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听了周边几所学校老师的几节公开课教学,无论是哪一门课,都毫无例外地使用了分组教学。这说明分组教学已经成为老师展示教学水平、表现新课改新理念的主要方法。但这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先看下面的这种情况:
一老师在上朱自清的《春》时,听了配乐朗诵之后,用多媒体出示了四个问题:
A.画出《春花图》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B.画出《春草图》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C.画出《春风图》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D.找出《春雨图》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老师将五十六位同学,划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个问题,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学生没有移动,前后位互相交流。十分钟后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讲解《迎春图》。用一课时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课后的教师评价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是积极的,被得到肯定的地方很多。比如课堂容量大,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探究合作精神,等等。我冷静思索,认为下面几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正。
一、大班额不适宜分组教学
在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特别在广大的农村,班级学生人数还是非常多的,按照国家编制的规定,一般的班级至少达五十多人才行(农村的师生比规定为1∶18)。如此多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剩余空间有限。学生被分组后,除了前后位可动一动外,十几位同学不能聚集在一起,理想化的诸如圆桌式的探讨根本是不可能进行的。如果把四至六位同学分成一组,班上也有上十个组,没有留存的空间,老师无法巡视,最主要的是这样分组,只是做到了人的聚集,而不能根据问题情境等的需要来排列组合,做到合理的分组,于是分组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了。
二、多问题分组分别讨论的形式不可用
1.没有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大部分同学失去了完整学习的机会
分组要合理。分组的原则是在预定时间内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同一个问题的讨论。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把任务进行分解后分给四个小组完成,每个小组只独立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学习任务。因此,每一个学生只学到了四分之一的学习任务,只掌握了四分之一的知识或技术;或者说,每一名学生尚有四分之三的知识没有参与学习。显然,这样的“分组教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虽然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听听别人的发言,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探究与接受,是不能理解消化的,这等同于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2.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体现
古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辅导、讲解、分析、论证等,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将学习任务分解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从本质上否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看到这时的教师,最多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如果他大声辅导,就会影响其他组的讨论,或者其他组的同学因为任务在身,根本就不会来听。
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好胜心强。基于中学生的这种特点,我们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生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果我们把学生分成了不相竞争的四大块,那么就失去了竞争的环境,分组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竞争激趣就无从谈起了。
三、只追求形式美的做法不算新理念
除了极个别发达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外,现阶段我们的办学条件还很落后,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短时间内也难以完善。这是我们的现状。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这种现实,探索符合这种现实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反对有人去探索并使用多媒体教学,问题是这样的示范课会给我们平常的教学带来什么呢?我们在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或某种教学形式时,当它的弊端比益处要大,当它只是为了表演而不是立足于平常现实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对待呢?至少它不能算作是新课标、新理念的行为。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敢于大胆尝试,更要面对现实,理性选择,坚决抓住“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标来完美自己的行为。
(作者单位: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中心学校)
先看下面的这种情况:
一老师在上朱自清的《春》时,听了配乐朗诵之后,用多媒体出示了四个问题:
A.画出《春花图》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B.画出《春草图》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C.画出《春风图》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D.找出《春雨图》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与同学探讨一下用得好的理由。
老师将五十六位同学,划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个问题,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学生没有移动,前后位互相交流。十分钟后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讲解《迎春图》。用一课时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课后的教师评价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是积极的,被得到肯定的地方很多。比如课堂容量大,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探究合作精神,等等。我冷静思索,认为下面几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正。
一、大班额不适宜分组教学
在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特别在广大的农村,班级学生人数还是非常多的,按照国家编制的规定,一般的班级至少达五十多人才行(农村的师生比规定为1∶18)。如此多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剩余空间有限。学生被分组后,除了前后位可动一动外,十几位同学不能聚集在一起,理想化的诸如圆桌式的探讨根本是不可能进行的。如果把四至六位同学分成一组,班上也有上十个组,没有留存的空间,老师无法巡视,最主要的是这样分组,只是做到了人的聚集,而不能根据问题情境等的需要来排列组合,做到合理的分组,于是分组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了。
二、多问题分组分别讨论的形式不可用
1.没有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大部分同学失去了完整学习的机会
分组要合理。分组的原则是在预定时间内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同一个问题的讨论。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把任务进行分解后分给四个小组完成,每个小组只独立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学习任务。因此,每一个学生只学到了四分之一的学习任务,只掌握了四分之一的知识或技术;或者说,每一名学生尚有四分之三的知识没有参与学习。显然,这样的“分组教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虽然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听听别人的发言,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探究与接受,是不能理解消化的,这等同于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2.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体现
古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辅导、讲解、分析、论证等,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将学习任务分解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从本质上否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看到这时的教师,最多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如果他大声辅导,就会影响其他组的讨论,或者其他组的同学因为任务在身,根本就不会来听。
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好胜心强。基于中学生的这种特点,我们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生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果我们把学生分成了不相竞争的四大块,那么就失去了竞争的环境,分组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竞争激趣就无从谈起了。
三、只追求形式美的做法不算新理念
除了极个别发达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外,现阶段我们的办学条件还很落后,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短时间内也难以完善。这是我们的现状。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这种现实,探索符合这种现实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反对有人去探索并使用多媒体教学,问题是这样的示范课会给我们平常的教学带来什么呢?我们在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或某种教学形式时,当它的弊端比益处要大,当它只是为了表演而不是立足于平常现实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对待呢?至少它不能算作是新课标、新理念的行为。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敢于大胆尝试,更要面对现实,理性选择,坚决抓住“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标来完美自己的行为。
(作者单位: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