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资源,就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实现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而且能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重点难点,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如何来实现这种整合呢?下面以《墨梅》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教材重组,拓展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一课一教的课堂模式不仅形式单调,而且重复消耗了师生大量的精力,且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于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一种新颖高效的主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里的主题,可以是同一思想主题,可以是同一知识主题,更可以是同一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对《墨梅》一课进行备课时,本人就意识到,如果一堂课仅仅围绕这首诗来进行,虽然学生对于诗情诗意的把握会比较扎实,但未免有点单薄。经过反复思考过后,我决定把梅花诗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因为我国古代有近两千首写梅花的诗,更因为这些梅花诗中饱含诗人的思想和精神,梅花是广大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
这节课以梅花为主线,由王安石的《梅花》导入,让学生初步体会梅花的清香与淡雅。接着进入《墨梅》这首诗的学习,通过对诗句的品读,对诗意的理解,对作者品质的深度探究,学生既明白了这首古诗的意思和墨梅的特点,更透过字面走进了诗人王冕高洁的精神世界。第三个环节是拓展阅读《卜算子·咏梅》,进一步探究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
“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课后,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淡雅清香的梅花,接触到了“咏物言志”这种常见的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这一首首梅花诗中所领悟到的坚贞不屈,淡泊名利的中华民族魂,一举多得!
媒体整合,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关键。课堂鲜活有趣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关键。
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梅花视频,这些婀娜多姿的梅花图伴随着《梅花三弄》的古典音乐呈现于学生的视野当中,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学习古诗《墨梅》时,我又出示了王冕的《墨梅》图,那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清新秀丽,似乎还渗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图片加之教师动情的介绍,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情境,增加了学生对《墨梅》图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对古诗对作者的探究欲望。
课内外整合,突破难点
课堂上,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用好这个文本。但有时,为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可以适当进行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把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学习《墨梅》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于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清气”一词出现了困难,他们只能大概知道“清气”就是清香之气,对于其中暗藏的深意则无法洞悉。
这时,我及时利用投影出示了一段文字,介绍了作者王冕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文字中提到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冕在几次考进士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毅然烧了自己所有的文章,决定永不做官,以免使自己成为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在阅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学生纷纷被王冕的洁身自好、鄙视流俗的精神所感动。当再问起他们对“清气”一词的理解时,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是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节气,有的说这是王冕敢同黑暗社会斗争的铮铮骨气……
当学生理解文本出现困难,适度拓展相关课外知识,并与课内知识有机整合,就能帮助他们快速突破难点,为他们顺利打开学习道路上的又一扇大门。
“整合无界资源,激活无限商机。”这是商界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整合教学内容,整合课内外知识,整合各种教学媒体,并掌握好恰当的运用时机,就一定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的难点,创造属于我们的无限良机。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实现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而且能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重点难点,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如何来实现这种整合呢?下面以《墨梅》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教材重组,拓展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一课一教的课堂模式不仅形式单调,而且重复消耗了师生大量的精力,且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于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一种新颖高效的主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里的主题,可以是同一思想主题,可以是同一知识主题,更可以是同一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对《墨梅》一课进行备课时,本人就意识到,如果一堂课仅仅围绕这首诗来进行,虽然学生对于诗情诗意的把握会比较扎实,但未免有点单薄。经过反复思考过后,我决定把梅花诗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因为我国古代有近两千首写梅花的诗,更因为这些梅花诗中饱含诗人的思想和精神,梅花是广大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
这节课以梅花为主线,由王安石的《梅花》导入,让学生初步体会梅花的清香与淡雅。接着进入《墨梅》这首诗的学习,通过对诗句的品读,对诗意的理解,对作者品质的深度探究,学生既明白了这首古诗的意思和墨梅的特点,更透过字面走进了诗人王冕高洁的精神世界。第三个环节是拓展阅读《卜算子·咏梅》,进一步探究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
“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课后,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淡雅清香的梅花,接触到了“咏物言志”这种常见的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这一首首梅花诗中所领悟到的坚贞不屈,淡泊名利的中华民族魂,一举多得!
媒体整合,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关键。课堂鲜活有趣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关键。
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梅花视频,这些婀娜多姿的梅花图伴随着《梅花三弄》的古典音乐呈现于学生的视野当中,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学习古诗《墨梅》时,我又出示了王冕的《墨梅》图,那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清新秀丽,似乎还渗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图片加之教师动情的介绍,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情境,增加了学生对《墨梅》图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对古诗对作者的探究欲望。
课内外整合,突破难点
课堂上,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用好这个文本。但有时,为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可以适当进行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把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学习《墨梅》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于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清气”一词出现了困难,他们只能大概知道“清气”就是清香之气,对于其中暗藏的深意则无法洞悉。
这时,我及时利用投影出示了一段文字,介绍了作者王冕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文字中提到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冕在几次考进士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毅然烧了自己所有的文章,决定永不做官,以免使自己成为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在阅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学生纷纷被王冕的洁身自好、鄙视流俗的精神所感动。当再问起他们对“清气”一词的理解时,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是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节气,有的说这是王冕敢同黑暗社会斗争的铮铮骨气……
当学生理解文本出现困难,适度拓展相关课外知识,并与课内知识有机整合,就能帮助他们快速突破难点,为他们顺利打开学习道路上的又一扇大门。
“整合无界资源,激活无限商机。”这是商界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整合教学内容,整合课内外知识,整合各种教学媒体,并掌握好恰当的运用时机,就一定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的难点,创造属于我们的无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