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沈阳工程学院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FDYZX202003
摘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长久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并列关系。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各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替代关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替代它;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融合关系,认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内容上和实践上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影响,融合为一体。特别一些学者认为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课程思政的视阈下,这三种观点都未能全面的阐释出二者的关系。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技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不能简单的将它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心理调适方法、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矫正训练、心理咨询等内容。可见,二者各有独立的教育内容体系,既不能相互从属,也不能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在恋爱、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上有交集的部分。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准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一个侧重于德育,一个是侧重于心育,但二者共同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根本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集式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普及面广、内容丰富,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思政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的目标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应该涉及国家、社会等内容,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些高校仅仅把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防范重大心理危机事件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和考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其次是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被忽视。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包含了十多个专题的内容,每个专题内又有大量的理论和知识点,教学内容非常饱满。一些学校受学时限制,每个专题分配的课时非常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还要进行互动体验,教师往往忽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難以实现思想价值引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自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构成。这些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沛的德育资源,会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补充。以恋爱相关内容为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是从公民道德的角度,阐释恋爱、婚姻中的道德规范,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恋爱心理教育则包含了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及规律、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恋爱心理困惑及调适、培养健康的恋爱观等内容。两门课程相结合,是从生理基础、心理规律、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去诠释爱情,遵循了由下而上、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围绕同一个主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阐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其次,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情绪管理”专题中,在讲授大学生情绪调节时,引入“道法自然”、“仁爱忠恕”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互动体验环节,让学生体验呼吸、冥想等中国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在“人际交往”专题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抱朴守真”、“赤子之心”等观念,教育学生在交往中保持真诚的态度。在“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专题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清静无为”的人生观,让身体、心理、精神与环境和谐统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导入,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30-31.
摘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长久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并列关系。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各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替代关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替代它;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融合关系,认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内容上和实践上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影响,融合为一体。特别一些学者认为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课程思政的视阈下,这三种观点都未能全面的阐释出二者的关系。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技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不能简单的将它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心理调适方法、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矫正训练、心理咨询等内容。可见,二者各有独立的教育内容体系,既不能相互从属,也不能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在恋爱、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上有交集的部分。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准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一个侧重于德育,一个是侧重于心育,但二者共同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根本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集式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普及面广、内容丰富,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思政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的目标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应该涉及国家、社会等内容,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些高校仅仅把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防范重大心理危机事件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和考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其次是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被忽视。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包含了十多个专题的内容,每个专题内又有大量的理论和知识点,教学内容非常饱满。一些学校受学时限制,每个专题分配的课时非常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还要进行互动体验,教师往往忽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難以实现思想价值引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自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构成。这些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沛的德育资源,会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补充。以恋爱相关内容为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是从公民道德的角度,阐释恋爱、婚姻中的道德规范,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恋爱心理教育则包含了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及规律、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恋爱心理困惑及调适、培养健康的恋爱观等内容。两门课程相结合,是从生理基础、心理规律、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去诠释爱情,遵循了由下而上、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围绕同一个主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阐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其次,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情绪管理”专题中,在讲授大学生情绪调节时,引入“道法自然”、“仁爱忠恕”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互动体验环节,让学生体验呼吸、冥想等中国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在“人际交往”专题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抱朴守真”、“赤子之心”等观念,教育学生在交往中保持真诚的态度。在“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专题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清静无为”的人生观,让身体、心理、精神与环境和谐统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导入,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