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与1949年前的中国传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2年11月25日于巴黎索邦大学,顾拜旦做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演讲,宣言中赞赏了媒体的作用。他说:“一种关心帮助体育界的专业刊物诞生了,无数报刊应运而生。芝加哥举行的一场棒球比赛,或是帕拉马塔河上的一场划船角逐,其输赢结果都可以传遍全世界,占据泰晤士报的重要版面。”
  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简短报道了在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这应当是中国媒体第一次报道奥运会的新闻。《大公报》曾在一篇关于博览会的报道中提到了同期举行的“亚力必嬉赛力会”,即第三届奥运会,这应该是中国媒体和奥运会的较早“接触”。
  1908年,天津青年会刊物《天津青年》刊登了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介绍了即将举行的第四届奥运会的情况,并向国人提出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奥运报道先声
  
  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面募资,由当时任东北体育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慷慨解囊8000银元,才有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壮举。但仓促中只派出了一个6人代表团,刘长春是唯一参赛运动员。因旅途疲倦,缺乏训练,刘长春在预赛中即被淘汰。入场式中,中国代表队刘长春拿着国旗在前面当前导,后面四五步远是沈嗣良(体协总干事),再后面是工作人员宋君复(教练兼翻译)、刘雪松(留美学生代表)、申国权(体育教授、朝鲜人)、托平(美国人)。
  这场奥运风波,自然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关注。其中,上海《申报》的报道最引人注意。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为引起国人注意,与明了世界运动会之情形”,《申报》连续刊登文章《世界运动会之过去与现在》,对奥林匹克的历史观、运动史、意义、国际奥委会、各国委员会、门票价格、奥运会的组织与筹备、开幕式与闭幕式、历届大会田径赛和洛杉矶奥运会会场进行介绍。是年六七月间,《申报》即在《体育》栏刊登一系列消息,如《参加世界运动会伪国藉此宣传》、《华北计划选派于刘赴美》、《协进会电亚林匹克请求通融参加》、《体育史上新纪元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中华选手刘长春昨日安抵上海》、《刘长春负国旗赴美出席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等,对日伪的野心和阴谋进行揭露,对中国出席奥运会的意义加以评说。奥运会期间,《申报》每天腾出半个版面对奥运会进行连续报道。如《申报》1932年8月2日第11版:
  《刘长春由警察保护——为大会最注目之一事》
  近日开幕最引人注目之一事,即为中国代表团刘长春能与其指导员宋均复乘汽车及时赶到列席。刘君等到场时由警察多人乘机器脚踏车来为其保护。其后并由汽车五辆,满载中国人。尽刘君之拥护人也。刘到场后即导致奥林匹亚村,彼独居于小屋中,屋顶插中华国徽焉。
  身负全华众望之中国唯一选手刘长春君,大抵因船之关系,于开会之举行刹那,始与宋均复君,同乘汽车,由警察保护,于紧急之中,驰入亚林匹亚村。华团之应援团,分乘汽车五辆,鼓掌喝彩,表示欢迎。
  
  《刘长春两百米差一寸》
  
  第三组预赛差一寸列第四落选,前七十五米形式平均败于最后
  路透二日洛杉矶电:中国落选中国选手刘长春参加两百米预赛,仅差一寸的第四落选。当第二组预赛,刘君在七十五米中,努力奋斗,不让他人。但之后即被加拿大拉爱德、美国黑人墨脱加夫及纽西伦勃拉克三人追出,刘犹不甘示弱,亡命冲刺,颇有第三人选希望,但至决胜线时,刘差勃拉克一寸而列第四落选。
  7月份,《大公报》有三条关于刘长春参赛的不足百字的动态消息见诸报端。奥运会期间,每天也仅在国际消息版中刊登一则赛事报道(通常是组稿)。而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喉舌的《中央日报》,奥运会期间,偶尔会在第三版刊登一则奥运消息。另外,《北平晨报》、《京报》等也对奥运会进行了报道。报道主要依赖合众社、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的稿件,没有我国记者采写的奥运新闻。
  
  奥运报道高潮
  
  1936年柏林奥运会(8月1日至8月16日),国民党政府派出了一百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遗憾的是,除了篮球队战胜法国,撑杆跳选手符宝卢取得复赛权之外,其余选手在初赛中即惨遭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报道是解放前中国媒体热情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几大报刊纷纷设置专版、专刊。规模最大的当属天津《大公报》。从6月29日报道《乘风破浪万里长征,参加世界运动会代表团出国盛况》开始,《大公报》的《体育界》专版逐日报道奥运会进展情况。传递火炬、点燃奥林匹克火焰始自于柏林奥运会。7月20日,《大公报》用整版篇幅对火炬传递启程仪式进行报道,主标题为《伟大!隆重!热烈!空前!火炬接力跑今日启程》。奥运会期间,《大公报》推出了“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刊”,8月6日起又增加了半版“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刊副页”。《大公报》除开设奥运专版专刊外,还派出了记者团采访奥运会,对奥运全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报道。
  《申报》也设立了“第十一届亚林匹克运动会1936”专版,《中央日报》的《教育与体育》版也全部刊登奥运会消息。这届奥运会的图片报道比较突出,除了在特刊、专版刊登图片外,《大公报》的《每日画刊》版还推出十辑《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辑》,《中央日报》的《中央画刊》也刊发四期《世运专页》。
  
  奥运报道低谷
  
  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两届的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此时,经历了八年抗战的中国又陷入了全面内战的漩涡。体育事业、新闻事业也呈现衰退之势。中华体育协进会多方募集资金,最终才选派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比赛,但没有一人进人决赛。
  此时,赛事报道已成为报刊上的常规内容,但奥运报道已不复1936年的盛况。此前,《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的体育栏均不复存在,体育消息通常刊登在教育、文化版。奥运会期间,各报体育报道数量和版面有显著增长。《申报》奥运报道约占半个版;《大公报》在国际新闻版的右下角会刊登几条或十几条来自伦敦的比赛消息,多则占版面的1/3,少则1/5;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八篇报道对自行车、健身运动、划船、新五项运动、帆船、游泳等奥运项目进行介绍。这届奥运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报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中国的广播,采写大量“本报讯”或“伦敦**日广播”。
  整体来说,奥运报道形式较单一,通常是简讯和通讯,间或有一二评论。如1932年8月4日,《申报》奥运版块共刊登一个综合消息和25条电讯稿,电讯稿多则一百多字,少则仅二十字,以赛事成绩为主。当然也有少数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式报道,如《申报》1936年8月11日第13版,在《我篮球队表演甚劣体力不如失败主因》中指出:“纵观各项比赛,我国相差甚远,即以身体而论,彼方均身强力壮,我则弱小,此于比赛胜败关系尚小,而关于民族健康至巨,希大家努力,加紧训练。”在《中国世运体格相差太远——许民辉李惠堂广播》中指出:“中国足球为达世界水准,体力为最大影响……中国队要能达到世界水准,必须提拔后进,并注意体格之根本改进,最好能取法欧洲各国,聘请英国教练回国,训练新人材。”
  回顾我国1949年以前奥运的新闻报道,有高潮,也有低谷。值得赞叹的是,尽管比赛成绩让国人失望之极,但媒体对运动员总是热情给予激励。值得庆幸的是,毕竟有《申报》《大公报》这样一些新闻媒体,客观报道了1932、1936、1948年奥运会,为中国奥运新闻报道做出了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技能,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想。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弘扬参与、公正、友谊、奋斗和竞争的精神。中国媒体1949年以前的奥运报道尽管有着不少缺憾,但还是努力承担起了向国人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的责任。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  《当仁,不让于师》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部分的第二节,涉及《论语·子张》等十三则内容,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孔门师生的关系,刻画了孔子及子贡、颜渊等弟子的不同形象,其中第1~3则重在表现孔子的伟岸形象,第4~8则重在记述孔子的不同言论,第9~13则重在传达孔子的真情实感。  全课教学设计有意打破十三则内容的课本顺序,选择第1~3则、第9则和第11~13则按
周易的诗集《凭空生长》由四卷组成,依次为“曾经陨石如雨”、“金色蜜蜂”、“风的孩子”、“吹笛子的人”。虽然这种排序方式未必严格依据写作时间的先后次序,但可以肯定,作者的用意在于借此展示其创作取向和诗歌理念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的意义其实并不仅限于作者个人,而是具有广泛的审美共通性。先看看卷一,“曾经陨石如雨”:  今夜我坐在雨水里  我坐在雨水和不朽的泪水里  我坐在回忆和苦难中  情人的苦难,今天
最近十年,国际关系的研究成为一门颇为热闹的“显学”。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大量的著述不是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课题、理论和方法的重述和介绍,就是基于新闻报道和时事资料而撰写的应景之作。作为国际关系学基础,同时传统上也是国内学界研究强项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却相对式微。除了沈志华教授等倡导和身体力行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以外,鲜有基于第一手外交档案和文献进行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当一大批颇有才华的年
在形象学(Imagology)研究中,不管是“西方的中国观”,还是“英、法、德文学与思想史中的民族形象”之类的命题,不管是“波兰人眼中的德国人”,还是“德国浪漫派作家的法国形象”之类的探讨,都显示出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性认识,宛如在一个设备齐全、各种佐料和调味品应有尽有的集体公用厨房中,各人参照不同的菜谱、用不同的配料做出不同的菜肴。虽然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方式烹饪,但人们也乐意模仿他人做的
各位同仁,大家好。用“同仁”来称呼大家并不是客套,各位的工作用二渠道的话来说就是做书,我自己多一半时间在教书,少一半时间也在做书。大家做的书肯定比我多,但是我是做全活,这个大家不一定都做过。全活怎么讲呢,首先是写,之后就是排版,再后做片子,自己设计过封面,印务的工作全部由我自己来承担,甚至买纸的活也由自己做,最猛的一次从造纸厂订了几吨纸,这还没完,我还得销售,这样的全过程干过三四把。常常是我自己骑
K.C.惠尔教授的《现代宪法》正如译者翟小波所言,“简明、精练、扎实、通透而中肯”(见本书第147页译者说明。以下引用该书只标页码)。这本书在内容和逻辑上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关于宪法的概念和分类的阐述。后一部分涵盖了立宪主义的价值、宪法变迁以及宪政秩序维护这样的宏大论题。本文主要针对“宪法的变化”这一问题做一些解读,在笔者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不仅在内容和篇幅上占据了本书
我是在学校图书馆无意之中看到《当Google向欧洲挑战的时候——为奋起辩护》的。在密密麻麻排满图书的书架上,这本由图书情报界的权威出版社出版,显得很薄的新书,谈论的是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成为网民之中的主要网络搜索引擎——Google的事,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此书的封面设计也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标题的文字设计和颜色搭配,给人一种简约的美感。而书名中所带
上门户网站看新闻、在BBS上发帖子、回帖子或者在某个网站写blog、上商业网站购物、用Google或者百度查资料、用MSN或者QQ和朋友聊天、上游戏网站玩电游,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并已经把它们视为当然。但不知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可能因此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关键词时代,一个不同于后工业社会的时代。  人类的生活因为几次大的技术革新而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燕行录》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大学国文
诗圣杜甫,以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千百年来备受诗家尊崇。在我的想象中,杜甫应该是不苟言笑,细腻严谨,上忧朝廷,下虑百姓,是一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且高高在上需仰望才见的诗界泰斗。然而,诗人《客至》一诗的出现,似一股清泉,也似田野吹来的夹杂着泥土芳香的一缕凉风,洗涤我对杜甫固有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另一位至真至诚、至性至情的“凡人”。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