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抓住课题中的“账单”为主线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只要把两份账单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在对比中感悟就可以了,于是运用课件展示两份账单的内容:
彼得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挂号信送往邮局 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妈妈的账单: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学生只发现报酬的数字上不同。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认为两份账单是感悟母爱无私和无价的重点和难点,可是并没有感觉有什么难懂的内容。于是,学生通过对比说出自己的发现之后,再联系描写小彼得前后变化的词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板书。学生借助板书的内容,感受母爱的无私和无价。
可是,前不久当我看到一位教师教学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时,为有条不紊的教学过程感到耳目一新,更为这位教师细读文本的功力深感敬佩。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之对比,为自己的肤浅感到惭愧。使我对如何用文本教学,怎样深入地解读文本,有了新的思考:
教学实录:
师:读了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有哪些方面不一样?
生:彼得做每一项都要报酬,妈妈做每一项都不要报酬,都是0芬尼。
师:说得好,看出来了,“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请你把个人的发现写在黑板上。
生:我觉得这些事儿大小也不一样。
生:彼得要报酬的都是小事儿,如“把挂号信送往邮局”这算什么;可妈妈不要报酬的都是大事儿,如“生病中的护理”……
师:有道理。你说的是“事儿大小不一样”,也请你把这句话写上去。
生:我还发现,彼得做的事情花费的时间很短,可妈妈为彼得做的事,花的时间都很长。
生:像“取回生活用品”,一下子就拿回来了,十来分钟的事儿,可妈妈给彼得的吃喝,是“十年中的吃喝”,这是不一样的。
师:真棒,又有了新发现“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好,你也把这句话写上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两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彼得为自己做事也向家里要报酬,如“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取回生活用品”这也是他自己的事儿呀,可都要钱。妈妈做的事情都是为彼得的,都不要钱。
生:这个发现更重要,“两人的思想不一样”,请你把这个重要的发现也写上去。
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上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在于教学观点的落后,解读文本不够深入。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教教材”,将文本中的内容显性信息传授给学生,只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而上述教师是“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文本的语言、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潜在信息。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事儿大小不一样”、“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直到深入领悟“两人的思想不一样”。这些补正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观。我认为两个教学过程的不同,还与两位教师的解读教材深度不一样。我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粗读文本”“解读文本快餐化”,根本没有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慢慢地欣赏”,哪能发现文本中“迷人的风景”。教师的解读就不够深入,学生怎能学得深入呢?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中指出:解读文本要“穿行”的方式,一种类似于“老牛耕地”式的精耕细作,而不是像滑雪、滑冰的那种滑行方式。由此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之所以能使人眼前一亮,学生发现账单中隐藏的信息,感悟到“妈妈与小彼得的思想不同”,我相信这位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类似于“老牛耕地”式的精耕细作,沉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倾听到“文本发出细微的声响”。此次对比研究给我带来重要的启发,教师要想把自己的课上好,解读文本是一种基本功,也是内功。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沉浸在语言之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在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思想,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做到深入浅出,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彼得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挂号信送往邮局 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妈妈的账单: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学生只发现报酬的数字上不同。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认为两份账单是感悟母爱无私和无价的重点和难点,可是并没有感觉有什么难懂的内容。于是,学生通过对比说出自己的发现之后,再联系描写小彼得前后变化的词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板书。学生借助板书的内容,感受母爱的无私和无价。
可是,前不久当我看到一位教师教学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时,为有条不紊的教学过程感到耳目一新,更为这位教师细读文本的功力深感敬佩。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之对比,为自己的肤浅感到惭愧。使我对如何用文本教学,怎样深入地解读文本,有了新的思考:
教学实录:
师:读了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有哪些方面不一样?
生:彼得做每一项都要报酬,妈妈做每一项都不要报酬,都是0芬尼。
师:说得好,看出来了,“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请你把个人的发现写在黑板上。
生:我觉得这些事儿大小也不一样。
生:彼得要报酬的都是小事儿,如“把挂号信送往邮局”这算什么;可妈妈不要报酬的都是大事儿,如“生病中的护理”……
师:有道理。你说的是“事儿大小不一样”,也请你把这句话写上去。
生:我还发现,彼得做的事情花费的时间很短,可妈妈为彼得做的事,花的时间都很长。
生:像“取回生活用品”,一下子就拿回来了,十来分钟的事儿,可妈妈给彼得的吃喝,是“十年中的吃喝”,这是不一样的。
师:真棒,又有了新发现“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好,你也把这句话写上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两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彼得为自己做事也向家里要报酬,如“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取回生活用品”这也是他自己的事儿呀,可都要钱。妈妈做的事情都是为彼得的,都不要钱。
生:这个发现更重要,“两人的思想不一样”,请你把这个重要的发现也写上去。
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上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在于教学观点的落后,解读文本不够深入。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教教材”,将文本中的内容显性信息传授给学生,只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而上述教师是“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文本的语言、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潜在信息。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事儿大小不一样”、“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直到深入领悟“两人的思想不一样”。这些补正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观。我认为两个教学过程的不同,还与两位教师的解读教材深度不一样。我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粗读文本”“解读文本快餐化”,根本没有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慢慢地欣赏”,哪能发现文本中“迷人的风景”。教师的解读就不够深入,学生怎能学得深入呢?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中指出:解读文本要“穿行”的方式,一种类似于“老牛耕地”式的精耕细作,而不是像滑雪、滑冰的那种滑行方式。由此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之所以能使人眼前一亮,学生发现账单中隐藏的信息,感悟到“妈妈与小彼得的思想不同”,我相信这位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类似于“老牛耕地”式的精耕细作,沉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倾听到“文本发出细微的声响”。此次对比研究给我带来重要的启发,教师要想把自己的课上好,解读文本是一种基本功,也是内功。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沉浸在语言之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在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思想,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做到深入浅出,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