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在校比例也不断增加,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如何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成为新的德育问题。我们尝试从名著阅读入手。
营造浓厚的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组织学生建立了班级名著交换角,让学生互相交换读物,交流阅读心得,共享阅读快乐;积极举行和鼓励学生参加名著阅读征文比赛、各种辩论赛和交流会;利用电视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如配合教材《〈论语〉十则》,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于丹《论语心得》,让学生直接聆听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阅读体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这种方法不仅净化了学生心灵,还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独自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兴趣。
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读名著不同于浏览其他浅显易懂的读物,要读出味道来,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1)要让学生懂得静心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要集中精力,既要让自己沉浸在作品中,品味故事情节,又要抽身出来思考作品的内涵,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2)教会学生求真谛,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水浒传》《红楼梦》等古代作品有很多文言句式、古白话文、诗词歌赋,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比如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我们要求务必精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篇目,品味鲁迅先生温馨的回忆,鉴赏写作特色。其他篇目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写作背景复杂,文字难理解,我们只要求学生读出批判精神即可。(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精读、对比、圈点勾画、摘抄、写批语等。
活用课本,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拓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要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课本上“名著导读”版块对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梗概、人物形象、作品价值、精彩片断等做了介绍或分析,可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魅力,产生读书欲望。如在梳理《骆驼祥子》时,学生都想知道祥子怎样经历三起三落,都想见识一下虎妞的厉害,这样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阅读期待。而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是在名著中节选的,如《新课标》建议初中生阅读的《朝花夕拾》《名人传》《水浒传》等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可以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发现学生对雪地捕鸟充满向往之情,对阿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顺势说:“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朝花夕拾》。”又如学习《威尼斯商人》,学生认识了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使学生对他们的共性有深刻的认识,以引导阅读。反之,强行以任务的形式布置学生阅读,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压力,达不到阅读效果。
建立阅读记录档案,读写结合
建立阅读记录档案,教师可以通过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方面鼓励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那些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在档案中,让学生及时记录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名著中作家驾驭文字的能力,谋篇布局的精巧,刻画人物的方法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些好的技巧融入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例如我讲解侧面描写时,要求学生学习、模仿《骆驼祥子》片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另写一段表现天气炎热的片段。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的:“天公好像发烧了,气温竟达35度以上!太阳似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空气闷热,地面滚烫滚烫。动物们可避暑有方,狗躲在阴凉处,伸出长长的舌头‘嘘嘘’地喘着粗气,宛如刚刚参加了马拉松比赛;鱼儿急忙露出水面,吐着气泡;水牛也‘蹬蹬’跑到水里,赖在水里死也不肯出来;知了使足了劲,‘知了,知了!’地叫唤着。路旁的梧桐树无精打采地站立在那,没有一丝风,树叶纹丝不动,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放在太阳下的娇花几分钟便蔫了。人们也像躲着妖怪似的躲在家里。在屋子里的人也不好受,有空调的则开空调,没空调的有的直吹电风扇,有的一个劲地摇着大蒲扇。”这段文字模仿得很成功。如果能长期坚持这种以读促写、模仿写作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提高。
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要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机会与平台。随着学生的阅读数量不断增加,情感体验不断深入,感悟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有梯度的活动形式。如七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故事情节,所以我主要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八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和作品主题的探讨上,主要采取讨论形式、辩论会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放映《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视频;组织“三国故事会”,话说“三国人物”;组织《三国演义》知识竞赛和读书演讲比赛;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就“曹操到底是不是奸雄?”“刘备到底是忠的还是奸的?”“造成三国乱世的原因是由于皇权的衰落,还是朝代更迭的必然趋势?”等辩题开展辩论会,力求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
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的阅读来滋养。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名著阅读对提升学生素养、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名著阅读指导,让阅读经典落到实处是学校的责任。相信在今后,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名著阅读仍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探讨实践的方向。
责任编辑 魏文琦
营造浓厚的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组织学生建立了班级名著交换角,让学生互相交换读物,交流阅读心得,共享阅读快乐;积极举行和鼓励学生参加名著阅读征文比赛、各种辩论赛和交流会;利用电视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如配合教材《〈论语〉十则》,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于丹《论语心得》,让学生直接聆听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阅读体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这种方法不仅净化了学生心灵,还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独自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兴趣。
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读名著不同于浏览其他浅显易懂的读物,要读出味道来,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1)要让学生懂得静心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要集中精力,既要让自己沉浸在作品中,品味故事情节,又要抽身出来思考作品的内涵,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2)教会学生求真谛,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水浒传》《红楼梦》等古代作品有很多文言句式、古白话文、诗词歌赋,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比如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我们要求务必精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篇目,品味鲁迅先生温馨的回忆,鉴赏写作特色。其他篇目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写作背景复杂,文字难理解,我们只要求学生读出批判精神即可。(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精读、对比、圈点勾画、摘抄、写批语等。
活用课本,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拓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要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课本上“名著导读”版块对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梗概、人物形象、作品价值、精彩片断等做了介绍或分析,可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魅力,产生读书欲望。如在梳理《骆驼祥子》时,学生都想知道祥子怎样经历三起三落,都想见识一下虎妞的厉害,这样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阅读期待。而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是在名著中节选的,如《新课标》建议初中生阅读的《朝花夕拾》《名人传》《水浒传》等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可以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发现学生对雪地捕鸟充满向往之情,对阿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顺势说:“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朝花夕拾》。”又如学习《威尼斯商人》,学生认识了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使学生对他们的共性有深刻的认识,以引导阅读。反之,强行以任务的形式布置学生阅读,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压力,达不到阅读效果。
建立阅读记录档案,读写结合
建立阅读记录档案,教师可以通过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方面鼓励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那些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在档案中,让学生及时记录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名著中作家驾驭文字的能力,谋篇布局的精巧,刻画人物的方法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些好的技巧融入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例如我讲解侧面描写时,要求学生学习、模仿《骆驼祥子》片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另写一段表现天气炎热的片段。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的:“天公好像发烧了,气温竟达35度以上!太阳似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空气闷热,地面滚烫滚烫。动物们可避暑有方,狗躲在阴凉处,伸出长长的舌头‘嘘嘘’地喘着粗气,宛如刚刚参加了马拉松比赛;鱼儿急忙露出水面,吐着气泡;水牛也‘蹬蹬’跑到水里,赖在水里死也不肯出来;知了使足了劲,‘知了,知了!’地叫唤着。路旁的梧桐树无精打采地站立在那,没有一丝风,树叶纹丝不动,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放在太阳下的娇花几分钟便蔫了。人们也像躲着妖怪似的躲在家里。在屋子里的人也不好受,有空调的则开空调,没空调的有的直吹电风扇,有的一个劲地摇着大蒲扇。”这段文字模仿得很成功。如果能长期坚持这种以读促写、模仿写作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提高。
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要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机会与平台。随着学生的阅读数量不断增加,情感体验不断深入,感悟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有梯度的活动形式。如七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故事情节,所以我主要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八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和作品主题的探讨上,主要采取讨论形式、辩论会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放映《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视频;组织“三国故事会”,话说“三国人物”;组织《三国演义》知识竞赛和读书演讲比赛;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就“曹操到底是不是奸雄?”“刘备到底是忠的还是奸的?”“造成三国乱世的原因是由于皇权的衰落,还是朝代更迭的必然趋势?”等辩题开展辩论会,力求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
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的阅读来滋养。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名著阅读对提升学生素养、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名著阅读指导,让阅读经典落到实处是学校的责任。相信在今后,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名著阅读仍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探讨实践的方向。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