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利用问题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纲挈领,训练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的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把握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主线,把条条线索清理、剥离,露出本质。如《七律·长征》教学,以往老师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让我们看看长征是多么的艰难,找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了一节课,孩子们学得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体现了老师对年段特点把握不足,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喜欢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但像这样直切“细微之处”的问题,让他们无法大展拳脚。我重新设计了这节课的问题,并把问题排列了层次,一个问题是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长征?”第二个问题是“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队伍?”第三个问题是“你看到怎样的领袖?”第四个问题是“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这四个问题都是从全诗整体入手来提问,但层次不同,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非常踊跃、积极,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理性思考的兴奋中。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对全诗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课后老师兴奋地说:“没想到,几个问题的设计改变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
二.深入探究,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信息的提取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能力,如何利用有效提问让不同年段的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上有所提升是值得研究的话题。以往的课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老师针对信息直接提取来做文章,一说一画了事,思维含量甚低。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老师这样提问“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这是典型的信息直接提取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把信息画满了教材,但课堂怎么也深入不下去了。经过不断研讨,我们明确了学生知道的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把问题进行了调整,改成“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其实我们就是把信息的直接提取变成了根据信息的提取进行提炼、整合并运用信息理解文本内涵。课堂一下子丰富起来,原来的固定答案现在变得多元了,原来的沉闷课堂变得活跃了,原来只画不批的单项训练,现在变成了边画边批的多重训练,训练的层次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不少。
三.引导方法 训练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也是学生急需提升的一项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就词解词,对于方法置之不理,导致了学生往往会解释此词,不能理解彼词。《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学中,我们通常用查一查、说一说的方式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研究后对问题进行了改进:“从迫在眉睫这个词语,你能看出什么?”先摸摸学生的底。果然学生对“迫”和“睫”都提出了质疑,此时老师才让学生查查字典,解决两个字义,进而体会这个词的意思。之后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呢?”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了“迫在眉睫”的意思。最后教师总结学法,并运用此方法理解下文阮恒“举”、“放”、“举”动作背后的心情,以及几次哭几次掩饰所隐藏的阮恒高尚的品质。这节课用这个方法扎扎实实,学生有所得颇丰。
四.开阔视野 训练欣赏评价能力
欣赏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比较高层次的能力,对这项能力的培养老师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当成最终答案,不敢让学生放开谈感受,抑制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其实对于文章的主旨,老师们完全不必遮遮掩掩作为压轴问题,而恰恰应该堂而皇之地作为开课的首个问题“你们读了课文,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一定要大胆地问,不怕孩子说中,就怕孩子不说。对一个人、一件事学生若有了与教参不同的看法,学生之间若有了丰富的见解,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成为思维激荡的乐土,我们将会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学专家特林·G·卡尔汉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为学生搭设学习的脚手架,点燃继续学习的燃料,为帮助学生逐渐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创造条件。
张瑾,教师,现居北京。
一.提纲挈领,训练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的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把握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主线,把条条线索清理、剥离,露出本质。如《七律·长征》教学,以往老师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让我们看看长征是多么的艰难,找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了一节课,孩子们学得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体现了老师对年段特点把握不足,高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喜欢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但像这样直切“细微之处”的问题,让他们无法大展拳脚。我重新设计了这节课的问题,并把问题排列了层次,一个问题是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长征?”第二个问题是“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队伍?”第三个问题是“你看到怎样的领袖?”第四个问题是“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这四个问题都是从全诗整体入手来提问,但层次不同,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非常踊跃、积极,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理性思考的兴奋中。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对全诗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课后老师兴奋地说:“没想到,几个问题的设计改变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
二.深入探究,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信息的提取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能力,如何利用有效提问让不同年段的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上有所提升是值得研究的话题。以往的课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老师针对信息直接提取来做文章,一说一画了事,思维含量甚低。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老师这样提问“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这是典型的信息直接提取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把信息画满了教材,但课堂怎么也深入不下去了。经过不断研讨,我们明确了学生知道的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把问题进行了调整,改成“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其实我们就是把信息的直接提取变成了根据信息的提取进行提炼、整合并运用信息理解文本内涵。课堂一下子丰富起来,原来的固定答案现在变得多元了,原来的沉闷课堂变得活跃了,原来只画不批的单项训练,现在变成了边画边批的多重训练,训练的层次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不少。
三.引导方法 训练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也是学生急需提升的一项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就词解词,对于方法置之不理,导致了学生往往会解释此词,不能理解彼词。《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学中,我们通常用查一查、说一说的方式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研究后对问题进行了改进:“从迫在眉睫这个词语,你能看出什么?”先摸摸学生的底。果然学生对“迫”和“睫”都提出了质疑,此时老师才让学生查查字典,解决两个字义,进而体会这个词的意思。之后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呢?”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了“迫在眉睫”的意思。最后教师总结学法,并运用此方法理解下文阮恒“举”、“放”、“举”动作背后的心情,以及几次哭几次掩饰所隐藏的阮恒高尚的品质。这节课用这个方法扎扎实实,学生有所得颇丰。
四.开阔视野 训练欣赏评价能力
欣赏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比较高层次的能力,对这项能力的培养老师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当成最终答案,不敢让学生放开谈感受,抑制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其实对于文章的主旨,老师们完全不必遮遮掩掩作为压轴问题,而恰恰应该堂而皇之地作为开课的首个问题“你们读了课文,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一定要大胆地问,不怕孩子说中,就怕孩子不说。对一个人、一件事学生若有了与教参不同的看法,学生之间若有了丰富的见解,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成为思维激荡的乐土,我们将会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学专家特林·G·卡尔汉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为学生搭设学习的脚手架,点燃继续学习的燃料,为帮助学生逐渐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创造条件。
张瑾,教师,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