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高要求,我校通过展开长期的教学课改,培养了大批既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具有一线在岗动手操作能力,又具备解决工艺、操作难题的专业外语语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功帮助专科毕业生在职场就业增添筹码。本文作者通过分析介绍,对我校五年制专科生群体中的双外语教学课改实践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大胆假设。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双外语教学教学课改
打破传统模式,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我校针对五年制大专生群体,在花大力气培养其专业技能的同时,大胆而创新性地以校内专业教材校改的形式,对其实施专业技能配套的对口专业英语、日语双语种特色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放眼利用地区优势中关于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区对口人才紧缺这一资源优势,开阔性地培养先进欧美日外
资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成功就业。通过多次实践证明,我校的该教学创新模式意义重大。
1.我校对五年制大专生群体实施双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的日益加强,急需一批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我校领导找到了增强我校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突破点。分析指出,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高校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毕业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讲,固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此类大学毕业生,往往存在文化教育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技术性动手能力差强人意的缺憾。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常遭遇“滑铁卢”,“毕业=失业”现象十分突出。从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内在原因,可以归为我国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过快,虽未达到过剩,但从需求来看,本科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吸收能力已经很有限。实际上,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吞容量并不小,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少,就单以与我校有着长期毕业生就业合作,并且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该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多达10万,其中欧美、日资企业提供的岗位占相当大比重。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这些领域求职多次碰壁而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专业知识的我校专科毕业生,却能在新区众多就业岗位的推荐上占领优势。而我校最终能成功推荐毕业生入主新区工业园的事实证明,复合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成为了人才需求重点,毕业生想成功地入主新区职场,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型知识外,具备其他一些相关技能,比如说专业性语言能力通关,才能为就业“筹码”锦上添花。
语言不仅是人思维的基本工具,在实践中,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知识、思想和文化的载体。高校高等教育把语言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学习,已可以充分证明语言掌握能力的重要性。而我校看准了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多只求过语言等级而死背单词语法,对工作中真正需要接触运用和掌握的专业性对口语言能力却相当欠缺的普遍现象,以此作为突破口,在我校加强实施专业性语言教学,增加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武器。长期以来,我校通过开设日、英等多语种教学,并以教材校内专业校改的形式,使之与本校的特色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实施配套教学。最终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好牢固基础,成功地帮助广大毕业生在就业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可以说明的是,在苏锡常的新兴工业园区,不仅有欧美企业,还有众多日资企业,在日资企业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多为日籍,很多技术资料、文件也为日文,如果学生仅仅懂得英文,那么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与日方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就是难题,下发的资料也无法阅读了解。而我校相关专业毕业学生不但成功地掌握了英语沟通能力,而且有一定的日语阅读、会话能力,可以直接与日方人员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学校决定在五年制高职中开展专业性日语英语知识双教学模式,其目的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2.我校实施双外语教学改革的其他优势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试行双外语教学,学生首先对英语、日语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都自觉利用起课上的授课间隙和课后自修自习的时间来学习。更好的现象是课后大多数学生会在课后用所学知识开展简单的会话交流,以此巩固所学,并现学现用。调查结果解释了这一现象,95%以上的学生均认为双外语教学对自身发展有好处,而该想法成为了其自主自觉自助学习的动力来源。通过意见反馈,对于英语、日语结合的教学法,学生评价较高。学期结束时,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就业信心倍增。
(2)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双外语教学本身就为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无论年龄大小,不具备一定的实力难以胜任该工作。所以,开展双语教学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多名教师自觉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备课、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3)开发和完善了教学课件,帮助学校建立新的考核标准。
目前,在大专教学实践中,还没有一套成熟、适用的教材。我校对此自编了一套与专业技能知识相配套的语言学习教材,制作了相关课程的教案,并不断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改进。
同时,为评价双外语教学成效,我校相应地改革了以往的考核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在考核中都加入了双外语教学的内容。
3.教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1)缺乏交流环境。
因为非母语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日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增加语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语言输入的自主意识和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获得语言知识的能力。不能因为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和意图,而使学生不开口,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使用范围有限。
日语是小语种,不是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所以日语的使用范围相当有限。交际机会少就成了学生学习中必然会遇到的栅栏,仅通过激发学生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克服日语语序和英语、中文不一致的困难,更多的需要教师采用扩大外围知识等途径,传授必要的课内外专业技术知识词汇,才能为其后的毕业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3)重视程度须再加强。
外语教学要培养的不是书面型人才,而更多的应是交际型人才,口语课应该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我校的双外语课程设置都是以精读为主,口语为辅,口语课时安排较少,而且仅在3、4年级开设,时间紧凑。由于口语课课时分配少,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就少,这对学生用日语的交际能力和水平造成直接影响。
(4)教学方法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结构的分析,通常是先输入词汇、句型、语法、表达方法,然后反复跟读、模仿、背诵。这种训练在教学初可以起到打基础的作用,但因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情景与真实性,学生能写不能说,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特色,很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对学习能力的调查发现,在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下,25%的学生感到学起来比较轻松,55%的学生觉得学起来会有负担,20%的学生表示学起来较有困难。
4.可待解决的方法
(1)定向培养法。
以往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偏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辅以普通高校的“学科”教育,接受的是名副其实的“粗略概括式”本科教育。直接导致毕业面临就业时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光有动手能力,语言、文化等后备力量欠缺,就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合企业要求。通过教育计划定向,我校职业教育意在使学生获得在某一特定职业或某类职业中工作所需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外语语言能力和态度。按企业所需岗位设专业,以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和专业性外语语种培训,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举例来说,我校开设的专门针对机械图纸类的专业日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成果就十分明显,校内从国外引入的先进技术设备操作上接触到的日英操作规则和提示,学生皆可以自行掌握。而从已经在厂工作和实习的学生处得到的信息反馈亦是如此,掌握语言给他们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省去了四处打听,以及和外商领导鸡同鸭讲的麻烦,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形象加不少分。
(2)多媒体教学法。
开设视听课,通过电视录像给学生传递生动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口语与视听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手段具有传统的口语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使学生能亲耳听到人们在特定场合进行的言语交际,还能亲眼看到他们进行的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以及各种不同的交际背景。运用和扩展通过视听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建议的做法,可以在英、日语言学习有了一定根基的基础上,在课上增加情境教学,让学生模拟工厂同事交流、模拟面试问答等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就业筹码。
(3)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强化双语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要全方位地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技能训练结合语言环境培养的课外活动,定期以个别座谈的形式,反馈有关信息,传授学习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课堂的教学进度。
5.结语
专科生在我国接受的一般是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注重手工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我校针对本地区性资源优势中外企公司的强大劳动力、吸收力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长期的教学课改,培养出了一批批学生,他们能凭借其综合能力在生产和服务等工作领域走在前沿,能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从长期的实践来看,我校这方面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配套专业技能展开的专业双外语教学课改这个课题,我们还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它是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第二版.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双外语教学教学课改
打破传统模式,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我校针对五年制大专生群体,在花大力气培养其专业技能的同时,大胆而创新性地以校内专业教材校改的形式,对其实施专业技能配套的对口专业英语、日语双语种特色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放眼利用地区优势中关于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区对口人才紧缺这一资源优势,开阔性地培养先进欧美日外
资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成功就业。通过多次实践证明,我校的该教学创新模式意义重大。
1.我校对五年制大专生群体实施双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的日益加强,急需一批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我校领导找到了增强我校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突破点。分析指出,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高校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毕业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讲,固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此类大学毕业生,往往存在文化教育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技术性动手能力差强人意的缺憾。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常遭遇“滑铁卢”,“毕业=失业”现象十分突出。从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内在原因,可以归为我国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过快,虽未达到过剩,但从需求来看,本科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吸收能力已经很有限。实际上,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吞容量并不小,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少,就单以与我校有着长期毕业生就业合作,并且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该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多达10万,其中欧美、日资企业提供的岗位占相当大比重。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这些领域求职多次碰壁而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专业知识的我校专科毕业生,却能在新区众多就业岗位的推荐上占领优势。而我校最终能成功推荐毕业生入主新区工业园的事实证明,复合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成为了人才需求重点,毕业生想成功地入主新区职场,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型知识外,具备其他一些相关技能,比如说专业性语言能力通关,才能为就业“筹码”锦上添花。
语言不仅是人思维的基本工具,在实践中,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知识、思想和文化的载体。高校高等教育把语言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学习,已可以充分证明语言掌握能力的重要性。而我校看准了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多只求过语言等级而死背单词语法,对工作中真正需要接触运用和掌握的专业性对口语言能力却相当欠缺的普遍现象,以此作为突破口,在我校加强实施专业性语言教学,增加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武器。长期以来,我校通过开设日、英等多语种教学,并以教材校内专业校改的形式,使之与本校的特色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实施配套教学。最终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好牢固基础,成功地帮助广大毕业生在就业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可以说明的是,在苏锡常的新兴工业园区,不仅有欧美企业,还有众多日资企业,在日资企业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多为日籍,很多技术资料、文件也为日文,如果学生仅仅懂得英文,那么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与日方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就是难题,下发的资料也无法阅读了解。而我校相关专业毕业学生不但成功地掌握了英语沟通能力,而且有一定的日语阅读、会话能力,可以直接与日方人员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学校决定在五年制高职中开展专业性日语英语知识双教学模式,其目的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2.我校实施双外语教学改革的其他优势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试行双外语教学,学生首先对英语、日语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都自觉利用起课上的授课间隙和课后自修自习的时间来学习。更好的现象是课后大多数学生会在课后用所学知识开展简单的会话交流,以此巩固所学,并现学现用。调查结果解释了这一现象,95%以上的学生均认为双外语教学对自身发展有好处,而该想法成为了其自主自觉自助学习的动力来源。通过意见反馈,对于英语、日语结合的教学法,学生评价较高。学期结束时,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就业信心倍增。
(2)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双外语教学本身就为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无论年龄大小,不具备一定的实力难以胜任该工作。所以,开展双语教学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多名教师自觉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备课、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3)开发和完善了教学课件,帮助学校建立新的考核标准。
目前,在大专教学实践中,还没有一套成熟、适用的教材。我校对此自编了一套与专业技能知识相配套的语言学习教材,制作了相关课程的教案,并不断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改进。
同时,为评价双外语教学成效,我校相应地改革了以往的考核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在考核中都加入了双外语教学的内容。
3.教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1)缺乏交流环境。
因为非母语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日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增加语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语言输入的自主意识和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获得语言知识的能力。不能因为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和意图,而使学生不开口,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使用范围有限。
日语是小语种,不是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所以日语的使用范围相当有限。交际机会少就成了学生学习中必然会遇到的栅栏,仅通过激发学生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克服日语语序和英语、中文不一致的困难,更多的需要教师采用扩大外围知识等途径,传授必要的课内外专业技术知识词汇,才能为其后的毕业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3)重视程度须再加强。
外语教学要培养的不是书面型人才,而更多的应是交际型人才,口语课应该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我校的双外语课程设置都是以精读为主,口语为辅,口语课时安排较少,而且仅在3、4年级开设,时间紧凑。由于口语课课时分配少,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就少,这对学生用日语的交际能力和水平造成直接影响。
(4)教学方法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结构的分析,通常是先输入词汇、句型、语法、表达方法,然后反复跟读、模仿、背诵。这种训练在教学初可以起到打基础的作用,但因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情景与真实性,学生能写不能说,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特色,很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对学习能力的调查发现,在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下,25%的学生感到学起来比较轻松,55%的学生觉得学起来会有负担,20%的学生表示学起来较有困难。
4.可待解决的方法
(1)定向培养法。
以往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偏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辅以普通高校的“学科”教育,接受的是名副其实的“粗略概括式”本科教育。直接导致毕业面临就业时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光有动手能力,语言、文化等后备力量欠缺,就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合企业要求。通过教育计划定向,我校职业教育意在使学生获得在某一特定职业或某类职业中工作所需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外语语言能力和态度。按企业所需岗位设专业,以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和专业性外语语种培训,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举例来说,我校开设的专门针对机械图纸类的专业日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成果就十分明显,校内从国外引入的先进技术设备操作上接触到的日英操作规则和提示,学生皆可以自行掌握。而从已经在厂工作和实习的学生处得到的信息反馈亦是如此,掌握语言给他们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省去了四处打听,以及和外商领导鸡同鸭讲的麻烦,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形象加不少分。
(2)多媒体教学法。
开设视听课,通过电视录像给学生传递生动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口语与视听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手段具有传统的口语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使学生能亲耳听到人们在特定场合进行的言语交际,还能亲眼看到他们进行的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以及各种不同的交际背景。运用和扩展通过视听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建议的做法,可以在英、日语言学习有了一定根基的基础上,在课上增加情境教学,让学生模拟工厂同事交流、模拟面试问答等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就业筹码。
(3)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强化双语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要全方位地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技能训练结合语言环境培养的课外活动,定期以个别座谈的形式,反馈有关信息,传授学习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课堂的教学进度。
5.结语
专科生在我国接受的一般是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注重手工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我校针对本地区性资源优势中外企公司的强大劳动力、吸收力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长期的教学课改,培养出了一批批学生,他们能凭借其综合能力在生产和服务等工作领域走在前沿,能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从长期的实践来看,我校这方面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配套专业技能展开的专业双外语教学课改这个课题,我们还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它是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