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交往、互动就必须通过“交流”这种学习模式,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序地展开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互动成为实质,让活动得以落实。但是,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交流缺失甚至无效的现象,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交流场”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真诚师长,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
1.选择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一句“你回答得很好,很有思想”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同时拉近了谬论与真理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交流所需要的氛围——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
2.借助“数学日记”等活动缩短老师与学生的现实距离
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相反,它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可通过数学日记向老师和同学总结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诉说自己学习数学的困惑,老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并作出一些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这对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二、重视方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能
数学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数学交流,学生必须具备以下交流能力:
1.学会独立思考
要使数学交流更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惯,如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看书等;其次,交流前应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行为规范,在班级中创造文明的人文环境;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交流,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不独占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使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数学合作交流中往往会出现新的“一言堂”现象,部分学生受性格、学业水平等的影响,难以加入到和谐的互动学习中去。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大方与人相处、自信、坦诚、努力向上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
4.学会反思与完善
合作交流的结果势必引起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交流中将自己对不同的观点的质疑或批评大胆提出,就会在辨析中进一步激发思维的火花,达到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层次就会更深。由此,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培养,同时坦诚、互助的交往方式能带给学生更多的信心与兴趣。
三、合理安排课堂交流内容,丰富交流的“物质基础”
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创设学生熟悉、有效的问题情境
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能够做数学、熟练地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要有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挑战性、趣味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2.关注开放、探究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由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等特点,许多知识都不是仅凭探究或合作就可以完成教学的。关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使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
3.选择活动性较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课后练习,选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这一类练习往往能产生一个个新问题,具有进行连续探讨的可能性,通过解题的过程及结果可发现问题的一般性、规律性,使解决的结果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尝到解题后的喜悦。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课堂交往环境的创设,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最终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去关注“交流”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从而取得有效交往的效果,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交流场”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真诚师长,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
1.选择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一句“你回答得很好,很有思想”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同时拉近了谬论与真理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交流所需要的氛围——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
2.借助“数学日记”等活动缩短老师与学生的现实距离
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相反,它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可通过数学日记向老师和同学总结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诉说自己学习数学的困惑,老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并作出一些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这对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二、重视方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能
数学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数学交流,学生必须具备以下交流能力:
1.学会独立思考
要使数学交流更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惯,如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看书等;其次,交流前应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行为规范,在班级中创造文明的人文环境;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交流,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不独占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使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数学合作交流中往往会出现新的“一言堂”现象,部分学生受性格、学业水平等的影响,难以加入到和谐的互动学习中去。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大方与人相处、自信、坦诚、努力向上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
4.学会反思与完善
合作交流的结果势必引起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交流中将自己对不同的观点的质疑或批评大胆提出,就会在辨析中进一步激发思维的火花,达到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层次就会更深。由此,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培养,同时坦诚、互助的交往方式能带给学生更多的信心与兴趣。
三、合理安排课堂交流内容,丰富交流的“物质基础”
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创设学生熟悉、有效的问题情境
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能够做数学、熟练地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要有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挑战性、趣味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2.关注开放、探究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由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等特点,许多知识都不是仅凭探究或合作就可以完成教学的。关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使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
3.选择活动性较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课后练习,选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这一类练习往往能产生一个个新问题,具有进行连续探讨的可能性,通过解题的过程及结果可发现问题的一般性、规律性,使解决的结果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尝到解题后的喜悦。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课堂交往环境的创设,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最终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去关注“交流”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从而取得有效交往的效果,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