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就要求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传授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现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角落,而且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现代教育中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起到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就学科教学改革而言,如何挖掘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面向高中数学教学,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取得比较好的育人效果,教学质量和名生培养双丰收。
高中数学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使学生应有的智力、能力和思维得到全副开发,全面提高高中数学学习质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是培养有创造力、有发现和发明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懂得单纯地重复上几代人的工作的人。因此,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就要求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传授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育学认为,学生已有和未知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所以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1.2激发学生的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学生只会“学答”而不会“学问”,质疑的精神比较差,学生墨守成规,缺乏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善于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师生共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2.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以“提问”代替解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解答问题,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反映一听就明白,而一做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回答……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经历了思考、理解、回答、再思考、再理解、再回答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习函数之后,学生对其性质、定义、应用方法掌握得很好,但到具体应用时,往往会错误倍出,有时直接影响到整个学习质量的提高。此时,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联系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具体实例进行剖析,设置多维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纵横向联系,特别是与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科技等知识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问题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解法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指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以后再犯以前的错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思维能力和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的错误解法或利用教材中印刷错漏之处让学生辨析错误并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养成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而是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发展史中,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正是在批判旧理论中诞生的。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对错误的辨析,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积累了解题经验,而且使学生从中培养了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高中数学中的多选题、作图与分析题、讨论和论证题、联系生产实际分析题等都是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现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角落,而且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现代教育中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起到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就学科教学改革而言,如何挖掘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面向高中数学教学,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取得比较好的育人效果,教学质量和名生培养双丰收。
高中数学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使学生应有的智力、能力和思维得到全副开发,全面提高高中数学学习质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是培养有创造力、有发现和发明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懂得单纯地重复上几代人的工作的人。因此,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就要求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传授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育学认为,学生已有和未知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所以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1.2激发学生的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学生只会“学答”而不会“学问”,质疑的精神比较差,学生墨守成规,缺乏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善于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师生共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2.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以“提问”代替解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解答问题,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反映一听就明白,而一做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回答……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经历了思考、理解、回答、再思考、再理解、再回答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习函数之后,学生对其性质、定义、应用方法掌握得很好,但到具体应用时,往往会错误倍出,有时直接影响到整个学习质量的提高。此时,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联系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具体实例进行剖析,设置多维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纵横向联系,特别是与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科技等知识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问题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解法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指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以后再犯以前的错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思维能力和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的错误解法或利用教材中印刷错漏之处让学生辨析错误并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养成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而是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发展史中,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正是在批判旧理论中诞生的。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对错误的辨析,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积累了解题经验,而且使学生从中培养了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高中数学中的多选题、作图与分析题、讨论和论证题、联系生产实际分析题等都是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