有效资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作文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下面是本人从写作指导策略的角度作出的一些实
四月,春暖花开。  学校组织面向全县的公开课活动,我执教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篇课文《郑人有且买履者》。几十位听课教师列坐在教室后面及走道旁,全神贯注地观摩我的这节公开课,我也胸有成竹地按原定的预设程序,层层推进教学。  突然,有个坐在中间的学生举起了手。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预习时,查阅“郢书燕说”这个词语,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成语。于是我上网查询,发现有两种读法,一个读“郢书燕
经常做做眼球操对锻炼眼肌很有好处。如斗鸡眼训练:举起食指置于正前方,慢慢靠近鼻子,停在两眼中央,让眼睛做斗鸡眼动作,维持10~20秒。然后,食指慢慢远离,再慢慢靠近,眼睛随着食指,一下变成斗鸡眼,一下恢复正常,来回约10次。这套动作是远近调節,能有效训练内直肌和睫状肌,调节睫状肌松紧度。  摘自《健康时报》
黄河谣  来兰州,我将母亲河拥入怀中。  曾经,我与母亲河在青藏高原的唐克镇相遇,那是少年黄河,蓝色的,长练九曲,如诗如画。而在这里,伟大的母亲河已成长为青年黄河,身强力壮,步履矫健,而当她越过宁夏、内蒙古到达陕北壶口时,浊浪滔滔,惊天吞地,那是壮年黄河的呐喊。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河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此刻是夏天,雨水充足,宽阔浑黄的河水平缓地流淌着,就像一个人,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更像一位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诚然,李密《陈情表》一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那么《陈情表》一文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之原因。  一、其不幸遭遇令人同情  文章一开始就从自己的艰难身世说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又具体陈述自己的悲惨人生。六个月大的时侯,死了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主练习与检测·初中语文作业本》是跟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作业本,其中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的第一题中要求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划分朗读节奏,书后所附参考答案是惟一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第13~14页“教学建议”中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