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学会组织,让课堂洋溢和谐与宽松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师定位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可以让学生发展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每到一处上课时,课前总是用几分钟的时间,面带微笑地与陌生的学生们交流。殊不知,这一不惊的举动,会很快地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师生之间戒备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教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他的思维才能活跃,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现,身心才能健康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应积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营造课堂上活泼和谐的气氛,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为下面顺畅的交流作铺垫。
其次,作为组织者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落花生》一文教学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孙老师成功地组织了一场辩论,即组织学生就“现代社会,你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的话题展开讨论。孙老师在遵从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二个阵营展开辩论,其次确定讨论的话题,最后宣布辩论程序及应该遵守的规则。进行辩论时,孙老师所做的是激励、唤醒、鼓舞和评价等工作。由于组织得力,教学活动井然有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参与积极,各抒己见,辩论激烈。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试想,没有精密的组织,是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二、学会倾听,让课堂流淌着学生的声音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血液。语文教学更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所以我们只有侧耳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洗耳恭听,才能掌握学生的所盼所望,从而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切不可因为学生说的内容没有实际价值、幼稚可笑或语无伦次,就剥夺学生的发言权,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见解或问题打断了我们教学思路,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相反,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把心中的想法充分地发表出来。教师在耐心倾听的同时,细心揣摩,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甚至在简单的点拨后,再次把机会送给他,说得有进步要予以鼓励,报以掌声;即使再次说不好,也应提出一种希冀,找一个台阶让他们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对话双方始终保持一种良好对话风度和愉悦的对话气氛,从而真正达到开放心态,凸显主体,彰显个性和解放创造性的目标;即使是耽误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一代作文教学宗师贾志敏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上海乃至全国的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很重要的一点,他是在倾听学生心声的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的,是顺着学生的心声点拨而水到渠成的。
三、学会点拨,让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
恰如其分的点拨是教师的内功,真功所在。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我们必须揣摩学生的心理需要,练就点拨的真功。
1、在学生思维狭窄时点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小手举得很高,可一站起来或说到中途,反倒吞吞吐吐,陷入欲说无言的境地,主要是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低下或对内容不十分清楚的缘故,这时教师针对学生受阻的“穴”扎上一针,学生会思路顿开,大有启发。
2、在学生众说纷纭时点拨。在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各抒己见、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点拨,对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向着更全面、更准确的方向发展。
3、在学生面面相觑时点拨。农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教室鸦雀无声、静如死水的现象,教师应该针对原因进行点拨,若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补充;若是教师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维一下难以跃上这一高度,教师应铺设思维的阶梯,让学生拾级而上,有的问题换个角度,旁敲侧击,学生也许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的。
四、学会与学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舞的平台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将改变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离开“讲”的阵地来到学生中间。此时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和表演等。要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成为合作的伙伴;要学生分组交流时,教师应该成为主持人或辩手;要学生表演时,教师应该成为导演或演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信息、沟通精神、交融情感和互补智力的目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对古诗《草》的教学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于老师能与学生互动。尤其是复习巩固古诗内容阶段,于老师成功扮演了善于表扬人的妈妈,巧于置疑的哥哥和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且善于“打岔”的奶奶,让“女儿”、“弟弟”、“孙女”背诵这首古诗,并融入有关问题,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谓匠心独运,堪称精典。
五、学会评价,让课堂充满激励与希冀
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动力,它融入每一堂课,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它将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评价是我们农村小学的每位老师应该追求的智慧和能力。
怎样科学而又艺术地评价学生呢?首先必须要善于捕捉最佳的评价时机,本着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原则,哪怕一点点进步,一个不起眼的闪光点,都应给于激励,即使与答案差之甚远,也应给学生一个希冀。话不在多,贵在艺术。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该说错的应该及时指正,毫不含糊。只要是真诚的、尊重学生的评价,学生就会心服口服。
其次,要转变评价观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我们不要担心孩子们没有评价能力,而应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最后,还应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既要起到高尚的激励作用,又能完成善意的指正;既能顾及眼前,又会对将来产生影响;既能谆谆地教育此学生,又能着实鞭策彼学生,从而使评价真正地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观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关键,相信我们只要俯下身子看学生,潜下心来想学生,甘心情愿做“学生”,乐于奉献为学生,苦练教学真功,农村小学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学会组织,让课堂洋溢和谐与宽松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师定位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可以让学生发展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每到一处上课时,课前总是用几分钟的时间,面带微笑地与陌生的学生们交流。殊不知,这一不惊的举动,会很快地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师生之间戒备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教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他的思维才能活跃,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现,身心才能健康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应积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营造课堂上活泼和谐的气氛,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为下面顺畅的交流作铺垫。
其次,作为组织者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落花生》一文教学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孙老师成功地组织了一场辩论,即组织学生就“现代社会,你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的话题展开讨论。孙老师在遵从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二个阵营展开辩论,其次确定讨论的话题,最后宣布辩论程序及应该遵守的规则。进行辩论时,孙老师所做的是激励、唤醒、鼓舞和评价等工作。由于组织得力,教学活动井然有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参与积极,各抒己见,辩论激烈。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试想,没有精密的组织,是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二、学会倾听,让课堂流淌着学生的声音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血液。语文教学更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所以我们只有侧耳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洗耳恭听,才能掌握学生的所盼所望,从而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切不可因为学生说的内容没有实际价值、幼稚可笑或语无伦次,就剥夺学生的发言权,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见解或问题打断了我们教学思路,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相反,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把心中的想法充分地发表出来。教师在耐心倾听的同时,细心揣摩,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甚至在简单的点拨后,再次把机会送给他,说得有进步要予以鼓励,报以掌声;即使再次说不好,也应提出一种希冀,找一个台阶让他们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对话双方始终保持一种良好对话风度和愉悦的对话气氛,从而真正达到开放心态,凸显主体,彰显个性和解放创造性的目标;即使是耽误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一代作文教学宗师贾志敏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上海乃至全国的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很重要的一点,他是在倾听学生心声的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的,是顺着学生的心声点拨而水到渠成的。
三、学会点拨,让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
恰如其分的点拨是教师的内功,真功所在。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我们必须揣摩学生的心理需要,练就点拨的真功。
1、在学生思维狭窄时点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小手举得很高,可一站起来或说到中途,反倒吞吞吐吐,陷入欲说无言的境地,主要是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低下或对内容不十分清楚的缘故,这时教师针对学生受阻的“穴”扎上一针,学生会思路顿开,大有启发。
2、在学生众说纷纭时点拨。在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各抒己见、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点拨,对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向着更全面、更准确的方向发展。
3、在学生面面相觑时点拨。农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教室鸦雀无声、静如死水的现象,教师应该针对原因进行点拨,若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补充;若是教师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维一下难以跃上这一高度,教师应铺设思维的阶梯,让学生拾级而上,有的问题换个角度,旁敲侧击,学生也许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的。
四、学会与学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舞的平台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将改变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离开“讲”的阵地来到学生中间。此时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和表演等。要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成为合作的伙伴;要学生分组交流时,教师应该成为主持人或辩手;要学生表演时,教师应该成为导演或演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信息、沟通精神、交融情感和互补智力的目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对古诗《草》的教学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于老师能与学生互动。尤其是复习巩固古诗内容阶段,于老师成功扮演了善于表扬人的妈妈,巧于置疑的哥哥和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且善于“打岔”的奶奶,让“女儿”、“弟弟”、“孙女”背诵这首古诗,并融入有关问题,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谓匠心独运,堪称精典。
五、学会评价,让课堂充满激励与希冀
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动力,它融入每一堂课,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它将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评价是我们农村小学的每位老师应该追求的智慧和能力。
怎样科学而又艺术地评价学生呢?首先必须要善于捕捉最佳的评价时机,本着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原则,哪怕一点点进步,一个不起眼的闪光点,都应给于激励,即使与答案差之甚远,也应给学生一个希冀。话不在多,贵在艺术。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该说错的应该及时指正,毫不含糊。只要是真诚的、尊重学生的评价,学生就会心服口服。
其次,要转变评价观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我们不要担心孩子们没有评价能力,而应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最后,还应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既要起到高尚的激励作用,又能完成善意的指正;既能顾及眼前,又会对将来产生影响;既能谆谆地教育此学生,又能着实鞭策彼学生,从而使评价真正地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观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关键,相信我们只要俯下身子看学生,潜下心来想学生,甘心情愿做“学生”,乐于奉献为学生,苦练教学真功,农村小学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