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强音,张家港市在“加快改造农村薄弱学校,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又有了重大举措。2006年9月起,我校的建制转变为“1 2”模式,原两所村小闸上小学、杨东小学相继成为我校的分校。由此,我们深深感觉学校犹如一只大鹏,想要展翅,就需要促进两个分校的均衡发展。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的破“并”之旅就是“三新二议”。
一、理念更新。两个分校的教师年龄相对偏大,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教育观念的更新就相对滞后。但理念的更新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灌输是无济于事的。基于此,我们重点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加强了分校教师阅览室的建设,增加了教育报刊的种类,鼓励教师从《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权威刊物汲取营养,把周二定为全体教师的读书日,逐步提升教师的阅读内驱力。二是实现资源共享,总校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邮件形式及时转发到分校,增设机会让分校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学术报告和听课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这一宣传阵地,共享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信息。三是实施“青蓝工程”,对分校上岗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安排总校的骨干老师做他们的师傅。通过多层次的带动,让分校的老师充分呼吸教改的新鲜空气,沐浴教改的和煦阳光。
二、队伍刷新。教育均衡的难题是软件均衡,而软件均衡中队伍建设又是关键。我们队伍刷新的硬杠杆是“对流”。一是管理队伍的对流,总校选派了优秀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到分校担任领导,分校也选派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骨干教师到总校挂职锻炼。二是骨干教师的对流,总校在每学年都根据分校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分校支教,分校又挑选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总校锻炼。本学年杨东分校的支教比例达到了40%,闸上分校的支教比例达到了25%。总校、分校间的师资对流,不仅仅是教师队伍的刷新,更将总校的许多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带给了分校,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师资的均衡发展。
三、管理创新。我们的两所分校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各自的管理制度背后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对于分校的管理,我们的想法是扶持和帮助,而不是兼并和接收。我们在管理上求创新,引导分校不断提高并内化工作标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首先,进行了常态检查,总校每学期都组织行政和骨干教师对分校进行自然状态下的“一日蹲点”调研,发现亮点,支持肯定,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其次,开展了专项调研,对分校的某项工作进行“短、平、快”式的解析,如上学期总校就大课间活动情况对分校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辅导,闸上分校的大课间活动还作为我市村校的典型在全省素质教育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再次,加强了综合调研,每学期末。总校要从“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建设”等方面对分校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与评估。这种以检查评估促总结、导反思、理思路、明举措、求提高的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分校的发展,缩小了分校和总校的差距。
四、教学面议。分校教师原来的教学研讨基本流于形式,即使有也仅仅局限在个别老师间浅层次的讨论,这极大影响了分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学研究面对面的评议活动,具体落实了“四项制度”。第一,落实公开教学制:总校设定双周的周三为公开课日,由总校教导处安排市级或校级骨干教师上挂牌课,让分校的老师前去听课,分校也每学期开展一次公开教学活动,总校的老师前去听课、评课,有重点地开展“一课三议”、“三课一评”活动;第二,推行借班上课制:分校的老师到总校借班上课,由总校组织老师进行点评;第三,施行送教下乡制:每学期,总校都要派骨干老师到分校进行公开教学,由分校教导处组织老师观摩、学习:第四,试行联合教研制:总校和分校教研组,每学期联合开展1—2次研讨活动,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讨论教学设计、或进行教学观摩,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互议、互补、共享、共进的作用。
五、教科互议。分校教师原来的工作目标是很现实的,比较热衷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追求,不重视也不擅长教育科研。为此,我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实行了总校、分校的“互议式科研”。第一,研究内容互议。根据各个校区实情,围绕省级立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闸上分校承担了子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道德习惯的培养研究”,杨东分校承担了子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与总校课题组协作研究。第二,研究活动互议。为调动分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使面上的铺开,我们的一些研究活动总要超前议论一番。第三,研究成果互议。联合举行“个案研究”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共同分析典型案例,一起揭示方法规律,实践应用先进理念。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一、理念更新。两个分校的教师年龄相对偏大,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教育观念的更新就相对滞后。但理念的更新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灌输是无济于事的。基于此,我们重点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加强了分校教师阅览室的建设,增加了教育报刊的种类,鼓励教师从《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权威刊物汲取营养,把周二定为全体教师的读书日,逐步提升教师的阅读内驱力。二是实现资源共享,总校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邮件形式及时转发到分校,增设机会让分校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学术报告和听课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这一宣传阵地,共享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信息。三是实施“青蓝工程”,对分校上岗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安排总校的骨干老师做他们的师傅。通过多层次的带动,让分校的老师充分呼吸教改的新鲜空气,沐浴教改的和煦阳光。
二、队伍刷新。教育均衡的难题是软件均衡,而软件均衡中队伍建设又是关键。我们队伍刷新的硬杠杆是“对流”。一是管理队伍的对流,总校选派了优秀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到分校担任领导,分校也选派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骨干教师到总校挂职锻炼。二是骨干教师的对流,总校在每学年都根据分校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分校支教,分校又挑选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总校锻炼。本学年杨东分校的支教比例达到了40%,闸上分校的支教比例达到了25%。总校、分校间的师资对流,不仅仅是教师队伍的刷新,更将总校的许多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带给了分校,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师资的均衡发展。
三、管理创新。我们的两所分校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各自的管理制度背后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对于分校的管理,我们的想法是扶持和帮助,而不是兼并和接收。我们在管理上求创新,引导分校不断提高并内化工作标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首先,进行了常态检查,总校每学期都组织行政和骨干教师对分校进行自然状态下的“一日蹲点”调研,发现亮点,支持肯定,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其次,开展了专项调研,对分校的某项工作进行“短、平、快”式的解析,如上学期总校就大课间活动情况对分校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辅导,闸上分校的大课间活动还作为我市村校的典型在全省素质教育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再次,加强了综合调研,每学期末。总校要从“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建设”等方面对分校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与评估。这种以检查评估促总结、导反思、理思路、明举措、求提高的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分校的发展,缩小了分校和总校的差距。
四、教学面议。分校教师原来的教学研讨基本流于形式,即使有也仅仅局限在个别老师间浅层次的讨论,这极大影响了分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学研究面对面的评议活动,具体落实了“四项制度”。第一,落实公开教学制:总校设定双周的周三为公开课日,由总校教导处安排市级或校级骨干教师上挂牌课,让分校的老师前去听课,分校也每学期开展一次公开教学活动,总校的老师前去听课、评课,有重点地开展“一课三议”、“三课一评”活动;第二,推行借班上课制:分校的老师到总校借班上课,由总校组织老师进行点评;第三,施行送教下乡制:每学期,总校都要派骨干老师到分校进行公开教学,由分校教导处组织老师观摩、学习:第四,试行联合教研制:总校和分校教研组,每学期联合开展1—2次研讨活动,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讨论教学设计、或进行教学观摩,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互议、互补、共享、共进的作用。
五、教科互议。分校教师原来的工作目标是很现实的,比较热衷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追求,不重视也不擅长教育科研。为此,我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实行了总校、分校的“互议式科研”。第一,研究内容互议。根据各个校区实情,围绕省级立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闸上分校承担了子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道德习惯的培养研究”,杨东分校承担了子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与总校课题组协作研究。第二,研究活动互议。为调动分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使面上的铺开,我们的一些研究活动总要超前议论一番。第三,研究成果互议。联合举行“个案研究”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共同分析典型案例,一起揭示方法规律,实践应用先进理念。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泗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