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二、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
  (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如果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蓝猫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蓝猫头像+复习题,其次是藍猫头像+例题,再次是蓝猫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蓝猫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蓝猫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蓝猫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二)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
  (四)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其他文献
目的:从全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转铁蛋白受体(TfR)的抗体.方法:从HeLa细胞中提取总RNA,分两段反转录TfR胞外区cDNA,经两轮PCR后,获得胞外区基因.测序正确后,将其插入表达
在处理水灾事故时关键是排水,当遇到垮冒区过不去而且冒落区比较烂,不好支护时,采用前穿梁法即撞锲法是一项比较实用的方法,可以加快掘进进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教师在上课前有一个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设计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高中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导学案的重视,导学案的设计要适应于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导学案也要适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实际课堂。在课堂中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学习。  关键词:导学案;针对性;联系实际  一、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写  学案导学的优势在于高质量的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设
摘 要: 初中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初中语文教师高效课堂的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的教学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目标。作者就如何优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提出几点思考,并谈谈见解。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思考  面对当代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满足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
生物集群灭绝后,大多数地区变成一个没有或缺乏生态系统的“生态裸地”.研究率先进入这一“生态裸地”的先驱生物和在这一“生态裸区”上早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对于阐明生物集群灭绝后生物演化非常重要.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F-F)之交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后,在贵州独山地区遗迹化石的出现和繁盛明显早于其他生物实体化石.一些构造相对简单、在沉积物表面活动并以食沉积物为主
“同学们,这次周末活动是做游戏——贴鼻子!”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兴奋地鼓起掌来。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脸,但是这张脸上少了个鼻子,老师要求我们蒙上眼睛把鼻子贴上去。  “哇,有难度,具有挑战性!”在一片讨论声中老师又宣布:为了公平起见,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同学们完成这个任务的先后顺序。  孙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筒,里面装好了写着52个同学名字的纸条。只见同学们这个小声嘟囔:“上帝保佑我吧!”那个用
期刊
珍珠球运动是我国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的规则是参考篮球规则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而形成的。通过文献法、调查法,通过对珍珠球规则与篮球规则,手球规则对比分析,总结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要对微生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和应用者,培养具有独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