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有效的调控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精心酝酿提问内容,注重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和难易程度,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通过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提问;策略;创新;数学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很有必要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为提高有效课堂而努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提问的类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其表现形式如下:
(一)一问一答,华而不实
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視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二)随意发问,实效不高
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面向少数,多数冷场
教师的问题设计,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一些中等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就更谈不上有效了。
(四)流于形式,效果失真
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如:“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叫什么?”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五)强求一致,缺乏开放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时候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六)过于抽象,难于捉摸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基于以上出现的弊端,提出如下对策:
(一)课堂提问要“巧置矛盾”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巧置矛盾的: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 = 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谁会列式子呢?”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课堂提问要“抽丝剥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抽丝剥茧,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化难为易”
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
例如,通过低年级组的老师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中,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所以采取了边提问边操作的方法:
1.把一个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
2.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3.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
4.把6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
6.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
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突出重点”
教学的关键就是突出重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例如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样设计比较好: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作品。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这样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突出重点,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追求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學《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问:你能通过画图创造出分数吗?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六)课堂提问要“变化多端”
提问要灵活,改变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提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时,可以直接问,也可以这样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它们的长度相同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长方体棱长的特征,也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创新的意识。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让我们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吧!
【关键词】提问;策略;创新;数学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很有必要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为提高有效课堂而努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提问的类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其表现形式如下:
(一)一问一答,华而不实
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視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二)随意发问,实效不高
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面向少数,多数冷场
教师的问题设计,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一些中等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就更谈不上有效了。
(四)流于形式,效果失真
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如:“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叫什么?”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五)强求一致,缺乏开放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时候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六)过于抽象,难于捉摸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基于以上出现的弊端,提出如下对策:
(一)课堂提问要“巧置矛盾”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巧置矛盾的: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 = 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谁会列式子呢?”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课堂提问要“抽丝剥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抽丝剥茧,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化难为易”
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
例如,通过低年级组的老师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中,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所以采取了边提问边操作的方法:
1.把一个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
2.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3.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
4.把6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
6.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
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突出重点”
教学的关键就是突出重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例如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样设计比较好: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作品。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这样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突出重点,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追求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學《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问:你能通过画图创造出分数吗?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六)课堂提问要“变化多端”
提问要灵活,改变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提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时,可以直接问,也可以这样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它们的长度相同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长方体棱长的特征,也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创新的意识。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让我们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