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科学区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区,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一、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提出“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在我们身边,孩子经常能看见妈妈把衣服浸在水里洗,用餐巾纸擦汗,用塑料瓶装水等对吸水这种现象有所知晓。于是我就在班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吸水》,通过活动幼儿更明白吸水这一现象,学会怎样判断吸水,让幼儿知道为什么餐巾纸用来擦汗而用塑料做成瓶子装水。这种经验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和感觉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保持长久的强烈的对周围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材料应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总能促使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认为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如科学区中我投放了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纸盘和泡沫板上不断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分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
孩子们从一开始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探索引导孩子发现,改变媒介物能改变物品的沉浮。
从探究活动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定位是活动的支持者。通过创设有效性的情境,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分析活动效果的产生原因以不断调整所投放的材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一览无遗,将幼儿的活动推在前面。当然教师在给予支持性材料的同时要在整个活动中突出核心经验和价值,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学习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在整个活动中我利用沉浮材料的不同性质不断制造与幼儿原本认知经验的冲突点。只有孩子在活动中的不断体验、尝试,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认知经验转化为幼儿内在的经验。
三、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
如在科学区,我投放了一些材料,如保鲜袋、塑料盒、一盆水、吸管、气球等,让孩子们寻找空气。沈羽宸拿着保鲜袋一把抓着给我看说:“朱老师你看,空气就在这袋子里,太简单了,我一下子就找到了。”我点点头说:“嗯,很棒。那你再试试其他东西能不能找到空气?”他走过去看了看,想想说:“我再研究一下,等下告诉你。”没过多久他拿着气球跑过来说:“老师,这气球里有空气,我吹进去的。”我说:“对,真聪明。”这时旁边的袁一问我:“老师,这盆水有什么用啊?”“让你们找空气啊!”我笑了笑说:“你们看看怎么用这吸管和水找到空气。”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袁一和沈羽宸一起知道了方法,用吸管在水里吹,吹出的泡泡里就是空气。
空气与我们紧密联系,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保鲜袋装空气是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的方法,所以沈羽宸很快就找到。对于气球怎么找空气一开始沈羽宸表现得比较陌生,但他比较聪明,气球经常玩,很快发现往里吹气就有空气。对于吸管往水里吹气孩子们可能不能马上联系起来,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了方法,而且最后玩得非常开心,都争抢着玩。最后他们在玩中找到了空气,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玩得开心,并且愿意主动玩。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玩,把自己的发现很积极地告诉老师,这时我们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沈羽宸就是在我的表扬下更积极地寻找空气。对于孩子们的疑问,我们要积极引导,像袁一小朋友对水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引导她看看吸管、水和空气有什么联系,明确材料的搭配,让她有目的地做,降低操作难度。最后她们在我的引导下找出方法,非常开心,玩得不亦乐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四、材料应具有针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材料对应相适应的年龄段,同时,操作方法根据个体因人而异。科学区角活动有其独特特性,因此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延伸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将高结构的活动转化为低结构活动,也可以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还能对幼儿进行更具体的个别化教育。因此,针对游戏者的特点投放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试从一个案例说说科学区域活动中的具体实施——在设置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会亮的电珠”时,刚开始我只是在科学区投放电池、电珠,让幼儿想办法将电珠变亮;结合主题“钟表店”又在科学区里投放许多钟,这当中有机械钟,当然也有电子钟,让孩子想办法将这些不走动的秒针和分针动起来,我想孩子操作时,刚开始肯定是非常盲目地将电池装进电子钟的后盖,而不知道装电池时要分清正负两极,于是在集体活动“时钟的秘密”中,当幼儿提到:有的钟不会停,一直会走;而有的钟每天都要用手拨才不会停下来,这里我除了让孩子区分机械钟和电子钟以外,又非常随机地让孩子想办法给电子钟装上电池,并教给幼儿区分正负两极的方法,同时引导还不会的小朋友去科学区尝试一下,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而且很随机地将一个高结构的活动转化为低结构的活动。
总之,在科学区域中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及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获得大量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内化。所以要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真正地“做科学”,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让幼儿真正体验发现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出从小形成科学态度的新世纪幼儿。
一、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提出“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在我们身边,孩子经常能看见妈妈把衣服浸在水里洗,用餐巾纸擦汗,用塑料瓶装水等对吸水这种现象有所知晓。于是我就在班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吸水》,通过活动幼儿更明白吸水这一现象,学会怎样判断吸水,让幼儿知道为什么餐巾纸用来擦汗而用塑料做成瓶子装水。这种经验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和感觉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保持长久的强烈的对周围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材料应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总能促使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认为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如科学区中我投放了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纸盘和泡沫板上不断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分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
孩子们从一开始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探索引导孩子发现,改变媒介物能改变物品的沉浮。
从探究活动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定位是活动的支持者。通过创设有效性的情境,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分析活动效果的产生原因以不断调整所投放的材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一览无遗,将幼儿的活动推在前面。当然教师在给予支持性材料的同时要在整个活动中突出核心经验和价值,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学习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在整个活动中我利用沉浮材料的不同性质不断制造与幼儿原本认知经验的冲突点。只有孩子在活动中的不断体验、尝试,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认知经验转化为幼儿内在的经验。
三、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
如在科学区,我投放了一些材料,如保鲜袋、塑料盒、一盆水、吸管、气球等,让孩子们寻找空气。沈羽宸拿着保鲜袋一把抓着给我看说:“朱老师你看,空气就在这袋子里,太简单了,我一下子就找到了。”我点点头说:“嗯,很棒。那你再试试其他东西能不能找到空气?”他走过去看了看,想想说:“我再研究一下,等下告诉你。”没过多久他拿着气球跑过来说:“老师,这气球里有空气,我吹进去的。”我说:“对,真聪明。”这时旁边的袁一问我:“老师,这盆水有什么用啊?”“让你们找空气啊!”我笑了笑说:“你们看看怎么用这吸管和水找到空气。”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袁一和沈羽宸一起知道了方法,用吸管在水里吹,吹出的泡泡里就是空气。
空气与我们紧密联系,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保鲜袋装空气是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的方法,所以沈羽宸很快就找到。对于气球怎么找空气一开始沈羽宸表现得比较陌生,但他比较聪明,气球经常玩,很快发现往里吹气就有空气。对于吸管往水里吹气孩子们可能不能马上联系起来,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了方法,而且最后玩得非常开心,都争抢着玩。最后他们在玩中找到了空气,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玩得开心,并且愿意主动玩。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玩,把自己的发现很积极地告诉老师,这时我们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沈羽宸就是在我的表扬下更积极地寻找空气。对于孩子们的疑问,我们要积极引导,像袁一小朋友对水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引导她看看吸管、水和空气有什么联系,明确材料的搭配,让她有目的地做,降低操作难度。最后她们在我的引导下找出方法,非常开心,玩得不亦乐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四、材料应具有针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材料对应相适应的年龄段,同时,操作方法根据个体因人而异。科学区角活动有其独特特性,因此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延伸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将高结构的活动转化为低结构活动,也可以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还能对幼儿进行更具体的个别化教育。因此,针对游戏者的特点投放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试从一个案例说说科学区域活动中的具体实施——在设置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会亮的电珠”时,刚开始我只是在科学区投放电池、电珠,让幼儿想办法将电珠变亮;结合主题“钟表店”又在科学区里投放许多钟,这当中有机械钟,当然也有电子钟,让孩子想办法将这些不走动的秒针和分针动起来,我想孩子操作时,刚开始肯定是非常盲目地将电池装进电子钟的后盖,而不知道装电池时要分清正负两极,于是在集体活动“时钟的秘密”中,当幼儿提到:有的钟不会停,一直会走;而有的钟每天都要用手拨才不会停下来,这里我除了让孩子区分机械钟和电子钟以外,又非常随机地让孩子想办法给电子钟装上电池,并教给幼儿区分正负两极的方法,同时引导还不会的小朋友去科学区尝试一下,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而且很随机地将一个高结构的活动转化为低结构的活动。
总之,在科学区域中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及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获得大量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内化。所以要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真正地“做科学”,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让幼儿真正体验发现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出从小形成科学态度的新世纪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