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本质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写作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我认为同学们作文时学生打开全新的作文视野,能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就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启发学生,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俗语,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翻出新意,想到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犹如春风化雨,更能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写作训练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训练前我从辩证法讲起,引导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习惯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接着再找出几个人们惯用的似乎已成思维定势的成语、警句反其意而用之,如“欲速则达”、“狐假虎威有何妨”、“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等,让学生讨论、领会。如对“狐假虎威有何妨”,有的同学就讲道,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地下革命工作者打入敌人内部,借敌长官的威风,威慑敌人,屡建奇功,这种“狐假虎威”是大智大勇。“欲速则达”一出很快被接受。倒是“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与“一失足成千古恨”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辩论,整堂作文指导课气氛活跃,反响热烈,所以当布置课外作文,任选一个成语、俗语、警句翻出新意,写一篇求异作文时,同学们很踊跃。两天后交卷,有了诸如“杞人忧天未必多余”、“言利未必非君子”、“微也足道”、“人爱出名猪爱壮”、“近水楼台不得月”、“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等有创见的好文章。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来激发学生敢于不囿于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什么是侧向思维?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我国作文教学多运用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
   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进行思维构思的活动,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形式当作多向思维。在作文训练中,运用多向思维,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以《根》为题写作,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可以写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可以写成说明、介绍植物根系的功用、形态、生态、培植等的说明文;可以写成托物寓意的抒情散文,借根抒情,赞颂那些不争荣誉、无怨无悔、在最底层开拓的人,赞扬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可以写借物阐发观点的议论文。如果以根为材料写议论文,也可以提炼很多观点:如从根固定和支撑整棵大树,阐发“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才能有所建树”的观点;从枝叶被毁,有根存在而春风吹又生,阐发“遭受挫折,只要不屈不挠,坚持奋斗,最终会取得胜利”的观点;从根深埋地下,默默的吸收养料、水分滋润枝干,阐发“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观点。这些做法既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多角度想象的能力。
   同学们大多有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若能把这些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话,那么你们的作文一定会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江兰,教师,现居湖北英山。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应试教育长期影响,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综合性学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与学习实情,精心设计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以实例进行了阐述。  一.初中语文综合学习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
一个好友申请《盼归》作者/常佳琪  自从上了大学,每年回到内蒙古老家,爸爸妈妈就会变着花样给我做饭。今年依旧如此,只是和同学们的年度聚会被取消了,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宅在家里。我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听在疾控中心上班的妈妈给我讲疫情的新进展,心里一颤一颤的,因为我知道,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妈妈是迟早要上战场的。  没想到这一天很快就到了。一天,妈妈突然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加了好友才知道,这人是从武汉回来
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更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他们志向高远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让他们领略了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怎样教学好古诗词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的四字文章:  一、立足一个“境”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
放羊  山坡被黄色染成污烬  天空像牛尾巴一样卷成祥云  我和我的羊在跟汽车争跑同时发出低鸣加速度的奔驰  从乡村公路上莱耳舅舅的手中逃出  牧羊的鞭子  在手中的掌纹上刻下母亲和姓名  我的羊躺在那里落下樹叶的枝丫上说出  冬天的雪很忙的  百米悬崖  云一口吃掉了暮色的尾巴  与事先说好的起床时闹钟先响的不太一样  对于叮咛和锅巴焦糊画出的胡子  池塘水溢满的时候  我刚抱着天大哭了一场  我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愁眉苦脸,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望题兴叹,半天提不起笔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指导学生丰富写作素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源头活水”常流常新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观察    鲁迅先生说:“如要有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可是人们常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其实这种解释是片面的,人们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先育心,育心先交心,交心先“交情”。“交情”就是交流感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方法很多。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我利用作文评改这个新渠道,进行师生感情交流,效果不错。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课外作文,内容不拘,题材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可短。同学们叫它“放胆文”,喜欢写,都能按时完篇。  面对这些作文,像面临一片思想的大海:这里有奔腾的潮水,欢乐
他側身  躺在我空荡荡的怀里  像一个婴儿  我曾想给他梦想  也给他破碎  每天,儿时的鸟鸣  一大早就出现在窗外  出现在我耳边  出现在禁欲又饥肠辘辘的  十指间  那里,缺一枚戒指  只有一片片掉落的  黑色鸟羽  他还翻身,带走了  我的被子  活着  我披散着有点头屑有点油的长发  蹲下看一只大蚂蚱,它翠绿  如我们的爱情  后脚还有锯齿,强劲有力  它挣扎着,一次,二次,三次  割伤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礼治具有序人伦、善民心、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主张“以礼为国”,加强教育,最后达到礼治的目的,他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图景正是儒
乐趣对于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中小学生对学习怀有强烈的乐趣,那么他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又该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学习乐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成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字眼,作老师的应该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去鼓动他们,甚至用自身去说教。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别人差吗?许多名人在出名以前不也是很平凡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过程。生成性资源可遇而不可求。语文教师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让教案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发展起来,让语文教学流转生命的灵性。   要让“生成”成为课堂创新的灵魂,需要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