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的出台表现出国家行政部门对美育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美”的长年缺失所积累的问题之大,但这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也是极大的鼓舞。如何将《意见》落地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做理论探讨和制度设计。经与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交流,笔者整理出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六大难题。
美育师资短缺
《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美育师资短缺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美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短板将成为美育工作推进前期最大的瓶颈。而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各方面,渗透在各学科之中,对于语文、历史等非专业美育教师,如何进行专业的美育知识技能培训、学校美育校本培训如何开展,因无前车可鉴,也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头痛的问题。总之,无论是招聘美育教师,还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美育相关知识培训、美育校本培训或借助社会力量以充实美育师资,都尚在摸索阶段。
美育教材匮乏
这其实不仅仅是缺少美育教材的问题,这是美育教研科研工作、理论、成果匮乏的问题。不少教师有了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之心,但在教什么,怎么教上却遇到了难题。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系统性的指导,但是由于过去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在很多方面只能处于摸索的阶段,这势必会对《意见》的落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好在《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大概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美育课程、课时保证难
学校美育的全面落实必然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是《意见》中明确提出的。但是升学考试中并没有要求美育学科成绩,这是否会使美育课程成为课程表上的装饰?这一问题在过去并非没有发生过。美育成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应付、挤占、停止美育课的现象即使在现在也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而学生的压力已经如此之大了,美育课时的设置如果做不到科学合理,势必会造成学生新的负担。如何保证在升学率面前“含金量”略显不足的美育课程设置不流于形式,美育课时安排可以实现且不成为学生负担,是让《意见》真正落地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美育旧观念根深蒂固
不能否认,应试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现象长期存在。“语数英”是学校里受到重视的主科,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沦为了副科。小学时期孩子因画画、唱歌多会受到家长的鼓励和夸奖,但到了初中之后家长则多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好坏。不仅是家长,社会上、朋友间评价孩子也大多如此,而在一些学校里,学校领导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高低还是以学生文化课成绩、升学率为依据,教师评价学生也是如此。这就使学生逐渐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而就美育来说,学生只有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创造精神、陶冶情操。如何改变家长、社会以及各个方面唯成绩论的旧观念,打破根深蒂固的认识,是《意见》落地需要突破的阻碍。
无科学合理的学校美育测评制度
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状况与育人效果需要合理的美育评价制度,《意见》提到了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如何推进自评工作,美育工作的开展又如何量化?不少人认为构建学校美育测评制度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若测评考试化,可能会违背美育的学科特点,若测评去考试化,则有可能导致学校美育工作落入造假应付的境地。
无科学完善的美育
质量监测与督导机制
美育新政的落地势必需要区域层面的美育工作引领,需要各个层级教育管理部门协作运行才能推进,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势在必行。《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在《意见》的大框架指导之下,建立科学、合理、完善并且接地气、可执行的教育质量监测与督导机制,是“因地制宜”地推进美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6年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第一年,在探索的道路上碰到各种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在实际开展美育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难题。希望以上六个问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各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方面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让学校美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美育师资短缺
《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美育师资短缺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美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短板将成为美育工作推进前期最大的瓶颈。而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各方面,渗透在各学科之中,对于语文、历史等非专业美育教师,如何进行专业的美育知识技能培训、学校美育校本培训如何开展,因无前车可鉴,也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头痛的问题。总之,无论是招聘美育教师,还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美育相关知识培训、美育校本培训或借助社会力量以充实美育师资,都尚在摸索阶段。
美育教材匮乏
这其实不仅仅是缺少美育教材的问题,这是美育教研科研工作、理论、成果匮乏的问题。不少教师有了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之心,但在教什么,怎么教上却遇到了难题。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系统性的指导,但是由于过去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在很多方面只能处于摸索的阶段,这势必会对《意见》的落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好在《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大概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美育课程、课时保证难
学校美育的全面落实必然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是《意见》中明确提出的。但是升学考试中并没有要求美育学科成绩,这是否会使美育课程成为课程表上的装饰?这一问题在过去并非没有发生过。美育成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应付、挤占、停止美育课的现象即使在现在也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而学生的压力已经如此之大了,美育课时的设置如果做不到科学合理,势必会造成学生新的负担。如何保证在升学率面前“含金量”略显不足的美育课程设置不流于形式,美育课时安排可以实现且不成为学生负担,是让《意见》真正落地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美育旧观念根深蒂固
不能否认,应试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现象长期存在。“语数英”是学校里受到重视的主科,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沦为了副科。小学时期孩子因画画、唱歌多会受到家长的鼓励和夸奖,但到了初中之后家长则多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好坏。不仅是家长,社会上、朋友间评价孩子也大多如此,而在一些学校里,学校领导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高低还是以学生文化课成绩、升学率为依据,教师评价学生也是如此。这就使学生逐渐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而就美育来说,学生只有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创造精神、陶冶情操。如何改变家长、社会以及各个方面唯成绩论的旧观念,打破根深蒂固的认识,是《意见》落地需要突破的阻碍。
无科学合理的学校美育测评制度
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状况与育人效果需要合理的美育评价制度,《意见》提到了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如何推进自评工作,美育工作的开展又如何量化?不少人认为构建学校美育测评制度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若测评考试化,可能会违背美育的学科特点,若测评去考试化,则有可能导致学校美育工作落入造假应付的境地。
无科学完善的美育
质量监测与督导机制
美育新政的落地势必需要区域层面的美育工作引领,需要各个层级教育管理部门协作运行才能推进,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势在必行。《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在《意见》的大框架指导之下,建立科学、合理、完善并且接地气、可执行的教育质量监测与督导机制,是“因地制宜”地推进美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6年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第一年,在探索的道路上碰到各种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在实际开展美育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难题。希望以上六个问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各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方面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让学校美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