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咻—咻—嘭!”
突然间,近处传来一阵急促而连密的爆炸声,同一时间,偌大的古城墙上投影出斑斓的烟火。
在各类声光电技术的配合下,夜幕中,仿佛真的有一场盛大的花火大会。游客们纷纷驻足,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份光景。
这是“五一黄金周”,太原古县城中的一个时刻。
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的这座明代县城,因战乱、破坏等原因,曾一度损毁殆尽。2013年太原市政府启动修复,耗资数百亿,终于赶上了今年的五一长假,正式开门迎客。一时间,游人如织。
八年的修复过程,历时不短,其间不乏异见。有人认为,这样的古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稀罕,同质化产品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投资难以短时间内收回。
打文旅牌,是近年山西产业转型的一个特点。多年积累的“一煤独大”结构性矛盾,前几年长期徘徊在全国经济发展最缓地区。
为了补强非煤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山西提出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该省七大非煤产业之首。太原古县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省城牵头表率完成的项目。
伴随着碳达峰目标的迫近,以及碳中和愿景的不断被提及,作为能源大省,山西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度上显得更为迫切。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想要从“资源诅咒”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绝非几个口号就能完成的易事,若非真正找到经济动能,至今深陷其中的地区也不在少数。
经历“脱煤”阵痛的山西,能蹚出一条道吗?
离不开的煤
煤炭宾馆、煤炭公寓、煤炭大厦……走在太原,你能看到许多以煤炭命名的建筑。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转型的步子,已迈出整整十二年。但民间一提到山西就联想到煤炭,提起山西人就调侃“煤老板”的情况依然存在。煤炭,似乎深入到山西的每一寸肌理。
上世纪80年代,在“有水快流”口号下,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山西煤炭领域,煤老板这个特殊的群体诞生。经济勃兴伴随着煤价攀升,在这片煤炭资源丰富的大地上,上演了无数财富神话。
从大同矿区走出来的煤老板李国豪,提到当年的煤炭生意,至今仍然有些热血。以前采煤是没人干的,投入大,利润低,回款难。父亲在他大学毕业后,在村里承包了一个矿井,他不情不愿地回家帮忙。
但自2002年,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进入市场化,事情起了变化。煤价最高的那几年,几乎疯狂,“煤价很快从一百多块涨到上千块,一个月干的比前几年加起来挣的还多。那时没有支付宝,每天结的款都是成箱成箱的人民币”。
干了半年,李国豪买了五辆豪车,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几百万的车,一个星期不到就赚回来了。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过如此了。
根据太原统计年鉴数据,太原煤炭投资由2002年4.7亿元,一路上涨到2008年49.3亿元。
那时煤炭价格涨得太快,搭上那一班车的人都暴富了。出手阔绰,权钱交易,疯狂买房,海外豪赌,煤老板的形象几乎把以往晋商的形象来了个彻底颠覆。
但2008年,山西襄汾造成277人死亡的“特别重大”矿库溃坝事故,成为最响亮的一记警钟。以遏制矿难为由头,国家收紧私人开采。山西将年产30万吨及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主要煤炭开采权被集中到七大国有煤炭企业。
或是成为国企股东,或是将煤矿售出套现,“煤老板”们不再拥有对煤矿的控制权,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定下目标:到 2020 年,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 37.4 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 95%以上。
山西毫无疑问成为受其影响最大的省份。事实上,2002年以来近十年的疯狂开采下,中国煤炭采选业早已严重产能过剩,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变化等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煤炭需求不断放缓。
为了补强非煤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山西提出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该省七大非煤产业之首。
到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根据当年《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2016年的时候,山西一些煤炭企业的利润已由“每吨赚一瓶矿泉水”降到“挖一吨赔100多元”。
山西已从政策转向到了市场转向,即不得不转的地步了。李国豪告诉记者,他算走得快的,父亲及时出售了煤矿。但他有些“煤老板”朋友,有的转身做了煤炭下游服务产业,上游利润日趋微薄后,不少被银行抽贷,导致破产的不在少数。
不转不行了
煤價崩跌,让山西乃至国家对于“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开始做出调整。
山西转型的第一步,是去产能。
虽然,2016年,《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化。”但产能过剩,却是不争的事实。
同一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山西对煤炭和钢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进行调研,作出指示:要把去产能、促升级作为紧迫任务,痛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
对于一个能源大省,去产能等于自断双臂。但山西省连续几年全国垫底的GDP成长率,也使得这样的“自伤”势在必行。如果放任生产下去,那才是滑落真正的深渊,眼前的阵痛在所难免。
要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是继续围绕煤炭做文章,推进煤化工延长产业链,还是像德国鲁尔或美国休斯敦一样,在原有的资源产业之外,另辟蹊径开拓非煤产业?
山西起初选择的是做大做强煤层气、煤制气、煤制油、太阳能、风能等5个产业链建设,煤炭仍然被高度强调。不抛弃自身禀赋,乃人之常情,但未跳出“依赖煤矿”的体系,在当时仍受到国家发改委层面的指摘。 在 2016 年“两会”上,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大力介绍山西的旅游资源,力促煤炭大省向非煤产业转型,表示应努力地把山西的文化旅游作为非煤产业的首位产业。到了2017年,山西省更是确立文化旅游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定位。
山西政府曾号召“像挖煤一样挖文化”,鼓励那些曾因采煤致富的“煤老板”进军文化旅游产业。
其实早在1995年,在煤焦行业市场异常火爆之际,“焦炭大王”阎吉英掌管的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累计投入20亿多元,开发介休绵山,建立了10多个绵山特色文化展馆。这一案例也是煤老板变身成功的典范。
文旅不分家,就像“煤老板”们早年热衷投资电影一样案例很多,比如乔家大院背后就是煤老板,比如临汾云丘山也是煤老板投资。
根据南风窗记者的统计,仅2014年底,山西有215家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区和娱乐设施等,总投资高达320亿元。25家省级休闲度假区,几乎都来自资源型企业开发建设。
乡宁云丘山、晋城王莽岭、蟒河、珏山、盂县藏山、榆次常家庄园、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榆次乌金山等景区都有煤炭行业的金主投资。转身文旅事业的煤老板,也被称为“新晋商”。
煤炭和旅游,差别很大。
采煤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不容一丝马虎,但旅游行业则需要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客群定位甚至区域位置来决定自己的规划策划内容和运营细节。
煤炭行业的另外一个特质就是客户相对固定,除了钢厂就是电厂,再就是化肥厂,不需要特意的营销,而旅游行业的客户则是普罗大众,需要更强的运营和宣传。
不过,文旅项目运营考验的不仅仅是规划能力,项目如何落地,在地资源如何深入挖掘,内容如何创新并可持续运营等,都极其考验当事企业的操盘能力。
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土地、资金、人才、管理、技术、信息,更是缺一不可。尽管手握重金资力雄厚,但面对这一陌生领域,煤老板 的“文旅之路”,难言顺畅。
文旅之路遥
时值五月中旬,云冈石窟门口的服装租赁很是红火。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火的并非汉服这类网红服饰,而是棉袄、羽绒服这类御寒类衣物。连续的降雨,使得大同白天的温度仅有10度,寒风裹挟雨点,体感上格外的冷。
“大多是江浙沪那边的人过来租袄子,好多人没看天气预报,不知道我们这儿冷。”店主陈凤霞告诉南风窗记者。
不过,之所以江浙沪那边的人多,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她忘了说—因为这些地方的游客无需门票。
今年年初,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游山西·读历史”专题活动的通知》中,一纸免去了江浙沪游客的2021年全年A级景区的门票。
文旅不分家,就像“煤老板”们早年热衷投资电影一样案例很多,比如乔家大院背后就是煤老板,比如临汾云丘山也是煤老板投资。
平遥古城的门票125元,云冈石窟的门票120元,太原晋祠的门票80元,应县木塔的门票60元,这些门票价格较高的景区如被免去,着实减轻了不少游客的负担。
对于这样的政策,网上意见褒贬不一。褒的占大多数,认为山西不拘泥于蝇头小利,着眼于文旅综合消费乃至地区形象宣传等更长远的利益了。贬的则主要是不理解对于其他省市的区别对待,为何免票的唯独只有江浙沪,明明可以通过分时的方式,辐射更多的国民。
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免票的人气效应还是显示了出来。
今年“五一”山西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数量2351.49万人次,同比增长66.42%。实现旅游总收入125.15亿元,同比增长139.25%。一方面是疫情后的V形反弹,另一方面也是免票的宣传所致。
以往,太原并非山西旅游的热地。作为晋北和晋南的旅游中转站,一般游客并不会在太原停留很久,多是直奔大同或平遥。但如今,依托古县城、方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园等新景点的建设,今年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特意来太原的人也在增多,特别是山西临近的几个省份。
根据太原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晋祠博物馆、蒙山景区、煤炭博物馆、太原动物园、采薇庄园、太山景区、太原植物园等七家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55.79万人次,同比增长90.1%;实现门票总收入1214.86万元,同比增长225.72%。
无论是汾河公园里,沿着滨河自行车道踩着单车的健身的市民;还是煤炭博物馆中,戴着矿工帽,闻名而来目睹“煤都”风貌的亲子游客;抑或是东湖醋园里,把一瓶瓶老陈醋买回家养生的中老年游客,一个看得见的变化就是,太原的新面孔越来越多了。
但成绩的另一面,是问题。新景点,例如古县城的开发,坦白来说还不算健全。
站在太原古县城十字街,在36万平米的古城内,上千个院子,几万间房子,据记者所见,至少一半还未有商业进驻。已经进驻的,也多以各地小吃为主,与其他古城相比,其实并无明显差异。
有人说,《乔家大院》带红了乔家大院,舞台剧《又见平遥》炒热了平遥古城,想要更多挖掘山西旅游的内在价值,打出三晋文化品牌,把著力点放在文化层面上是一条捷径。而如何在短时间内,打响名号,积攒IP,这对于景区的运营者而言,仍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