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音乐的耳朵”即培养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中采用了“渗透式鉴赏教学”模式,通过“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的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本文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音乐鉴赏 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 音乐的耳朵 1812年序曲
【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1812年序曲》是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第二课时。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叙事性强、音响效果非同一般的交响音乐作品。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音乐主题设计有明确的指向性,音乐主题之间此消彼长,表现了战斗的激烈,有着强烈的表达性。
古人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鉴赏音乐的关键是学会聆听。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第一单元中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通过鉴赏《山林之歌》和《1812年序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使学生从实际的音响感受上理解艾伦﹒科普兰对音乐欣赏情态的论述:“……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从而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探究欣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达到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目的,并为以后的鉴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会学生聆听,绝不是简单地听上一两遍就可以奏效的,一定要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听。首先是听什么。要具体到听哪一个乐段、主题;听其音色、和声效果还是听调式调性的转换等。其次是怎么听。是完整听还是选择片段听,反复听还是比较听等。再者是听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如听后能哼唱出主题旋律,辨别出乐器的音色,感受到作品风格,想象出乐描绘的形象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未初步形成,猛然鉴赏篇幅长、结构复杂、主题众多的交响序曲,对其耐心、专注力、感受力、分辨力、记忆力都是一个挑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教材要求、学生实际鉴赏水平以及音乐作品特点,教者设计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的教学过程,并细化出三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途径,并采取倾听、体验、比较、探究等多种有效方法,有重点、分步骤地带领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感知、分辨、记忆、联想、想象,走进音乐情境,充分领略俄罗斯这部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去理解科普兰“‘在表达阶段上’倾听音乐”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2′)
板书“聽”,引导学生用“耳”聆听,用“心”感悟,才能培养音乐的耳朵。书写课题,宣布内容。
二、新授内容(42′)
(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关于1812年俄法战争的材料,课上交流。
(二)学生设计音乐主题:
1.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音乐家,你将根据这段历史故事设计那些音乐主题?
2.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交流。
3.教师导入:下面我们就听听柴可夫斯基如何运用音乐主题来叙事,并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和民族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聆听主题,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
(三)培养音乐的耳朵途径之一:听主题,感知音乐形象(板书)。
1.听战斗主题:
①播放“战斗主题”,请学生谈感受。
②老师分析旋律、节奏、速度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2.听法军主题:学生听赏音乐片段,说出音乐形象。
3.听俄罗斯军民Ⅰ(思乡主题):
①播放“思乡主题”,学生体检感受弦乐柔美音色和内在深切的思乡情感;
②学生试唱“思乡主题”,体会旋律的宽广优美以及蕴涵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听俄罗斯军民Ⅱ(舞蹈主题):
①听“舞蹈主题”,学生说出它在旋律、情绪、音色等方面与“思乡主题”的不同;
②用轻巧的顿音带领同学唱“舞蹈主题”,体会木器组灵巧轻快的音色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
5.探究与理解:
①请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说出“战斗、法军”主题与俄军民ⅠⅡ主题的不同:有鲜明的对比性。
②探究:面对强大的法国敌人,作曲家为什么不选择创作更为强烈主题,来试图压倒对方,而选择了温柔的或是欢快的具有民间风格的曲调?
③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启发:从形式上看,俄军民ⅠⅡ的优美与轻快与紧张的战斗主题、傲慢的法军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音乐形象更丰富;从内容上看,正是强烈的思乡之情(即爱国情怀)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最终成为俄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四)培养音乐的耳朵途径之二:听乐器,感受音响色彩(板书)。
1.学生快速阅读P22“相关链接”,说出作品的音响特点。老师补充,丰富的音响效果也是本曲的特点和听点。
2.第一组对比鉴赏:“众赞歌主题”。
①提问:“众赞歌主题”出现过两次,每次使用不同乐器表现。第一次出现在“序奏”的开始,由弦乐器表现,说说它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②学生感受弦乐群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想象俄国人民祈祷和平与安宁的场景。
③播放“尾声”部分出现“众赞歌主题”,提问:由什么乐器演奏,表现了什么?
④体会并交流:乐队、钟声、礼炮和鸣,气势宏大,表现出对俄军民的赞颂。
3.第二组对比鉴赏:“俄国骑兵”主题。
①提问:“俄国骑兵”第一次出现在“序奏”的第3段,第二次出现在“尾声”,每次出现使用的是什么乐器?表现怎样的场景?
②播放,学生听赏、分辨并回答:第一次用法国号,高亢嘹亮,展现了俄国骑兵骁勇善战的形象;第二次由整个管弦乐队演奏,表现了俄军辉煌凯旋的场景。
(五)培养音乐的耳朵途径之三:听整体,走进音乐情境(板书)。 1.本环节导入:刚才我们认识了作品的6个主题和配器音色。下面一起了解作品的结构,边简介边板书,完成曲式结构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结构与内容表现的关系。
2.朗读并理解: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第三个途径就是“听整体,走进音乐情境”,继续板书:环境——情景(板书),学生如何从“教室环境”走进“1812年俄法战争”的情境,不妨先用心地朗读科普兰的话:“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3.引导学生鉴赏全曲:不仅在听,而且能随着音乐,跨越时空,走进200年前俄国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侵略的人民战争。
三、课堂小结(1′)
强化认识,培养习惯:聆听音乐,用耳倾听,用心领悟,切不可一蹴而就,要贵在坚持。
【教学反思】
《培养音乐的耳朵第二课时——〈1812年序曲〉》一课,在庄严、恢弘的交响音乐中再现了200年前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伟大战争,师生在“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过程中展开了情感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构建了一个充满激情平台,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开辟了一条充满兴趣和信心的途径,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积累了经验。
以前我上这一课,或听别的老师上,或看到的一些教学设计,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只把鉴赏《1812年序曲》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没有关注到作品是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第二课时,教材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对《1812年序曲》的欣赏,培养学生听赏音乐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聆听习惯,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有些设计虽然把视线投向“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只先并列式地欣赏6个主题,最后把全曲听一下。过程设计中没有具体的培养途径、方法指导,学生听赏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缺少兴奋点,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无法落实,成为一句空话。
经过反思,我转变教学设计思路,重新制定三维目标,给自己提出4个问题:
1.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目标或目的地)?答案是:“培养他们音乐的耳朵”。
2.乘什么车去?答案是:乘着《1812年序曲》去。
3.走那条路或是经历哪些阶段?答案是:三条途径也是三个阶段——“听主题,感知音乐形象”;“听乐器,感受音响色彩”;“听整体,走进音乐情境”。
4.过程中有什么好的方法?答案是:直觉、感知、比较、记忆、联想、想象、探究……
我的答案就是应对问题的策略。我决定不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放弃视觉的辅助功能(有时视觉性的课件也是对听觉的干扰),带领学生,将所有注意力投向音乐本身。
带着新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我有着前所未有的活用教材、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自信,我发现:
1.学生听赏的专注力大大提高。
2.学生的音乐分辨力和记忆力也在进步,他们能迅速地、清晰地分辨出6个主题形象。
3.在欣赏中,他们开始学会自觉运用“比较”方法分析音乐。
4.他们凭借音响,沉浸在富有个性的联想和想象中,表情尽是“满足感”。
总而言之,三个途径的设计,有效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的听觉的兴奋点达到了高潮。因为不再是“听见某种声音”,而是“听到某些事物”,所以学生会充满信心与激情,音乐的兴趣也在这样的成功和激情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2,第1版.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第2版.
[3]高萩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第1版.
[4]高中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83-85.
[5]音乐鉴赏教师用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8,第1版.
[6]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第1版.
关键词: 音乐鉴赏 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 音乐的耳朵 1812年序曲
【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1812年序曲》是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第二课时。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叙事性强、音响效果非同一般的交响音乐作品。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音乐主题设计有明确的指向性,音乐主题之间此消彼长,表现了战斗的激烈,有着强烈的表达性。
古人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鉴赏音乐的关键是学会聆听。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第一单元中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通过鉴赏《山林之歌》和《1812年序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使学生从实际的音响感受上理解艾伦﹒科普兰对音乐欣赏情态的论述:“……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从而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探究欣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达到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目的,并为以后的鉴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会学生聆听,绝不是简单地听上一两遍就可以奏效的,一定要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听。首先是听什么。要具体到听哪一个乐段、主题;听其音色、和声效果还是听调式调性的转换等。其次是怎么听。是完整听还是选择片段听,反复听还是比较听等。再者是听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如听后能哼唱出主题旋律,辨别出乐器的音色,感受到作品风格,想象出乐描绘的形象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未初步形成,猛然鉴赏篇幅长、结构复杂、主题众多的交响序曲,对其耐心、专注力、感受力、分辨力、记忆力都是一个挑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教材要求、学生实际鉴赏水平以及音乐作品特点,教者设计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的教学过程,并细化出三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途径,并采取倾听、体验、比较、探究等多种有效方法,有重点、分步骤地带领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感知、分辨、记忆、联想、想象,走进音乐情境,充分领略俄罗斯这部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去理解科普兰“‘在表达阶段上’倾听音乐”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2′)
板书“聽”,引导学生用“耳”聆听,用“心”感悟,才能培养音乐的耳朵。书写课题,宣布内容。
二、新授内容(42′)
(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关于1812年俄法战争的材料,课上交流。
(二)学生设计音乐主题:
1.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音乐家,你将根据这段历史故事设计那些音乐主题?
2.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交流。
3.教师导入:下面我们就听听柴可夫斯基如何运用音乐主题来叙事,并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和民族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聆听主题,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
(三)培养音乐的耳朵途径之一:听主题,感知音乐形象(板书)。
1.听战斗主题:
①播放“战斗主题”,请学生谈感受。
②老师分析旋律、节奏、速度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2.听法军主题:学生听赏音乐片段,说出音乐形象。
3.听俄罗斯军民Ⅰ(思乡主题):
①播放“思乡主题”,学生体检感受弦乐柔美音色和内在深切的思乡情感;
②学生试唱“思乡主题”,体会旋律的宽广优美以及蕴涵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听俄罗斯军民Ⅱ(舞蹈主题):
①听“舞蹈主题”,学生说出它在旋律、情绪、音色等方面与“思乡主题”的不同;
②用轻巧的顿音带领同学唱“舞蹈主题”,体会木器组灵巧轻快的音色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
5.探究与理解:
①请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说出“战斗、法军”主题与俄军民ⅠⅡ主题的不同:有鲜明的对比性。
②探究:面对强大的法国敌人,作曲家为什么不选择创作更为强烈主题,来试图压倒对方,而选择了温柔的或是欢快的具有民间风格的曲调?
③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启发:从形式上看,俄军民ⅠⅡ的优美与轻快与紧张的战斗主题、傲慢的法军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音乐形象更丰富;从内容上看,正是强烈的思乡之情(即爱国情怀)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最终成为俄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四)培养音乐的耳朵途径之二:听乐器,感受音响色彩(板书)。
1.学生快速阅读P22“相关链接”,说出作品的音响特点。老师补充,丰富的音响效果也是本曲的特点和听点。
2.第一组对比鉴赏:“众赞歌主题”。
①提问:“众赞歌主题”出现过两次,每次使用不同乐器表现。第一次出现在“序奏”的开始,由弦乐器表现,说说它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②学生感受弦乐群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想象俄国人民祈祷和平与安宁的场景。
③播放“尾声”部分出现“众赞歌主题”,提问:由什么乐器演奏,表现了什么?
④体会并交流:乐队、钟声、礼炮和鸣,气势宏大,表现出对俄军民的赞颂。
3.第二组对比鉴赏:“俄国骑兵”主题。
①提问:“俄国骑兵”第一次出现在“序奏”的第3段,第二次出现在“尾声”,每次出现使用的是什么乐器?表现怎样的场景?
②播放,学生听赏、分辨并回答:第一次用法国号,高亢嘹亮,展现了俄国骑兵骁勇善战的形象;第二次由整个管弦乐队演奏,表现了俄军辉煌凯旋的场景。
(五)培养音乐的耳朵途径之三:听整体,走进音乐情境(板书)。 1.本环节导入:刚才我们认识了作品的6个主题和配器音色。下面一起了解作品的结构,边简介边板书,完成曲式结构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结构与内容表现的关系。
2.朗读并理解: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第三个途径就是“听整体,走进音乐情境”,继续板书:环境——情景(板书),学生如何从“教室环境”走进“1812年俄法战争”的情境,不妨先用心地朗读科普兰的话:“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3.引导学生鉴赏全曲:不仅在听,而且能随着音乐,跨越时空,走进200年前俄国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侵略的人民战争。
三、课堂小结(1′)
强化认识,培养习惯:聆听音乐,用耳倾听,用心领悟,切不可一蹴而就,要贵在坚持。
【教学反思】
《培养音乐的耳朵第二课时——〈1812年序曲〉》一课,在庄严、恢弘的交响音乐中再现了200年前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伟大战争,师生在“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过程中展开了情感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构建了一个充满激情平台,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开辟了一条充满兴趣和信心的途径,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积累了经验。
以前我上这一课,或听别的老师上,或看到的一些教学设计,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只把鉴赏《1812年序曲》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没有关注到作品是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培养音乐的耳朵》的第二课时,教材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对《1812年序曲》的欣赏,培养学生听赏音乐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聆听习惯,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有些设计虽然把视线投向“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只先并列式地欣赏6个主题,最后把全曲听一下。过程设计中没有具体的培养途径、方法指导,学生听赏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缺少兴奋点,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无法落实,成为一句空话。
经过反思,我转变教学设计思路,重新制定三维目标,给自己提出4个问题:
1.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目标或目的地)?答案是:“培养他们音乐的耳朵”。
2.乘什么车去?答案是:乘着《1812年序曲》去。
3.走那条路或是经历哪些阶段?答案是:三条途径也是三个阶段——“听主题,感知音乐形象”;“听乐器,感受音响色彩”;“听整体,走进音乐情境”。
4.过程中有什么好的方法?答案是:直觉、感知、比较、记忆、联想、想象、探究……
我的答案就是应对问题的策略。我决定不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放弃视觉的辅助功能(有时视觉性的课件也是对听觉的干扰),带领学生,将所有注意力投向音乐本身。
带着新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我有着前所未有的活用教材、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自信,我发现:
1.学生听赏的专注力大大提高。
2.学生的音乐分辨力和记忆力也在进步,他们能迅速地、清晰地分辨出6个主题形象。
3.在欣赏中,他们开始学会自觉运用“比较”方法分析音乐。
4.他们凭借音响,沉浸在富有个性的联想和想象中,表情尽是“满足感”。
总而言之,三个途径的设计,有效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的听觉的兴奋点达到了高潮。因为不再是“听见某种声音”,而是“听到某些事物”,所以学生会充满信心与激情,音乐的兴趣也在这样的成功和激情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2,第1版.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第2版.
[3]高萩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第1版.
[4]高中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83-85.
[5]音乐鉴赏教师用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8,第1版.
[6]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