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毕业生规模已占据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壁江山。本文将透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引出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指导体系的现实意义,并对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实施模式及软硬件建设进行初探。
关键词:职业规划 职业指导 指导体系
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全球就业形势一片严峻。为更好地推动就业,我国政府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的工作要求,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指导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推动高职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笔者现以职业指导工作者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深入探析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方法途径。
1 当前高职生就业质量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一项针对浙江省14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学业规划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高职生感到大学期间没有目标,缺少规划,动力不足,虚度光阴;有15%的学生急于求成,盲目考证,忙于打工,焦头烂额;有35%的大三学生表示自己的简历内容苍白,求职茫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2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1%,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62%,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繁、就业满意度低等较为严重的就业质量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制约着学校整个学风建设,同时对人才市场秩序的维护也带来消极的影响。
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进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没有按要求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全程化教学,而是仅针对毕业班开设,课程内容极少涉及职业规划教育、就业观念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通常采取大班化授课,课时量达不到教育部至少32个课时的标准。而且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大多数未经系统培训,授课内容抽象,授课方式单一,且实效性差。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发展阶段。高职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往往影响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思考人生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自信,提高学习原动力与求职竞争力。笔者认为,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对学生个人而言,是全面提升就业素养,实现人职匹配,获得职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而言,是促进学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对国家而言,是提高就业市场配置成功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指导应贯穿到整个高职教育中,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职业生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分享、感悟中,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在观念、知识、心态、技能等层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并促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一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理念和就业意识
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专业教育。请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展前景、就业岗位群和所需的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二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请专职职业规划教师普及职业规划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并围绕其方向和目标对整个大学阶段如何学习、生活等方面進行全过程规划。三是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宣讲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论坛、业内成功人士励志讲座等,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更有目的性、主动性地学习和实践。
2.2 二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大二的能力培养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进入大二以后,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始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时间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摸清自己的职业需求,发现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修正不合理期待,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就业岗位能力调查、模拟面试大赛、模拟招聘会、大二大三求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2.3 三年级,重在提高学生的择业技能,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三年级学生进入求职的实战期,这一阶段应侧重职业观念和择业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礼仪、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调适、职业的适应和发展等具体的实务指导和训练。通过学习与实训,使学生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学会收集与处理就业信息,掌握自荐材料的撰写方法,提高面试技巧和职业决策能力;掌握就业心理的调适方法,尽快转变角色,为迈入职场和职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在团体辅导和个性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就业沙龙、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就业创业政策知识竞赛、大小型招聘会等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聘技能。
3 实施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的软硬件支持 3.1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是开展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关键。高职院校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以教育学、人力资源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为专职教师,以就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工作者为兼职教师,以企业人事经理、人才交流中心的专家为外聘导师的“专、兼、聘”队伍格局,并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高职院校应把校内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纳入年度学校整体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培训活动;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科研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分享课件,积累教学案例,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 组织机构建设是保障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树立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除担负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日常管理、指导、咨询与服务工作外,还要加快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的战略,开拓就业市场。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全员关注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3 就业平台建设是基础
除了人力的保证,高职院校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就业平台的搭建,以满足职业咨询、指导与服务的需要。就业平台建设包含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职业规划测试系统、职业咨询室、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等硬件建设。完善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与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网络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3.4 校企合作机制是推力
高校应广开思路,创新机制,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立毕业生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适当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校企对接,建立相對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出发,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就业平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适合高职生特点的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陈设,冯硕,邢谦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7).
[3]乌兰图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探析[J].畜牧与科学第31卷.
作者简介:
曾长霞(1978-),女,浙江龙泉人,档案馆员。
关键词:职业规划 职业指导 指导体系
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全球就业形势一片严峻。为更好地推动就业,我国政府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的工作要求,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指导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推动高职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笔者现以职业指导工作者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深入探析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方法途径。
1 当前高职生就业质量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一项针对浙江省14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学业规划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高职生感到大学期间没有目标,缺少规划,动力不足,虚度光阴;有15%的学生急于求成,盲目考证,忙于打工,焦头烂额;有35%的大三学生表示自己的简历内容苍白,求职茫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2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1%,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62%,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繁、就业满意度低等较为严重的就业质量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制约着学校整个学风建设,同时对人才市场秩序的维护也带来消极的影响。
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进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没有按要求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全程化教学,而是仅针对毕业班开设,课程内容极少涉及职业规划教育、就业观念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通常采取大班化授课,课时量达不到教育部至少32个课时的标准。而且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大多数未经系统培训,授课内容抽象,授课方式单一,且实效性差。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发展阶段。高职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往往影响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思考人生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自信,提高学习原动力与求职竞争力。笔者认为,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对学生个人而言,是全面提升就业素养,实现人职匹配,获得职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而言,是促进学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对国家而言,是提高就业市场配置成功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指导应贯穿到整个高职教育中,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职业生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分享、感悟中,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在观念、知识、心态、技能等层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并促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一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理念和就业意识
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专业教育。请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展前景、就业岗位群和所需的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二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请专职职业规划教师普及职业规划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并围绕其方向和目标对整个大学阶段如何学习、生活等方面進行全过程规划。三是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宣讲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论坛、业内成功人士励志讲座等,激发学生的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更有目的性、主动性地学习和实践。
2.2 二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大二的能力培养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进入大二以后,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始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时间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摸清自己的职业需求,发现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修正不合理期待,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就业岗位能力调查、模拟面试大赛、模拟招聘会、大二大三求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2.3 三年级,重在提高学生的择业技能,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三年级学生进入求职的实战期,这一阶段应侧重职业观念和择业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礼仪、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调适、职业的适应和发展等具体的实务指导和训练。通过学习与实训,使学生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学会收集与处理就业信息,掌握自荐材料的撰写方法,提高面试技巧和职业决策能力;掌握就业心理的调适方法,尽快转变角色,为迈入职场和职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在团体辅导和个性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就业沙龙、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就业创业政策知识竞赛、大小型招聘会等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聘技能。
3 实施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的软硬件支持 3.1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是开展高职生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关键。高职院校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以教育学、人力资源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为专职教师,以就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工作者为兼职教师,以企业人事经理、人才交流中心的专家为外聘导师的“专、兼、聘”队伍格局,并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高职院校应把校内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纳入年度学校整体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培训活动;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科研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分享课件,积累教学案例,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 组织机构建设是保障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树立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除担负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日常管理、指导、咨询与服务工作外,还要加快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的战略,开拓就业市场。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全员关注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3 就业平台建设是基础
除了人力的保证,高职院校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就业平台的搭建,以满足职业咨询、指导与服务的需要。就业平台建设包含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职业规划测试系统、职业咨询室、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等硬件建设。完善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与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网络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3.4 校企合作机制是推力
高校应广开思路,创新机制,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立毕业生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适当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校企对接,建立相對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出发,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就业平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适合高职生特点的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陈设,冯硕,邢谦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7).
[3]乌兰图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探析[J].畜牧与科学第31卷.
作者简介:
曾长霞(1978-),女,浙江龙泉人,档案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