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是做人之本,是教育的灵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课堂就有了灵气,品德教育也有了实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获得哪些品质,要让德育和数学教育同频。
【关键词】小学数学;品德教育;思想教育
数学是接近生活的教学,对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让学生“五育并举”,其中德育应渗透到其他任何一个方面中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德育的内容,比如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整理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一边做数学题一边检查的习惯体现了学生做事周全严谨的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讲爱国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利用小学数学自身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品德;渗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一、树立自信,学会整理信息
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许多方法论和价值观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理论基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力度不够,导致数学学习效果不佳。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数学信息,使学生更简单快速地理解题意,明确知道题目要“我”做什么。
例如,在教学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生活例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利用列表法整理数学信息。特别是在面对信息含量较大的数学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列表法就是一种能够让小学生快速掌握的好办法。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例题时,让学生一边读题目一边将重要的信息轻轻画出来,如果还是理不清楚思路,就再多读几遍题目,最后将信息按要求填入表格中。在与教师、同学一起探究后,学生普遍有了信心。教师再布置挑战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生都能够按之前给出的活动流程进行,圆满地完成探究任务。这为树立学生自信,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整理的方法有很多,列表法只是其中一种。列表法对小学生而言易于操作。因此,教材将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借鉴问题策略的第一节课,意在通过“列表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逐渐养成整理数学信息的习惯。
二、自我内省,培养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德育课堂的专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教学情境与生活实践也能进行很好的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内容相融合,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实现渗透品德教育的目的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尽量选择有助于学生自我内省或内含德育知识的内容,合理地将德育知识融入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布置了两道家庭探究题:一是要求学生回家统计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并将其制作成《2020年××同学家庭每月用水折线统计图》;二是统计一下自己家每月在哪些方面的用水量较大,并制作成《2020年××同学家庭××月份用水条形统计图》。制作好统计图后,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第一张折线统计图对自己家每月用水量的变化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制作第二张用水量条形统计图,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与同学家庭用水量的对比中发现自己家庭用水存在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有关节约用水措施的交流,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将德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统计图制作过程中渗透了调查整理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内省的习惯,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养成同频同步。
三、激发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教授数学知识的责任,而且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数学教师可以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编成相应的习题背景,将爱国主义情操渗透到数学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爱国主义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取下围在脖子上的红领巾,让学生观察红领巾是什么图形、什么颜色。学生:“是红色的三角形。”教师:“为什么呢?你知道红领巾的由来吗?”有学生回答:“因为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教师继续追问:“那它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据说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它是红色的。”在这位学生回答的时候,其他学生都显得很庄严,这是因为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我们要每天佩戴红领巾?”时,全班齐声答道:“因为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接班人。”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孩子们个个都坐得很端正,上课也很认真,似乎此时此刻他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本想借三角形形状的红领巾引入“三角形”的认识,却没想到收到了意外的惊喜。一个红领巾的选材,一个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上课更认真了,学习更努力了。
四、自我完善,培养求真求美
数学本身就是美的载体,有很多美的内容;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有对美的欣赏,而且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数学美体现在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和曲线美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求美、自我完善的素养。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的知识后,教师设计了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图形,可以是对称图形,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图形。每位同学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得到的每个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然后让学生互相欣赏,并且每人说一句赞美的话。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美的同时能够欣赏美并学会赞美别人。接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丽的图形,如一些地砖的密铺、镶了珠子的发夹、由不同图形镶嵌而成的墙面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学习了数学可以创造出这么美丽的图案和色彩,生活中處处有美的事物。最后教师安排了由图形的变换而形成的一些美丽图案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个图形,想一想这个图形是由哪个基础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课后,教师安排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彩色风车,让学生意识到在享受美的同时还应创造美、传递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画一画、看一看、评一评、做一做,让学生用美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并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将美传递。
五、自我提升,培养明理态度
在小学阶段,经常发现很多孩子会做题,但不会“说题”。这里的“说题”指的是解释某道题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较严谨的学科,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都有“理”可据,有“法”可依。这里“理”和“法”是指道理以及合理的理由或算法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做数学题时,不能只教算法,更要重视算理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学生做错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是什么导致出现错误,要教学生明理。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却回答不出来。为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1:“我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长度分别是5厘米和7厘米,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7=35(平方厘米)。”学生2:“我不同意前面这位同学的做法,我先测量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长是7厘米,然后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并测得高的长度是3厘米,所以我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7=21(平方厘米)。”教师:“听了两位同学的做法,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下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最后,我们请同意学生1的做法的同学坐到左边的位子,请赞同学生2的做法的同学坐到右边的位子,然后双方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换位,你同意哪方就站到哪边。”在激烈的答辩过程中,不断有同学从左边的座位换到右边,最终全部学生都站到了右边的位置。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用一道题激起千层浪,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通过正反方的辩论,让答案渐渐明晰,让学生通过自我提升,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么用,为什么是“底×高”,而不是“底×邻边”,它们有什么样的区别。在层层问题的解决下,培养了学生对待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即明理的学习态度。
总之,要真正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完美融合的理想境界,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要有正确的课堂觀和德育观,并将品德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中去,让思想道德教育和数学知识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让“德性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朱婉清.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73-274.
韦亚丽.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33.
妥小华.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22):64,63.
【关键词】小学数学;品德教育;思想教育
数学是接近生活的教学,对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让学生“五育并举”,其中德育应渗透到其他任何一个方面中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德育的内容,比如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整理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一边做数学题一边检查的习惯体现了学生做事周全严谨的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讲爱国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利用小学数学自身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品德;渗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一、树立自信,学会整理信息
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许多方法论和价值观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理论基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力度不够,导致数学学习效果不佳。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数学信息,使学生更简单快速地理解题意,明确知道题目要“我”做什么。
例如,在教学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生活例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利用列表法整理数学信息。特别是在面对信息含量较大的数学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列表法就是一种能够让小学生快速掌握的好办法。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例题时,让学生一边读题目一边将重要的信息轻轻画出来,如果还是理不清楚思路,就再多读几遍题目,最后将信息按要求填入表格中。在与教师、同学一起探究后,学生普遍有了信心。教师再布置挑战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生都能够按之前给出的活动流程进行,圆满地完成探究任务。这为树立学生自信,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整理的方法有很多,列表法只是其中一种。列表法对小学生而言易于操作。因此,教材将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借鉴问题策略的第一节课,意在通过“列表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逐渐养成整理数学信息的习惯。
二、自我内省,培养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德育课堂的专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教学情境与生活实践也能进行很好的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内容相融合,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实现渗透品德教育的目的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尽量选择有助于学生自我内省或内含德育知识的内容,合理地将德育知识融入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布置了两道家庭探究题:一是要求学生回家统计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并将其制作成《2020年××同学家庭每月用水折线统计图》;二是统计一下自己家每月在哪些方面的用水量较大,并制作成《2020年××同学家庭××月份用水条形统计图》。制作好统计图后,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第一张折线统计图对自己家每月用水量的变化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制作第二张用水量条形统计图,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与同学家庭用水量的对比中发现自己家庭用水存在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有关节约用水措施的交流,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将德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统计图制作过程中渗透了调查整理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内省的习惯,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养成同频同步。
三、激发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教授数学知识的责任,而且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数学教师可以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编成相应的习题背景,将爱国主义情操渗透到数学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爱国主义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取下围在脖子上的红领巾,让学生观察红领巾是什么图形、什么颜色。学生:“是红色的三角形。”教师:“为什么呢?你知道红领巾的由来吗?”有学生回答:“因为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教师继续追问:“那它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据说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它是红色的。”在这位学生回答的时候,其他学生都显得很庄严,这是因为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我们要每天佩戴红领巾?”时,全班齐声答道:“因为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接班人。”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孩子们个个都坐得很端正,上课也很认真,似乎此时此刻他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本想借三角形形状的红领巾引入“三角形”的认识,却没想到收到了意外的惊喜。一个红领巾的选材,一个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上课更认真了,学习更努力了。
四、自我完善,培养求真求美
数学本身就是美的载体,有很多美的内容;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有对美的欣赏,而且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数学美体现在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和曲线美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求美、自我完善的素养。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的知识后,教师设计了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图形,可以是对称图形,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图形。每位同学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得到的每个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然后让学生互相欣赏,并且每人说一句赞美的话。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美的同时能够欣赏美并学会赞美别人。接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丽的图形,如一些地砖的密铺、镶了珠子的发夹、由不同图形镶嵌而成的墙面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学习了数学可以创造出这么美丽的图案和色彩,生活中處处有美的事物。最后教师安排了由图形的变换而形成的一些美丽图案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个图形,想一想这个图形是由哪个基础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课后,教师安排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彩色风车,让学生意识到在享受美的同时还应创造美、传递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画一画、看一看、评一评、做一做,让学生用美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并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将美传递。
五、自我提升,培养明理态度
在小学阶段,经常发现很多孩子会做题,但不会“说题”。这里的“说题”指的是解释某道题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较严谨的学科,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都有“理”可据,有“法”可依。这里“理”和“法”是指道理以及合理的理由或算法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做数学题时,不能只教算法,更要重视算理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学生做错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是什么导致出现错误,要教学生明理。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却回答不出来。为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1:“我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长度分别是5厘米和7厘米,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7=35(平方厘米)。”学生2:“我不同意前面这位同学的做法,我先测量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长是7厘米,然后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并测得高的长度是3厘米,所以我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7=21(平方厘米)。”教师:“听了两位同学的做法,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下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最后,我们请同意学生1的做法的同学坐到左边的位子,请赞同学生2的做法的同学坐到右边的位子,然后双方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换位,你同意哪方就站到哪边。”在激烈的答辩过程中,不断有同学从左边的座位换到右边,最终全部学生都站到了右边的位置。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用一道题激起千层浪,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通过正反方的辩论,让答案渐渐明晰,让学生通过自我提升,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么用,为什么是“底×高”,而不是“底×邻边”,它们有什么样的区别。在层层问题的解决下,培养了学生对待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即明理的学习态度。
总之,要真正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完美融合的理想境界,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要有正确的课堂觀和德育观,并将品德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中去,让思想道德教育和数学知识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让“德性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朱婉清.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73-274.
韦亚丽.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33.
妥小华.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22):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