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讲话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总结了坚定文化自信,对培育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启示,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德才兼备;接班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师资水平;
随着国家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深化,现代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此之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尤其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育教学现象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心性成长,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很多的精华,加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视教育,也是最懂教育的民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教育关注学生身心灵的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重知识轻德育。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在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相对是比较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比较单纯的教条知识积累,缺少其他方面的认知和能力,這种学习现状较为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教育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因素,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将素质教育真正的重视和践行起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坚定文化自信对新时代接班人培育的促进作用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兴民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和核心。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不能分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沉淀和见证。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一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接班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部门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教育的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学校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重视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指引,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自然就承担了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不能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开来,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教育形式,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教育,这种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就是很好的诠释。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就成了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一阶段,在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要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三)提升教师地位,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韩愈在《师说》里面对老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一个民族复兴的先决条件;而教师则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水平。从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贡献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3]田涛,王淑荣.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总结了坚定文化自信,对培育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启示,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德才兼备;接班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师资水平;
随着国家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深化,现代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此之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尤其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育教学现象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心性成长,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很多的精华,加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视教育,也是最懂教育的民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教育关注学生身心灵的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重知识轻德育。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在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相对是比较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比较单纯的教条知识积累,缺少其他方面的认知和能力,這种学习现状较为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教育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因素,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将素质教育真正的重视和践行起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坚定文化自信对新时代接班人培育的促进作用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兴民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和核心。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不能分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沉淀和见证。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一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接班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部门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教育的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学校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重视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指引,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自然就承担了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不能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开来,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教育形式,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教育,这种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就是很好的诠释。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就成了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一阶段,在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要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三)提升教师地位,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韩愈在《师说》里面对老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一个民族复兴的先决条件;而教师则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水平。从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贡献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3]田涛,王淑荣.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