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乡情的旧账本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12332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父母回了一趟乡下老家。临行前,我让他们帮我找找我读书时的日记本。
  读书期间,我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很多中医古籍,并在日记本上摘录了很多简易可行的偏方。
  父母问我,怎么突然想起那些三十多年都没有动过的东西?我告诉他们,妻子所在的敬老院有老人得了疥疮,去医院看了几次都不见好,我记得读书时在日记本上记过一个治疗疥疮的小偏方,想找到日记本,配些药给老人试试看。
  几天后,父母回县城时,给我带回来二十多本日记。我一本一本地认真阅读,突然发现日记本中夹了一本父亲的账本。这个账本,详细记录了1972年到1973年我家建房時,请帮工和回帮工的情况。其中有平地基、筑墙、砍木头(房柱、房梁、门框、横条等)、上梁、盖瓦等用工总体情况,和每位亲友、乡邻具体帮工情况,涉及50个亲朋好友和乡邻。帮工最多的是我大姑父,26个;最少的是一位同村村民,8个。
  记得那时我十岁左右。当时,谁家请帮工,帮工就在他家吃饭,没有工资。每个人都会记住自己请谁帮了多少个工,自己回帮了多少个工。那时,家里有最好吃的菜,都留到请帮工时吃,我们兄弟姐妹都等他们吃好后再上桌吃饭。
  账本的后面,还记录了父亲1976年春夏之交被青竹蛇咬伤时,两个月治疗期间,亲戚、朋友、邻居送柴,以及送蔬菜、鸡蛋、猪肉、豆、米等的数目。那时,村民遇上建房等大事,相互请帮工。遇上生重大疾病、外伤,亲戚、朋友、邻居不求回报地相助。父亲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记录了受伤期间大家帮助的情况,我想他肯定是不想忘记大家的帮助,时刻提醒自己所欠的人情债。
  如今,再回到乡村,大部分村庄中只有老弱病残的“三留守”人员,盖房子请工要花钱雇,没有了那种帮工的乡情和景观。商品经济冲淡了乡村情结,难怪上了年纪的人感叹乡村文化在衰落,回不到记忆中的乡村。
其他文献
东北人常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四十多年前,17岁的我下乡到黑龙江兵团,“傻小子”火力再壮也没能抵御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北大荒落下了病根。  1969年年底開荒建点。帐篷不够用,我们就住“地窨子”。那地窨子一人来深,在齐胸高的位置搭起大通铺,炕席下铺些草。知青没有狍子皮、狗皮的褥子,只有从关内家里带来的棉被褥,抗寒根本不管用。地窨子中间有个大油桶做的炉子,一劈四瓣的桦树柈子烧得噼啪
我参加高考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生活的山区农村,尽管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可农户还未从贫困中解脱出来,物资依然匮乏,生活相对困难。作为农村孩子,若想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成为名副其实拿工资的“公家人”。  高考前的一个多月,进入全面复习的紧张阶段。每天早晨4点半我就准时到校参加跑步锻炼,然后开始两小时的晨读,各科任课教师轮流辅导我们。夜自习一般在家里进行
日前,我在菜市场买菜,与我们厂人事科科长老杜邂逅,不由得想起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件往事。  那是“文革”中的事情。我所在企业的“造反派”以“保皇派”的罪名把我从生产科长的位子上赶了下来,勒令我到装卸队劳动改造。  当时,我刚四十出头,身强力壮,难得重回生产一线,倒也满不在乎。与我一同被赶到装卸队的还有财务科长大老王、人事科长老杜、党支部书记祁明礼。他们都年长于我,其中祁书记已年过半百。  大概是1
1980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年,高考已经粗具规模,考试科目是五门半,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各100分。由于那时候刚刚从“四人帮”耽误的年代过来,所以大家的文化基础并不好,英语就更别说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英语折合算分,就是考试分数乘以30%计入总分。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努力的孩子。上课下课,都不让家长和老师省心,幸好那时不流行陪读,否则我那好动和好说的个性,非得让我屁股开花不可。高考前
1970年,我被调到公社写材料。一天,我陪同党委书记张志柏下村检查秋种进度和质量。  下午,我们到山上,社员们正在刨地、耕地。见了我们,谈不上热情,也说不上冷淡。“同志,检查来啦?这样干行吧?”像是领工的只说了这么一句。打过招呼,又接着干自己的了。社员们刨的刨、耕的耕,不再跟我们说话。我觉得,我们同社员中间好像隔着一层膜。我们觉得有点尴尬,张书记看看我:“有镢,咱们也刨吧。”说着顺手递给我一把镢:
意志消沉  1967年初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两年多农民。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农民,因为我对种地总也提不起兴趣。我成天想的是,怎样脱离家乡那块黄土地,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我不敢奢望一定到城市里去,心想只要挪挪窝儿就可以。  若是我从来没有外出过,走出去的心情不会那么急切。在1966年秋冬红卫兵大串联期间,当年15岁的我,先后到了北京、武汉、长沙、杭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在湘潭过了元旦,在上海过了春节
1946年秋,我所在的部队从武汉转去洛阳。列车在郑州火车站停了下来,据说要在这里停好长时间。我见对面铁轨上停着一辆铁皮车,车上好像也是当兵的,便走了过去,想问问他们是何部队,准备开拔到哪里。  等我走近把头探进车门,听见里面一片叽里呱啦的声音,才明白这些是日本人。我习惯性地退了一步,掏出枪来。里面一个日本人忙用中国话跟我解释,原来他们是日本投降后主动放下武器的日本兵,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将他们遣送回国
一日上午,监门的小窗门突然打开,露出警察的半个脸孔,问监房里有谁能画画。坐在我对面的周声振老头立即抢着回答:“有!沈博爱这里画了一列火车。”于是那列在草纸上飞驰的火车就从小窗口飞驰而出。那警察把火车带走,“啪”,关上了小窗门。  第二天上午监门打开了,警察叫我出监。口气不凶,凭感觉不会是惹出祸来。来到一个亭子里,一个叫什么班长的,把桌上的一张大纸摊开后对我说:现在要画一个评比竞赛栏,左边竖格写评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有了病,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诊治,而是想方設法寻找一些偏方去治疗。这样的做法并非讳疾忌医,而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在那个年代,有些偏方的确经济又实用,所谓“偏方治大病”,有时的确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胶东地区,当时有一种常见病,俗称“鬼疹疙瘩”,学名荨麻疹。这是一种以风团表现为主的过敏性皮肤病,疾病发作时甚痒,每日可发作一至数次,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家的一些邻居得
1977年,我24岁,已经在一家水泥厂当了七年的工人,可是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我同样激动得彻夜难眠。上大学是人生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可惜在这之前,我们这批意气风发、渴望知识、渴望学习的年轻人却被无情地阻挡了。  可以说,在恢复高考前,我们的命运和前途,从来就不由自己掌握。恢复高考是我们的命运和前途由自己摆布的第一次机会,我的激动可想而知。但激动过后,我又不得不理智清醒地看到,高考如同一座高峰橫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