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霞,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艺术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首届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工业工程设计》期刊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文化创意》杂志外审专家,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专委会委员。2019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CSU)设计学院访学交流。
研究方向涵盖智能交互设计、色彩设计、新工科美育研究等,主要工作包括无障碍交互色彩设计、色彩机器学习、移动终端动效设计、乡村振兴服务设计、ICT与艺术教育等。先后出版《UI交互色彩设计》《二十四节气色彩设计》等专著。发表包含SSCI、CSSCI、SCI与EI检索的论文几十篇,获得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与外观专利、美术作品著作权、软件著作权多项。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项艺术类项目,以及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鞍山钢铁、新华网等大型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设计》:信息设计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目前是一个怎样的水平?
李霞:信息设计在国内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屬于平面设计的范畴,之后进入了初级交互阶段,现在进入了智能交互的阶段,接下来将进入智慧交互的信息设计阶段。总体来说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可阅读到可交互,从机械的输入与输出到智能反馈,从有界到无界的发展。
随着5G技术的普及、6G天(空)地(海)一体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机器的“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发展迅猛,信息交互方式也由手机、pc、平板的触控交互扩展到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多维度空间的语音、体感、手势识别等无屏幕交互上,我们步入了“智能时代”,我们的信息设计也进入了智能交互设计阶段。
《设计》: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信息设计专业方向有怎样的教学特色?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您感受到怎样的发展变化?
李霞: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信息行业的“黄埔军校”,在设计专业和教学方向上都具有典型的信息通信特色。之前北邮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信息产品与交互设计两大模块,交互设计仅作为特色。但今年,北邮申请下来了“智能交互设计”专业,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中国高等教育交互设计本科专业。新专业秉持与卡耐基梅隆人机交互研究所、MIT 媒体实验室、斯坦福D.school 等国际知名院校相同的发展理念,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科技优势,将设计创意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面向新兴智能产业和互联网行业,明确了培养“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定位与目标。目前北邮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智能模块(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交互模块(AR/VR开发、人机交互等)+设计模块(设计思维、艺术美学等),体现了智能技术+设计思维基础上的交互设计的培养要求。
《设计》:信息设计交叉融合了哪些学科的知识?对设计人才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李霞:信息设计以设计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为主进行交叉融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用设计思维去解读技术非常重要,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人工智能的决策也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因此,信息设计必然是以多学科的知识作为塔基,除了设计、艺术、计算机的知识外,还需要来自社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尤其需要重视伦理道德学科的知识,只有用人文精神去滋养技术,技术才能走的更远。在北邮二十多年,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文知识储备不足对技术人才发展的后劲影响。如今国家将美育提升到了与德智体同样的高度,推行五育并举,也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艺术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我认为目前国内设计人才在知识储备上偏科严重,长期文理分科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与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设计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艺术类的设计学生表现出对编程技术的恐惧,工科学生表现出创新设计思维与艺术素养的短板;另一方面缺乏具备交叉学术能力的新一代教师队伍。在国际高水平大学中,已经将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作为设计师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在国内能落实的院校少之又少。我想,随着高考文理分科的取消,以艺术类或者工科类招生的现象将改变,也为信息设计人才的选拔去除了屏障,相信具备交叉能力的新一代教师和设计人才即将形成。
《设计》:目前世界前沿的信息设计在关注哪些问题?
李霞:“工具,还是武器?” 布拉德和卡罗尔先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让视听语言和阅读翻译都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水平,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服务设计让人类的生活出行越来越方便,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包括语音、体感、手势等在内的人与信息的“自然交互”成为了信息设计关注的热点。但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应用领域中的隐私、歧视、安全、道德伦理等问题也浮出水面。
首先我想谈的是信息设计与隐私性。随着云计算越来越成熟,数据也越来越容易获取。当设计师根据人类行为的大数据进行点对点的个性化推送等服务设计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透明人。然而隐私却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微软的“隐私人工智能”研究团队正在通过创建技术能力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加密的数据集,但是来自设计领域的关注却不够。
其次是自然交互与安全性。当我们设计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自然交互的快捷方式进行信息解锁的时候,人类是否需要像保护当年的钥匙一样保护我们的脸、声音和肢体语言? 那又该如何保护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与设计伦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人类感知与人类认知的机器深度学习的技术,是需要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技术。《未来简史》中预测了AI与人类之间的三层递进关系,第一阶段AI是人类的超级助手,第二阶段AI是人类的超级代理,而第三阶段AI将成为人类的君王,这意味着人类如何训化机器将决定人类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因此,是时候将设计伦理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视了。 《设计》:信息设计在工业4.0时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给设计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李霞:工业4.0最早是德国提出的,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工业4.0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核心特征是物聯。中国在2015年也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一二三四五五十”总体结构十大领域中的第一个领域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个时代设计的共同特点便是运用网络互联互通的核心特征进行信息再设计。
5G技术的普及和6G的天地互联为打破时空的万物互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也给信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场景与可能。在当下的5G时代,信息设计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海量机器类通信(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包括超高清视频、云办公和游戏、增强现实等),是一种“面”的发展思路。在即将到来的6G时代,张平院士认为将是一个立体的发展思路,由“线”到“面”再到“体”的一个延伸,信息设计不再是单个面或者单个维度的考虑,而是信息广度和深度上的综合设计,网络与用户被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用户的需求也将被深度的挖掘和实现。典型场景包括精准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汽车智能驾驶、全息视频会议、远程全息手术、远程智能养老、沉浸式购物、身临其境游戏等。
5 G的世界中包括了人类社会(人)、信息空间(机)、物理世界(物)这三个核心元素, 6G则引入了第四维的概念“灵(Genie)”,一个虚拟的用户智能代理,灵(G e nie)与人-机-物协同工作,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空间,自主代理用户完成情景感知、目标定向、智能决策、行动控制等隐性的服务,“灵”具备智能“意识(Consciousness)”,将对感觉、直觉、情感、意念、理性、感性、探索、学习、合作等主观情绪与活动进行表征、扩展、混合和编译。6G时代人会类将更多精力投入探索、认知以及创造性的任务上,“灵”将不仅发挥智能代理作用,还将以用户的“最佳体验”为指引,为用户的认知发展形成互助互学的意象表达与交互环境,信息设计也将在这个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和谐共生的环境中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并形成新维度的交互方式。
《设计》:您认为中国的信息设计有哪些特点?应该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李霞:中国的信息设计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设计有国际化的一面,也有文化性的一面,因为设计源于生活,信息设计是我们“衣食住行”设计的数字化变身。因此,中国的信息设计必然带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的信息设计虽然发展快,但是离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前面提到过文理分科导致了知识体系的残缺,缺少用设计思维理解信息技术的设计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实现多学科塔基的搭建,重视设计理论的深度,避免短平快与山寨型的教育模式,培养有后劲的设计人才。其次需要解决如何实现信息设计的本土化问题。信息设计有着国际通用的标准,但是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如何实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信息化,如何设计出最符合中国人的交互习惯和交互方式是需要去用心挖掘的。另外,需要加强保护信息设计的知识产权。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不适用于信息设计,而发明专利保护的主体是技术本身,信息设计中艺术创意的保护必须依靠技术团队才能落实,我本人是艺术学科背景,对自己信息创意的保护经常感觉心有余力不足。当然,信息安全与道德伦理的问题也是需要时日去解决的。
《设计》:您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信息设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的5G通信技术已经国际领先,6G也在研发中,信息设计应该充分发挥创新的优势,去帮助传统产业升级,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将信息技术与服务设计整合,协调区域资源,通过智慧设计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生活。
《设计》:信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哪些领域发展?请介绍一两个今年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李霞:信息设计的毕业生一般都在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娱乐游戏以及新兴智能等产业,北邮的毕业生很多都在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华为、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企业,还有工商银行等大型央企国企的互联网业务部门从事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用户研究、产品经理、大数据可视分析、以及AR/VR、语音交互等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开发的工作。
我介绍的第一件毕业设计作品是基于天地互联的HUD车载智能导航设计。HUD是将导航内容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的一种导航方式,该设计针对三个驾龄层级的驾驶员在操作中的焦虑点进行分析,借助智能环境设计出了可以减少驾驶中信息与驾驶员期望不一致而引起焦虑的导航方案,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
第二件毕业设计作品是具有增强现实效果的立体书。该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为载体,用增强现实的技术结合立体书的实物讲述了婚礼迎亲的一天发生的婚俗故事,以立体动态可交互的形式展现了“十里红妆”的盛大景象。
《设计》:请分享几个您认为精彩的“信息设计”案例。
李霞:我介绍两个自己和学生的案例吧,这两个案例都是从“爱”出发。第一个是针对红绿色盲色弱人群的数字色彩的智能推送设计研究。该研究通过挖掘红绿色觉异常用户不同于常人的色彩认知与色彩情感特征,建立了一套无障碍交互色彩手册与色彩设计的方法原则,之后通过建立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保护色觉异常用户隐私的同时进行智能化色彩模式的自然交互,以实现对色盲色弱这部分隐性弱势人群的关爱。
第二个案例是一款用来加强父母与子女间联系的APP“易言”。“易言”从爱的沟通出发,期望通过话题引导、远程互助、价值共享等智慧链接的社交方案解决?? 与?? 间存在的断代沟通的痛点问题,曾获UXDA估计用户体验大赛全国三等奖。
研究方向涵盖智能交互设计、色彩设计、新工科美育研究等,主要工作包括无障碍交互色彩设计、色彩机器学习、移动终端动效设计、乡村振兴服务设计、ICT与艺术教育等。先后出版《UI交互色彩设计》《二十四节气色彩设计》等专著。发表包含SSCI、CSSCI、SCI与EI检索的论文几十篇,获得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与外观专利、美术作品著作权、软件著作权多项。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项艺术类项目,以及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鞍山钢铁、新华网等大型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设计》:信息设计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目前是一个怎样的水平?
李霞:信息设计在国内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屬于平面设计的范畴,之后进入了初级交互阶段,现在进入了智能交互的阶段,接下来将进入智慧交互的信息设计阶段。总体来说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可阅读到可交互,从机械的输入与输出到智能反馈,从有界到无界的发展。
随着5G技术的普及、6G天(空)地(海)一体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机器的“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发展迅猛,信息交互方式也由手机、pc、平板的触控交互扩展到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多维度空间的语音、体感、手势识别等无屏幕交互上,我们步入了“智能时代”,我们的信息设计也进入了智能交互设计阶段。
《设计》: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信息设计专业方向有怎样的教学特色?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您感受到怎样的发展变化?
李霞: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信息行业的“黄埔军校”,在设计专业和教学方向上都具有典型的信息通信特色。之前北邮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信息产品与交互设计两大模块,交互设计仅作为特色。但今年,北邮申请下来了“智能交互设计”专业,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中国高等教育交互设计本科专业。新专业秉持与卡耐基梅隆人机交互研究所、MIT 媒体实验室、斯坦福D.school 等国际知名院校相同的发展理念,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科技优势,将设计创意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面向新兴智能产业和互联网行业,明确了培养“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定位与目标。目前北邮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智能模块(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交互模块(AR/VR开发、人机交互等)+设计模块(设计思维、艺术美学等),体现了智能技术+设计思维基础上的交互设计的培养要求。
《设计》:信息设计交叉融合了哪些学科的知识?对设计人才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李霞:信息设计以设计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为主进行交叉融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用设计思维去解读技术非常重要,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人工智能的决策也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因此,信息设计必然是以多学科的知识作为塔基,除了设计、艺术、计算机的知识外,还需要来自社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尤其需要重视伦理道德学科的知识,只有用人文精神去滋养技术,技术才能走的更远。在北邮二十多年,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文知识储备不足对技术人才发展的后劲影响。如今国家将美育提升到了与德智体同样的高度,推行五育并举,也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艺术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我认为目前国内设计人才在知识储备上偏科严重,长期文理分科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与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设计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艺术类的设计学生表现出对编程技术的恐惧,工科学生表现出创新设计思维与艺术素养的短板;另一方面缺乏具备交叉学术能力的新一代教师队伍。在国际高水平大学中,已经将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作为设计师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在国内能落实的院校少之又少。我想,随着高考文理分科的取消,以艺术类或者工科类招生的现象将改变,也为信息设计人才的选拔去除了屏障,相信具备交叉能力的新一代教师和设计人才即将形成。
《设计》:目前世界前沿的信息设计在关注哪些问题?
李霞:“工具,还是武器?” 布拉德和卡罗尔先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让视听语言和阅读翻译都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水平,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服务设计让人类的生活出行越来越方便,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包括语音、体感、手势等在内的人与信息的“自然交互”成为了信息设计关注的热点。但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应用领域中的隐私、歧视、安全、道德伦理等问题也浮出水面。
首先我想谈的是信息设计与隐私性。随着云计算越来越成熟,数据也越来越容易获取。当设计师根据人类行为的大数据进行点对点的个性化推送等服务设计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透明人。然而隐私却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微软的“隐私人工智能”研究团队正在通过创建技术能力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加密的数据集,但是来自设计领域的关注却不够。
其次是自然交互与安全性。当我们设计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自然交互的快捷方式进行信息解锁的时候,人类是否需要像保护当年的钥匙一样保护我们的脸、声音和肢体语言? 那又该如何保护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与设计伦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人类感知与人类认知的机器深度学习的技术,是需要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技术。《未来简史》中预测了AI与人类之间的三层递进关系,第一阶段AI是人类的超级助手,第二阶段AI是人类的超级代理,而第三阶段AI将成为人类的君王,这意味着人类如何训化机器将决定人类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因此,是时候将设计伦理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视了。 《设计》:信息设计在工业4.0时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给设计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李霞:工业4.0最早是德国提出的,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工业4.0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核心特征是物聯。中国在2015年也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一二三四五五十”总体结构十大领域中的第一个领域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个时代设计的共同特点便是运用网络互联互通的核心特征进行信息再设计。
5G技术的普及和6G的天地互联为打破时空的万物互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也给信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场景与可能。在当下的5G时代,信息设计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海量机器类通信(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包括超高清视频、云办公和游戏、增强现实等),是一种“面”的发展思路。在即将到来的6G时代,张平院士认为将是一个立体的发展思路,由“线”到“面”再到“体”的一个延伸,信息设计不再是单个面或者单个维度的考虑,而是信息广度和深度上的综合设计,网络与用户被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用户的需求也将被深度的挖掘和实现。典型场景包括精准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汽车智能驾驶、全息视频会议、远程全息手术、远程智能养老、沉浸式购物、身临其境游戏等。
5 G的世界中包括了人类社会(人)、信息空间(机)、物理世界(物)这三个核心元素, 6G则引入了第四维的概念“灵(Genie)”,一个虚拟的用户智能代理,灵(G e nie)与人-机-物协同工作,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空间,自主代理用户完成情景感知、目标定向、智能决策、行动控制等隐性的服务,“灵”具备智能“意识(Consciousness)”,将对感觉、直觉、情感、意念、理性、感性、探索、学习、合作等主观情绪与活动进行表征、扩展、混合和编译。6G时代人会类将更多精力投入探索、认知以及创造性的任务上,“灵”将不仅发挥智能代理作用,还将以用户的“最佳体验”为指引,为用户的认知发展形成互助互学的意象表达与交互环境,信息设计也将在这个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和谐共生的环境中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并形成新维度的交互方式。
《设计》:您认为中国的信息设计有哪些特点?应该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李霞:中国的信息设计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设计有国际化的一面,也有文化性的一面,因为设计源于生活,信息设计是我们“衣食住行”设计的数字化变身。因此,中国的信息设计必然带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的信息设计虽然发展快,但是离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前面提到过文理分科导致了知识体系的残缺,缺少用设计思维理解信息技术的设计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实现多学科塔基的搭建,重视设计理论的深度,避免短平快与山寨型的教育模式,培养有后劲的设计人才。其次需要解决如何实现信息设计的本土化问题。信息设计有着国际通用的标准,但是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如何实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信息化,如何设计出最符合中国人的交互习惯和交互方式是需要去用心挖掘的。另外,需要加强保护信息设计的知识产权。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不适用于信息设计,而发明专利保护的主体是技术本身,信息设计中艺术创意的保护必须依靠技术团队才能落实,我本人是艺术学科背景,对自己信息创意的保护经常感觉心有余力不足。当然,信息安全与道德伦理的问题也是需要时日去解决的。
《设计》:您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信息设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的5G通信技术已经国际领先,6G也在研发中,信息设计应该充分发挥创新的优势,去帮助传统产业升级,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将信息技术与服务设计整合,协调区域资源,通过智慧设计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生活。
《设计》:信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哪些领域发展?请介绍一两个今年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李霞:信息设计的毕业生一般都在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娱乐游戏以及新兴智能等产业,北邮的毕业生很多都在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华为、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企业,还有工商银行等大型央企国企的互联网业务部门从事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用户研究、产品经理、大数据可视分析、以及AR/VR、语音交互等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开发的工作。
我介绍的第一件毕业设计作品是基于天地互联的HUD车载智能导航设计。HUD是将导航内容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的一种导航方式,该设计针对三个驾龄层级的驾驶员在操作中的焦虑点进行分析,借助智能环境设计出了可以减少驾驶中信息与驾驶员期望不一致而引起焦虑的导航方案,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
第二件毕业设计作品是具有增强现实效果的立体书。该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为载体,用增强现实的技术结合立体书的实物讲述了婚礼迎亲的一天发生的婚俗故事,以立体动态可交互的形式展现了“十里红妆”的盛大景象。
《设计》:请分享几个您认为精彩的“信息设计”案例。
李霞:我介绍两个自己和学生的案例吧,这两个案例都是从“爱”出发。第一个是针对红绿色盲色弱人群的数字色彩的智能推送设计研究。该研究通过挖掘红绿色觉异常用户不同于常人的色彩认知与色彩情感特征,建立了一套无障碍交互色彩手册与色彩设计的方法原则,之后通过建立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保护色觉异常用户隐私的同时进行智能化色彩模式的自然交互,以实现对色盲色弱这部分隐性弱势人群的关爱。
第二个案例是一款用来加强父母与子女间联系的APP“易言”。“易言”从爱的沟通出发,期望通过话题引导、远程互助、价值共享等智慧链接的社交方案解决?? 与?? 间存在的断代沟通的痛点问题,曾获UXDA估计用户体验大赛全国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