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文中简称赖特)是20世纪西方摩登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与柯布西耶、密斯、皮罗格乌斯齐名。他的贡献不仅提出了有机建筑论,还有非常著名的连续空间思想。本文从赖特的早期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受到的东方思想入手简述了其空间思想的形成与运用。
关键词:赖特;连续;空间思想;形成
1.赖特空间思想的形成
赖特最大的贡献不仅提出了有机建筑论,还有非常著名的连续空间思想。在赖特作品中,限定空间的要素多种多样,垂直墙面、地板天花、连续的曲面、光线等。空间形制从早期的六面体一直衍变至后期的多边形空间、圆形空间、螺旋形空间都强调出了其连续空间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多种因素,与其早期人生经历以及后期所受的东方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1.1童年时期的费伯尔体块训练
在1876年赖特的童年时期,赖特与母亲到费城旅行,他们参观了当地的博览会遇到了德国进步教育学家----费伯尔。费伯尔建立了德国幼儿教育思想,并发明了早期的“幼儿园”一词。在博览会上赖特的母亲对费伯尔的教育理论非常感兴趣,她参加了其相关的幼儿教育研讨会,费伯尔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质感、效果,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为了阐述他的理论,费伯尔成立了费伯尔式的幼儿园,并且制作了几组儿童益智玩具,这些玩具大多是一些几何形的体块,以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体块组合游戏,以期達到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标。赖特的母亲赞同其教育理论,但是因为赖特的年龄原因,想把他送入费伯尔式的幼儿园已经为时已晚,就在家中为赖特设置了费伯尔组合游戏器具。后来赖特经常回忆童年游戏的情景,他不仅从游戏中认识了各种形体和形式的组合关系,也培养了他布置形体组合的能力。费伯尔注重的是儿童在体量组合游戏中启发智力、增长立体构成能力的训练,这些构成经验为家具、建筑的空间想象提供了基础。赖特从童年开始就是从这些奇妙的块体练习中发展他的空间想象力的。
1.2在沙利文设计事务所受到的影响
说到赖特的成功,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芝加哥学派中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路易斯·沙利文。沙利文是一位非常注重实际的人,在当时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最先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沙利文引领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建筑探新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首先,他突出了功能在建筑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求摆脱折中主义的羁绊,为现代建筑摸索了道路。
赖特加入沙利文建筑设计事务所时,正是民主学派的早期,沙利文仍受罗曼式建筑的影响,例如,在芝加哥大会堂的设计中,他保留了植物花卉枝叶的连续图案,做成立体浮雕装饰。这也使赖特在建造大会堂一年的工程里学会了许多处理细部的手法,一直到他后期的设计中,也延续着沙利文处理细部方法,这也是划分与组织空间的有效方法。沙利文的装饰趣味引导着赖特接受了“可塑的装饰”的概念,并以自然形式的艺术装饰引导赖特得出了“连续性”的空间原则,把建筑、结构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从大自然中找取了结构思维的解惑方法。许多年后,赖特还一直把沙利文的装饰手法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石。
1.3日本艺术的熏陶
1893年,赖特设计芝加哥博览会的交通与通讯展览厅时,看到了日本木结构庙宇模型,这是他首次与日本建筑接触,这次接触也为后期受到在日本受到的艺术熏陶奠定了基础。从赖特作品中黑色木柱和梁、亲切的流线层次关系等建筑形制上不难看出,赖特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很大。从接触日本建筑到在日本设计建筑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赖特的自述中,也说明了日本艺术对其建筑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发现浮世绘起,日本因其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最艺术的、得灵感于自然的国家而引起我的注意,后来我发现日本艺术和建筑确实是真正具有有机特点的。他们的艺术与大地更为接近,是一种立足于当地生活和劳动条件的更为土生土长的产物,因此我也认为它比任何现在的和历史上的欧洲文明更现代。”
赖特首次把连续性的可塑结构运用在设计作品中是他从日本回国的那年,赖特为爱丽丝·米拉德夫人作的住宅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住宅采用了带有特殊图案的混凝土砌块,用钢筋网制作而成了有力的楼板、墙壁、屋顶的链接组合,张力与压力平衡。整个建筑全是几何形体的组合。内部的空间是不同水平高度的划分,自然光源投射在空间之中,显得格外神秘。
有些议论说,早期的赖特从日本学习了梁柱式的住宅,在后来的花园与宅后的景观设计中也表现了这一特点。在优索尼安住宅的设计中,赖特多次使用了长方形的几何体,布局和传统的日本式梁柱住宅形制有很大的相似。在此之上,赖特在后期设计中也试图打破盒子式的立方体,发展了多边形、菱形、三角形空间的运用方法,创造了各式各样空间。
1.4中国老子“无中生有”空间观的影响
赖特建立的空间观念影响深远,其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日本艺术的熏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老子“无中生有”空间观的影响。他被中国古代老子精辟的哲理所折服,并将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空间的论述奉为名言。《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说糅合陶泥做器皿,有器皿中空的部分,才有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造房子,有了门窗四面墙壁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功能。所以,“有”所给人便利,“无”才有了功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子强调的是房屋的空间部分,器皿盛物的虚无部分。
赖特最喜欢引用:“容器的真实性是它中间空虚的部分。”他认为建筑中最重要的就是围合物中“空”的部分,而非围合物的“实”体。对赖特来说,墙壁、屋顶、楼板、边饰等细部处理都是为了营造空间趋势的途径,建筑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空间质量。从赖特的建筑细部处理来看,作品的“真实性”表现在建筑的空间之内,而不在其平面或立面。老子“无中生有”的哲理引导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局限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而着眼于说明事物在相对关系中的互相补充,互相发挥,并且不能忽略空虚的空间作用。赖特从老子的哲理中领悟到“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蕴含着动的潜力和无穷无尽的变化,掌握了有和无的相互转化观念。 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曾在1944-1955年间拜访赖特时问道,您的设计为什么带有东方色彩?赖特回答: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经历会自然的带到他的设计创作之中,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什么來。这也说明了赖特本身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认可。
2.赖特连续性空间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2.1早期作品
赖特的早期作品被统称为“草原式住宅”,这种住宅以与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水平式布局为主导。赖特在创建草原式住宅之后,就不再把“盒子”作为立方体的房子容器了,他开始尝试一些交叉式的,内部空间交互贯通的空间,并面向草原的天然风景。每个平面都由住宅中心伸展,把视线延伸到地平线的地方,展示出开拓的精神面貌。这一中心主题的设计发挥了很多设计特点:空间与外墙敞开,除了住宅的私密部分以外,可以做到全部空间相互贯穿,利用视觉效果来限定空间,不一定需要门来进行空间的划分。这一时期赖特的代表作品有:1902年设计完成的伊利诺伊州维尔利特斯住宅;威斯康星州皮革林山学校;1905年设计完成的威斯康星州哈迪住宅;1909年设计完成的伊利诺伊州的澳客派格尔住宅。
2.2晚期作品
1939年-1945年,赖特继续发展空间与结构的可塑性和连续性的观点。但是设计模式已经逐渐发生转变,作品中的直线形式建筑慢慢变少,比他原来所擅长的三角形,方形多了更多的弧线。直至赖特晚年,圆形已经成为他建筑作品的主流,这种曲线形的设计,为连续性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果说盒子式的建筑有不可避免的内角和梁架,那么赖特所创造出运用圆形和玻璃的穿透感打破了盒子式呆板的空间。他设计出的作品有些几乎没有一处直角,各个空间之间彼此流通、自然,美观而不拘泥,是空间运动最好的示范。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威斯康星州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克希腊教堂、为高登·斯特朗设计的天文馆、旧金山莫里斯礼品店、古根海姆博物馆。
无论是赖特早期作品的草原式住宅,还是晚期作品的圆形元素的设计,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色,那就是连续空间思想的融入。无论是怎样的功能空间,都体现出了强大的流动性,一组组构思巧妙的设计,其布局仿佛把观者拉入了他童年作的费伯尔组合积木游戏一样,给人以强大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荆其敏,张丽安.《弗兰克.劳埃德.赖特》[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晓,河南省新乡市人,中共党员,CIID会员。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新乡学院,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相关的理论教学,研究方向为有机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其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展览并获奖,论文及作品多次发表在《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东方教育》等刊。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关键词:赖特;连续;空间思想;形成
1.赖特空间思想的形成
赖特最大的贡献不仅提出了有机建筑论,还有非常著名的连续空间思想。在赖特作品中,限定空间的要素多种多样,垂直墙面、地板天花、连续的曲面、光线等。空间形制从早期的六面体一直衍变至后期的多边形空间、圆形空间、螺旋形空间都强调出了其连续空间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多种因素,与其早期人生经历以及后期所受的东方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1.1童年时期的费伯尔体块训练
在1876年赖特的童年时期,赖特与母亲到费城旅行,他们参观了当地的博览会遇到了德国进步教育学家----费伯尔。费伯尔建立了德国幼儿教育思想,并发明了早期的“幼儿园”一词。在博览会上赖特的母亲对费伯尔的教育理论非常感兴趣,她参加了其相关的幼儿教育研讨会,费伯尔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质感、效果,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为了阐述他的理论,费伯尔成立了费伯尔式的幼儿园,并且制作了几组儿童益智玩具,这些玩具大多是一些几何形的体块,以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体块组合游戏,以期達到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标。赖特的母亲赞同其教育理论,但是因为赖特的年龄原因,想把他送入费伯尔式的幼儿园已经为时已晚,就在家中为赖特设置了费伯尔组合游戏器具。后来赖特经常回忆童年游戏的情景,他不仅从游戏中认识了各种形体和形式的组合关系,也培养了他布置形体组合的能力。费伯尔注重的是儿童在体量组合游戏中启发智力、增长立体构成能力的训练,这些构成经验为家具、建筑的空间想象提供了基础。赖特从童年开始就是从这些奇妙的块体练习中发展他的空间想象力的。
1.2在沙利文设计事务所受到的影响
说到赖特的成功,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芝加哥学派中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路易斯·沙利文。沙利文是一位非常注重实际的人,在当时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最先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沙利文引领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建筑探新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首先,他突出了功能在建筑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求摆脱折中主义的羁绊,为现代建筑摸索了道路。
赖特加入沙利文建筑设计事务所时,正是民主学派的早期,沙利文仍受罗曼式建筑的影响,例如,在芝加哥大会堂的设计中,他保留了植物花卉枝叶的连续图案,做成立体浮雕装饰。这也使赖特在建造大会堂一年的工程里学会了许多处理细部的手法,一直到他后期的设计中,也延续着沙利文处理细部方法,这也是划分与组织空间的有效方法。沙利文的装饰趣味引导着赖特接受了“可塑的装饰”的概念,并以自然形式的艺术装饰引导赖特得出了“连续性”的空间原则,把建筑、结构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从大自然中找取了结构思维的解惑方法。许多年后,赖特还一直把沙利文的装饰手法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石。
1.3日本艺术的熏陶
1893年,赖特设计芝加哥博览会的交通与通讯展览厅时,看到了日本木结构庙宇模型,这是他首次与日本建筑接触,这次接触也为后期受到在日本受到的艺术熏陶奠定了基础。从赖特作品中黑色木柱和梁、亲切的流线层次关系等建筑形制上不难看出,赖特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很大。从接触日本建筑到在日本设计建筑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赖特的自述中,也说明了日本艺术对其建筑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发现浮世绘起,日本因其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最艺术的、得灵感于自然的国家而引起我的注意,后来我发现日本艺术和建筑确实是真正具有有机特点的。他们的艺术与大地更为接近,是一种立足于当地生活和劳动条件的更为土生土长的产物,因此我也认为它比任何现在的和历史上的欧洲文明更现代。”
赖特首次把连续性的可塑结构运用在设计作品中是他从日本回国的那年,赖特为爱丽丝·米拉德夫人作的住宅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住宅采用了带有特殊图案的混凝土砌块,用钢筋网制作而成了有力的楼板、墙壁、屋顶的链接组合,张力与压力平衡。整个建筑全是几何形体的组合。内部的空间是不同水平高度的划分,自然光源投射在空间之中,显得格外神秘。
有些议论说,早期的赖特从日本学习了梁柱式的住宅,在后来的花园与宅后的景观设计中也表现了这一特点。在优索尼安住宅的设计中,赖特多次使用了长方形的几何体,布局和传统的日本式梁柱住宅形制有很大的相似。在此之上,赖特在后期设计中也试图打破盒子式的立方体,发展了多边形、菱形、三角形空间的运用方法,创造了各式各样空间。
1.4中国老子“无中生有”空间观的影响
赖特建立的空间观念影响深远,其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日本艺术的熏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老子“无中生有”空间观的影响。他被中国古代老子精辟的哲理所折服,并将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空间的论述奉为名言。《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说糅合陶泥做器皿,有器皿中空的部分,才有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造房子,有了门窗四面墙壁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功能。所以,“有”所给人便利,“无”才有了功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子强调的是房屋的空间部分,器皿盛物的虚无部分。
赖特最喜欢引用:“容器的真实性是它中间空虚的部分。”他认为建筑中最重要的就是围合物中“空”的部分,而非围合物的“实”体。对赖特来说,墙壁、屋顶、楼板、边饰等细部处理都是为了营造空间趋势的途径,建筑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空间质量。从赖特的建筑细部处理来看,作品的“真实性”表现在建筑的空间之内,而不在其平面或立面。老子“无中生有”的哲理引导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局限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而着眼于说明事物在相对关系中的互相补充,互相发挥,并且不能忽略空虚的空间作用。赖特从老子的哲理中领悟到“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蕴含着动的潜力和无穷无尽的变化,掌握了有和无的相互转化观念。 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曾在1944-1955年间拜访赖特时问道,您的设计为什么带有东方色彩?赖特回答: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经历会自然的带到他的设计创作之中,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什么來。这也说明了赖特本身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认可。
2.赖特连续性空间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2.1早期作品
赖特的早期作品被统称为“草原式住宅”,这种住宅以与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水平式布局为主导。赖特在创建草原式住宅之后,就不再把“盒子”作为立方体的房子容器了,他开始尝试一些交叉式的,内部空间交互贯通的空间,并面向草原的天然风景。每个平面都由住宅中心伸展,把视线延伸到地平线的地方,展示出开拓的精神面貌。这一中心主题的设计发挥了很多设计特点:空间与外墙敞开,除了住宅的私密部分以外,可以做到全部空间相互贯穿,利用视觉效果来限定空间,不一定需要门来进行空间的划分。这一时期赖特的代表作品有:1902年设计完成的伊利诺伊州维尔利特斯住宅;威斯康星州皮革林山学校;1905年设计完成的威斯康星州哈迪住宅;1909年设计完成的伊利诺伊州的澳客派格尔住宅。
2.2晚期作品
1939年-1945年,赖特继续发展空间与结构的可塑性和连续性的观点。但是设计模式已经逐渐发生转变,作品中的直线形式建筑慢慢变少,比他原来所擅长的三角形,方形多了更多的弧线。直至赖特晚年,圆形已经成为他建筑作品的主流,这种曲线形的设计,为连续性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果说盒子式的建筑有不可避免的内角和梁架,那么赖特所创造出运用圆形和玻璃的穿透感打破了盒子式呆板的空间。他设计出的作品有些几乎没有一处直角,各个空间之间彼此流通、自然,美观而不拘泥,是空间运动最好的示范。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威斯康星州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克希腊教堂、为高登·斯特朗设计的天文馆、旧金山莫里斯礼品店、古根海姆博物馆。
无论是赖特早期作品的草原式住宅,还是晚期作品的圆形元素的设计,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色,那就是连续空间思想的融入。无论是怎样的功能空间,都体现出了强大的流动性,一组组构思巧妙的设计,其布局仿佛把观者拉入了他童年作的费伯尔组合积木游戏一样,给人以强大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荆其敏,张丽安.《弗兰克.劳埃德.赖特》[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晓,河南省新乡市人,中共党员,CIID会员。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新乡学院,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相关的理论教学,研究方向为有机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其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展览并获奖,论文及作品多次发表在《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东方教育》等刊。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