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显然比简单的传授要生动得多。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真正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弊端。第一,“讲”风太盛,教师的“讲”和“灌”充塞课堂,出现“一言堂”的现象;第二,片面渴求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功利主义效应,忽视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第三,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本着高效阅读的原则,在早读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谨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方法探究
让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显然比简单的传授要生动得多。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真正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探究性学习不在于让学生去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并形成科學的学习习惯。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里“满堂灌”,却要学生到课外去自主学习,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也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因此,探究性学习的重心、中心应该放在课堂,是每天都要吃的家常便饭,而不是偶尔为之的加餐。常态的方法成为习惯,长期的习惯成为意识,长期的意识养成能力,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
(一)、诵读是古文学习的根本。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重要教学手段,包括朗诵和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多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于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
其次要多朗诵、吟诵。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所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从音读到意读再到情读,从中体会文章的美景、美情,把握文章的意旨。苏东坡所谓的“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多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地。
(二)、变“导学”为“自学”
实行这个转变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有具体要求的自学,即在自学前,教师提出“自学目的(包括文道两 个方面)”“自学练习”“自学总结”三项要求。这样学过一段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重担压在学生身上,迫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思考问题,当学生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时,他们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胜任感,进一步激发起自学的热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课堂,指点、解惑。
(三)、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我们当教师的大凡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 让他讲一篇与让他学一遍不一样。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 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断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 锻炼的机会。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课上试讲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四)、授之以渔——自通古文,形成推断能力。
1、通读语句,试着断词。
2、区分一句话中需要翻译的和不需要翻译的。除人名、地名、官职、时间、地点、年号等专有名词外都需翻译。
3、确定分析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
4、推断词义。A、根据积累,进行类比。
B、根据句子成分分析,推断词义。
C、根据词性分析,推断词义。
5、连贯词义,翻译整个句子。
6、联系上下文检验。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2分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诵读范围宜自由广泛,文本要求背诵的重点篇章段落,经典的名言警句,读本及教师补充的拓展阅读,甚至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荐文章皆可组织诵读。
(二)、师生交流,共同确定学习目标。(1分钟)
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明确学习思路并提高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
(三)、放手学生,归纳总结知识要点,教师适当点拨,掌控全局。(30分钟)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被动无奈的接受老师的提问检查转变为主动归纳总结,形式自由灵活,学生可共同总结,互相检查,质疑争鸣,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可灵活结合,但要力避课堂组织混乱不堪,复习内容杂乱无章。具体流程操作应教给学生,课堂大方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确定具体步骤。
(四)、随堂书面检测(10分钟)
把掌握落实到笔头上并及时反馈、采取措施,提高巩固效果。
㈤、总结质疑(3分钟)
㈥、布置作业。(1分钟)
总之,文言文非但并非面目可憎,而且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让学生“乐学””“会学”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让我们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春暖花开!
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弊端。第一,“讲”风太盛,教师的“讲”和“灌”充塞课堂,出现“一言堂”的现象;第二,片面渴求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功利主义效应,忽视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第三,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本着高效阅读的原则,在早读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谨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方法探究
让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显然比简单的传授要生动得多。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真正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探究性学习不在于让学生去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并形成科學的学习习惯。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里“满堂灌”,却要学生到课外去自主学习,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也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因此,探究性学习的重心、中心应该放在课堂,是每天都要吃的家常便饭,而不是偶尔为之的加餐。常态的方法成为习惯,长期的习惯成为意识,长期的意识养成能力,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
(一)、诵读是古文学习的根本。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重要教学手段,包括朗诵和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多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于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
其次要多朗诵、吟诵。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所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从音读到意读再到情读,从中体会文章的美景、美情,把握文章的意旨。苏东坡所谓的“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多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地。
(二)、变“导学”为“自学”
实行这个转变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有具体要求的自学,即在自学前,教师提出“自学目的(包括文道两 个方面)”“自学练习”“自学总结”三项要求。这样学过一段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重担压在学生身上,迫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思考问题,当学生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时,他们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胜任感,进一步激发起自学的热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课堂,指点、解惑。
(三)、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我们当教师的大凡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 让他讲一篇与让他学一遍不一样。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 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断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 锻炼的机会。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课上试讲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四)、授之以渔——自通古文,形成推断能力。
1、通读语句,试着断词。
2、区分一句话中需要翻译的和不需要翻译的。除人名、地名、官职、时间、地点、年号等专有名词外都需翻译。
3、确定分析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
4、推断词义。A、根据积累,进行类比。
B、根据句子成分分析,推断词义。
C、根据词性分析,推断词义。
5、连贯词义,翻译整个句子。
6、联系上下文检验。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2分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诵读范围宜自由广泛,文本要求背诵的重点篇章段落,经典的名言警句,读本及教师补充的拓展阅读,甚至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荐文章皆可组织诵读。
(二)、师生交流,共同确定学习目标。(1分钟)
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明确学习思路并提高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
(三)、放手学生,归纳总结知识要点,教师适当点拨,掌控全局。(30分钟)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被动无奈的接受老师的提问检查转变为主动归纳总结,形式自由灵活,学生可共同总结,互相检查,质疑争鸣,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可灵活结合,但要力避课堂组织混乱不堪,复习内容杂乱无章。具体流程操作应教给学生,课堂大方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确定具体步骤。
(四)、随堂书面检测(10分钟)
把掌握落实到笔头上并及时反馈、采取措施,提高巩固效果。
㈤、总结质疑(3分钟)
㈥、布置作业。(1分钟)
总之,文言文非但并非面目可憎,而且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让学生“乐学””“会学”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让我们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