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在在我省已经开展多年了,教师的理念、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华丽的色彩”、“新鲜的血液”使得我们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发言大胆积极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而,在这些活跃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因而忽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
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发言是否积极”、“教师讲的是多还是少”、“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等等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正因为如此,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许多教师在上课时,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措施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小组讨论、双方辩论、课堂情境表演等。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学生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课堂上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评价者也大加赞赏,授课者也一脸春光,大家皆大欢喜。
可是事后,当我们冷静下来,当我们仔细反思这节课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老师到底教会了学生们什么?这节课学生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吗?新课程要求中提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答案上我们不得不震惊。如果高中课程都这样上下去,我担心,几年后,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要下岗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后,都会唾骂我们的。
因为,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语文教学兴趣倍增。但是,课堂上,学生只是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并没有走进书本当中,并没有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什么能力的迁移与运用了。
每年的高考阅卷中,我们都看到许多学生在知识语言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弊病。语音、错别字题目基本靠猜测,文言文翻译跟着感觉走,语言表达题是有时连审题都不会,作文基本原则是写到800字的位置就万事大吉了。试想一下,这样的试卷能得到高分吗?这样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吗?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要注重书本知识,注重基础知识,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活泼热闹。否则,语文教学会把学生导入误区,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
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更要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运用。要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过于尊重学生的见解,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忽视价值导向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见老师发出这样的声音:很好、不错、有见解、有个性等。这些都是出现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时,我们的老师所作出的评价。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恰当,也不说这些评价有没有达到效果。单就学生的价值取向来看,有些评价就可能起到误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诚然,每个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表达出不同的见解。我们要尊重他们,但是,尊重不是一味的迁就,一味的赞扬。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面对学生的个性见解,我们的不少老师,全然不顾学生的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引导作用,有没有人生价值导向,有没有提升学生的素质层次?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
每年的高考中,都有许多四类作文,甚至0分作文。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一点是错误的价值取向,错误的人生信念。有悲观厌世、愤世嫉俗的,有憎恨老师、憎恨父母、憎恨社会的,有格调低俗、境界不高的,有充满暴力色情思想的,……07年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有的学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我没有妈妈,我恨她。当我看见其他小孩和他的妈妈在一起说说笑笑时,我就恨不得拿把刀冲上去……”。08年高考《带着感动出发》,有学生就写道这个社会太虚伪、太冷酷,就连汶川地震中的许多人都是在做秀,没有令人感动的东西。
2009年一学生写的高考作文《弯道超越》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我记得交规书上说过,弯道是禁止超车的,应该左右察看,减速通过,否则很容易出事故。不知道命题老师会不会开车,不过他既然说弯道可以超车,那一定有他的道理,作为考生,我不敢也不能有任何疑问,因为疑问很可能导致我考不上大学,尽管读完大学跟考不上的结局基本一样——成为一名不怎么光彩的待业青年。
不过我才18岁,可不想这么早就呆在家,整天被老爹老妈呼来喝去,实在令人厌烦,我想考外地的大学,离开这个因为大建设和烧秸秆而变得灰蒙蒙的城市。我听学长们说,现在大学特别自由开放,因为学生数量太多,老师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在学校吃喝玩乐逃课泡妞打架都没人管,而且男生还可以在网吧打游戏练级挣钱,女生可以去酒吧夜总会坐台挣钱,想想真是令人神往,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然后交一个这样的女朋友,一起努力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截选片段)
看到这些比较偏激低俗的语言、甚至有些极端的见解,我不知道我们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受到过什么刺激、或者是什么不公正的待遇。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而这些学生竟然把它当成了一场游戏,真令我们汗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的平时引导还是有一点关系的吧。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老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当我们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或者走入极端的时候,我们老师要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领上正确的道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加以分析引导,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对学生的意见作出恰当的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对于那些明显偏激的言论、不正确的思想要敢于批评,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三、台前台后、人前人后不一,评价结果皆大欢喜
我们发现,只要是上公开课,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选择在多媒体教室里上。精美的课件让人眼花缭乱,优美的音乐让人如醉如痴,活泼热闹的气氛让人赞不绝口。可是学生的收获却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目的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在教室里上课时,没有同行来听课,他们是为学生在上课,一切为了学生。可是,一旦有了同行来听课时,就不是为了学生在上课了,而是为了同行与专家领导在做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不管其实效如何,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至于学生,只要他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该讨论时就热闹的讨论,越激烈越热闹就越好。该回答问题时就回答问题,最好开始几个人回答错误,在老师的一再引导点拨下终于回答正确,于是热烈鼓掌。
同样,课后的教学评价也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是同行,都在一个办公室、一个教研组,平时关系都不错,怎么好意思对别人大加批判呢。所以课后的评价,对教学结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评价过程也往往只是说好听的,对优点大加赞扬,对缺点也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只字不提。不知道这样的课后评价起到多大的作用。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为学生而教,为知识能力而教,而不是做秀。课后评价的目的应该是帮助老师的快速成长,而不是表面的浮夸。
我个人认为,真正体现老师教学水平的课堂不应该在多媒体教室里,而应该在教室里。老师就应该开展原汁原味的教学,上本色的语文课。
总之,无论新课程标准作出什么样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千万不能流于形式,追求效应,追求功利,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语文这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的特点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只有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永远绽放出鲜艳娇媚的花朵。
我们真诚地期待着,期待着广大语文老师能够放弃功利主义,求真务实,从功利浮躁的泥潭中走出来,期待着语文教学真正的春天的到来。
宁静方能致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
一、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因而忽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
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发言是否积极”、“教师讲的是多还是少”、“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等等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正因为如此,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许多教师在上课时,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措施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小组讨论、双方辩论、课堂情境表演等。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学生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课堂上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评价者也大加赞赏,授课者也一脸春光,大家皆大欢喜。
可是事后,当我们冷静下来,当我们仔细反思这节课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老师到底教会了学生们什么?这节课学生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吗?新课程要求中提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答案上我们不得不震惊。如果高中课程都这样上下去,我担心,几年后,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要下岗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后,都会唾骂我们的。
因为,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语文教学兴趣倍增。但是,课堂上,学生只是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并没有走进书本当中,并没有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什么能力的迁移与运用了。
每年的高考阅卷中,我们都看到许多学生在知识语言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弊病。语音、错别字题目基本靠猜测,文言文翻译跟着感觉走,语言表达题是有时连审题都不会,作文基本原则是写到800字的位置就万事大吉了。试想一下,这样的试卷能得到高分吗?这样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吗?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要注重书本知识,注重基础知识,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活泼热闹。否则,语文教学会把学生导入误区,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
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更要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运用。要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过于尊重学生的见解,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忽视价值导向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见老师发出这样的声音:很好、不错、有见解、有个性等。这些都是出现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时,我们的老师所作出的评价。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恰当,也不说这些评价有没有达到效果。单就学生的价值取向来看,有些评价就可能起到误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诚然,每个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表达出不同的见解。我们要尊重他们,但是,尊重不是一味的迁就,一味的赞扬。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面对学生的个性见解,我们的不少老师,全然不顾学生的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引导作用,有没有人生价值导向,有没有提升学生的素质层次?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
每年的高考中,都有许多四类作文,甚至0分作文。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一点是错误的价值取向,错误的人生信念。有悲观厌世、愤世嫉俗的,有憎恨老师、憎恨父母、憎恨社会的,有格调低俗、境界不高的,有充满暴力色情思想的,……07年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有的学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我没有妈妈,我恨她。当我看见其他小孩和他的妈妈在一起说说笑笑时,我就恨不得拿把刀冲上去……”。08年高考《带着感动出发》,有学生就写道这个社会太虚伪、太冷酷,就连汶川地震中的许多人都是在做秀,没有令人感动的东西。
2009年一学生写的高考作文《弯道超越》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我记得交规书上说过,弯道是禁止超车的,应该左右察看,减速通过,否则很容易出事故。不知道命题老师会不会开车,不过他既然说弯道可以超车,那一定有他的道理,作为考生,我不敢也不能有任何疑问,因为疑问很可能导致我考不上大学,尽管读完大学跟考不上的结局基本一样——成为一名不怎么光彩的待业青年。
不过我才18岁,可不想这么早就呆在家,整天被老爹老妈呼来喝去,实在令人厌烦,我想考外地的大学,离开这个因为大建设和烧秸秆而变得灰蒙蒙的城市。我听学长们说,现在大学特别自由开放,因为学生数量太多,老师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在学校吃喝玩乐逃课泡妞打架都没人管,而且男生还可以在网吧打游戏练级挣钱,女生可以去酒吧夜总会坐台挣钱,想想真是令人神往,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然后交一个这样的女朋友,一起努力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截选片段)
看到这些比较偏激低俗的语言、甚至有些极端的见解,我不知道我们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受到过什么刺激、或者是什么不公正的待遇。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而这些学生竟然把它当成了一场游戏,真令我们汗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的平时引导还是有一点关系的吧。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老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当我们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或者走入极端的时候,我们老师要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领上正确的道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加以分析引导,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对学生的意见作出恰当的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对于那些明显偏激的言论、不正确的思想要敢于批评,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三、台前台后、人前人后不一,评价结果皆大欢喜
我们发现,只要是上公开课,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选择在多媒体教室里上。精美的课件让人眼花缭乱,优美的音乐让人如醉如痴,活泼热闹的气氛让人赞不绝口。可是学生的收获却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目的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在教室里上课时,没有同行来听课,他们是为学生在上课,一切为了学生。可是,一旦有了同行来听课时,就不是为了学生在上课了,而是为了同行与专家领导在做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不管其实效如何,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至于学生,只要他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该讨论时就热闹的讨论,越激烈越热闹就越好。该回答问题时就回答问题,最好开始几个人回答错误,在老师的一再引导点拨下终于回答正确,于是热烈鼓掌。
同样,课后的教学评价也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是同行,都在一个办公室、一个教研组,平时关系都不错,怎么好意思对别人大加批判呢。所以课后的评价,对教学结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评价过程也往往只是说好听的,对优点大加赞扬,对缺点也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只字不提。不知道这样的课后评价起到多大的作用。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为学生而教,为知识能力而教,而不是做秀。课后评价的目的应该是帮助老师的快速成长,而不是表面的浮夸。
我个人认为,真正体现老师教学水平的课堂不应该在多媒体教室里,而应该在教室里。老师就应该开展原汁原味的教学,上本色的语文课。
总之,无论新课程标准作出什么样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千万不能流于形式,追求效应,追求功利,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语文这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的特点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只有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永远绽放出鲜艳娇媚的花朵。
我们真诚地期待着,期待着广大语文老师能够放弃功利主义,求真务实,从功利浮躁的泥潭中走出来,期待着语文教学真正的春天的到来。
宁静方能致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