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一个人既是冷酷、恶毒的,同时又是温暖、善良的。我们的小说文本,往往只说其一面,另一面就成了“还未说出的内容”。我们阅读小说文本,就是要将那些还未说出的内容“说出来”。
关键词 小说文本;人性侧看;未说出的内容
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让笔者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小说阅读的内容,不是已经说出的内容,而是还未说出的内容”。[1]法国哲学家利科尔也说,“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而是去揭示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2]。这种需要“揭示”的可能性,就是“还未说出的内容”。
基于此笔者试图探索《故乡》中“尖刻”的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狠毒”的克拉丽丝,这两个人物形象,存在着怎样的可能性,那些并未说出的内容一旦被揭示出来,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一、杨二嫂极有可能是个温暖的女人
《故乡》写杨二嫂的时候,说她“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终日坐着”“擦着白粉”。
早在学生时代,“杨二嫂”就是我们心中“说話刻薄”的代名词,然而今天重新审视,她又极有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女人”:她不系裙,是对“我”的一种尊重。系着烧火做饭、喂鸡扫地时用的脏不拉几的围裙和“我”见面,好么?那她怎么就像“细脚伶仃的圆规”呢?圆规的脚是尖尖细细的,那杨二嫂的脚呢,像千百万农村妇女一样,也被“包裹”成尖尖细细的了——杨二嫂,旧时代一个裹脚女人!那她为何要张开这样的两腿?她见到“我”的时候,“我”不正坐着和宏儿说话么?张开两腿,不正说明她想靠近“我”,和“我”亲近么?那为什么她一个人撑着豆腐店还有时间“终日坐着”?那豆腐是什么时候打的?深夜,或是一大清早。
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打豆腐,人们才有可能已经入睡或是还没有起来。人们看到她的时候,她已坐在了天亮时分,给人的感觉,就成了“终日坐着”。豆腐打在一大清早或者深夜,这是一位多么勤劳而又多么会打理店铺的女人啊,她不会在大家来买豆腐的时候还慌里慌张地打豆腐!那她为什么卖个豆腐还要“擦着白粉”呢?漂亮、美丽啊!此时的杨二嫂,对生活,仍心存希望。这是我们读者的情感态度,那文中的“我”为何要把杨二嫂写成那样?
“我”二十多年没回了,二十多年外出“打工”竟然没有回来看看家中的老母亲,这能说“我”在外面混得好吗?自然,“我”这次回来就不会有什么好心情。没什么好心情,对杨二嫂的那些言行自然就看不惯。
不同的人看杨二嫂,感觉是不一样的:文章中的“我”,感觉是“尖刻”的;生活中的我们,感觉却是“温暖”的。
二、克拉丽丝极有可能是个善良的女人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用“道德”来评价小说人物。这显然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叫人)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然而康德并不是简单地提一提,而是将“道德”置于了“星空”同一高度:星空是美丽而高远的,是“难以”企及的;道德一如美丽而高远的星空,也是“难以”企及的。所以用“道德”来评价小说人物,就像拿一顶帽子往人头上戴,一旦戴着不合适,就说这人的头有问题。其实,有问题的是帽子。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如果从道德层面看,我们觉得他们狠毒,他们连自己的亲弟弟、亲叔子都不认。可如果我们肯放低要求,不从社会道德层面去考量,而愿从个体人性角度来审视,我们又会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同情的:谁不怕穷?谁又不怕被拖累?“公务员”怕,“二姐”也怕,他们都怕对方拖累。但他们更怕错过了对方而打一辈子的光棍或终身嫁不出去,至少担心再也找不着像对方那样年轻且未婚的女人,或再也找不着像对方那样未婚且为国家公务员的男人了。菲利普夫妇更怕,怕于勒拖累——怕拖累了自己,更怕拖累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所以他们不会也不敢“收留”于勒。尽管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但“二姐”和“大姐”更是菲利普的亲女儿。谁亲谁疏,菲利普心里明白。况且于勒并不属于这四口之家。再说,于勒在家时,他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菲利普竟然还让他“大大占用了”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谁能做得到?作为哥哥的菲利普做到了。然而菲利普不是一个人,他还有家室,他同意,身为嫂子的克拉丽丝同意吗?如果这个家是菲利普作主,那也好说,克拉丽丝不得不同意啊,她必须听一家之主的。然而从去哲尔赛岛的船上一家人买牡蛎一事来看,在这个家里,说话算得了数的,不是菲利普,而是克拉丽丝。可见,克拉丽丝当年是同意于勒“大大占用”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的,她是善良,是顾及亲情的。如今,只因女儿们都“大”了,都成“剩女”了,她才不得不弃于勒而不顾,带着一家人,改乘圣玛洛船,回家了。只是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每逢周末,这一家人,不知还会不会衣冠整齐地去海边栈桥上散步了。
————————
参考文献
[1]马里奥·J·瓦尔德斯·诗意的诠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2]保罗·利科尔,诠释学的任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24.
[作者通联: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
强化“五育并举” 扭转“唯分数”导向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二〇二一年修订版)》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焦新
问:监测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对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确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为监测的9个学科领域。
监测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学生在9个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质量状况。二是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问:《方案》中关于加强监测结果运用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强化结果运用是《方案》的一大亮点,也是新一轮监测的主要改进方向,主要提出了以下举措:一是丰富了报告类型。新增了政策咨询报告和区县监测诊断报告,发挥监测服务政策调整和改进一线教育教学的作用。二是明确了使用方式。《方案》专门增加了“结果运用”部分,指出要从服务决策咨询、督促问题改进、支撑督导评估、引领质量提升4个方面运用监测结果,明确了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将监测结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参考,宣传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等具体举措。三是强化了地方责任。提出各地要探索监测结果与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注重有关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地方监测机构建设等要求,强调监测结果要下沉到区县和学校,切实发挥监测服务教育教学改进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7日
关键词 小说文本;人性侧看;未说出的内容
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让笔者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小说阅读的内容,不是已经说出的内容,而是还未说出的内容”。[1]法国哲学家利科尔也说,“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而是去揭示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2]。这种需要“揭示”的可能性,就是“还未说出的内容”。
基于此笔者试图探索《故乡》中“尖刻”的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狠毒”的克拉丽丝,这两个人物形象,存在着怎样的可能性,那些并未说出的内容一旦被揭示出来,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一、杨二嫂极有可能是个温暖的女人
《故乡》写杨二嫂的时候,说她“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终日坐着”“擦着白粉”。
早在学生时代,“杨二嫂”就是我们心中“说話刻薄”的代名词,然而今天重新审视,她又极有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女人”:她不系裙,是对“我”的一种尊重。系着烧火做饭、喂鸡扫地时用的脏不拉几的围裙和“我”见面,好么?那她怎么就像“细脚伶仃的圆规”呢?圆规的脚是尖尖细细的,那杨二嫂的脚呢,像千百万农村妇女一样,也被“包裹”成尖尖细细的了——杨二嫂,旧时代一个裹脚女人!那她为何要张开这样的两腿?她见到“我”的时候,“我”不正坐着和宏儿说话么?张开两腿,不正说明她想靠近“我”,和“我”亲近么?那为什么她一个人撑着豆腐店还有时间“终日坐着”?那豆腐是什么时候打的?深夜,或是一大清早。
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打豆腐,人们才有可能已经入睡或是还没有起来。人们看到她的时候,她已坐在了天亮时分,给人的感觉,就成了“终日坐着”。豆腐打在一大清早或者深夜,这是一位多么勤劳而又多么会打理店铺的女人啊,她不会在大家来买豆腐的时候还慌里慌张地打豆腐!那她为什么卖个豆腐还要“擦着白粉”呢?漂亮、美丽啊!此时的杨二嫂,对生活,仍心存希望。这是我们读者的情感态度,那文中的“我”为何要把杨二嫂写成那样?
“我”二十多年没回了,二十多年外出“打工”竟然没有回来看看家中的老母亲,这能说“我”在外面混得好吗?自然,“我”这次回来就不会有什么好心情。没什么好心情,对杨二嫂的那些言行自然就看不惯。
不同的人看杨二嫂,感觉是不一样的:文章中的“我”,感觉是“尖刻”的;生活中的我们,感觉却是“温暖”的。
二、克拉丽丝极有可能是个善良的女人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用“道德”来评价小说人物。这显然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叫人)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然而康德并不是简单地提一提,而是将“道德”置于了“星空”同一高度:星空是美丽而高远的,是“难以”企及的;道德一如美丽而高远的星空,也是“难以”企及的。所以用“道德”来评价小说人物,就像拿一顶帽子往人头上戴,一旦戴着不合适,就说这人的头有问题。其实,有问题的是帽子。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如果从道德层面看,我们觉得他们狠毒,他们连自己的亲弟弟、亲叔子都不认。可如果我们肯放低要求,不从社会道德层面去考量,而愿从个体人性角度来审视,我们又会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同情的:谁不怕穷?谁又不怕被拖累?“公务员”怕,“二姐”也怕,他们都怕对方拖累。但他们更怕错过了对方而打一辈子的光棍或终身嫁不出去,至少担心再也找不着像对方那样年轻且未婚的女人,或再也找不着像对方那样未婚且为国家公务员的男人了。菲利普夫妇更怕,怕于勒拖累——怕拖累了自己,更怕拖累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所以他们不会也不敢“收留”于勒。尽管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但“二姐”和“大姐”更是菲利普的亲女儿。谁亲谁疏,菲利普心里明白。况且于勒并不属于这四口之家。再说,于勒在家时,他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菲利普竟然还让他“大大占用了”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谁能做得到?作为哥哥的菲利普做到了。然而菲利普不是一个人,他还有家室,他同意,身为嫂子的克拉丽丝同意吗?如果这个家是菲利普作主,那也好说,克拉丽丝不得不同意啊,她必须听一家之主的。然而从去哲尔赛岛的船上一家人买牡蛎一事来看,在这个家里,说话算得了数的,不是菲利普,而是克拉丽丝。可见,克拉丽丝当年是同意于勒“大大占用”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的,她是善良,是顾及亲情的。如今,只因女儿们都“大”了,都成“剩女”了,她才不得不弃于勒而不顾,带着一家人,改乘圣玛洛船,回家了。只是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每逢周末,这一家人,不知还会不会衣冠整齐地去海边栈桥上散步了。
————————
参考文献
[1]马里奥·J·瓦尔德斯·诗意的诠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2]保罗·利科尔,诠释学的任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24.
[作者通联: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
强化“五育并举” 扭转“唯分数”导向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二〇二一年修订版)》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焦新
问:监测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对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确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为监测的9个学科领域。
监测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学生在9个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质量状况。二是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问:《方案》中关于加强监测结果运用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强化结果运用是《方案》的一大亮点,也是新一轮监测的主要改进方向,主要提出了以下举措:一是丰富了报告类型。新增了政策咨询报告和区县监测诊断报告,发挥监测服务政策调整和改进一线教育教学的作用。二是明确了使用方式。《方案》专门增加了“结果运用”部分,指出要从服务决策咨询、督促问题改进、支撑督导评估、引领质量提升4个方面运用监测结果,明确了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将监测结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参考,宣传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等具体举措。三是强化了地方责任。提出各地要探索监测结果与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注重有关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地方监测机构建设等要求,强调监测结果要下沉到区县和学校,切实发挥监测服务教育教学改进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