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是新纲要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这句话人人会讲,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我们可能很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干预中,有多少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又有多少延缓甚至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时,答案往往会令我们吃惊。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他们非常的包容我们。也正是这种包容在时时提示我们: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很小心,我们没有机会、不可以犯错。所以,教师的干预,一定要建立在对孩子观察了解的基础之上,唯有了解,干预才会适时、适度,才能有效促成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几年来,我们在幼儿园,从不同侧面对幼儿个性发展和培养进行了摸索和探索,也创造了一些培养方法。实践表明,这些做法都较富有成效。下面谈我们的几点主要做法:
一、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幼儿园不能用死的纪律来要求孩子,要让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幼儿获得满足和快乐。
我女儿今年上大班了,是幼儿园中的一员,出于母性的关心,我对她的关注多一些。女儿总对我说:“我不会跳绳,你教教我。”可是教一两次之后,她还是不会跳,我又要去照顾其他的孩子,就把她忘记了。但是我有时还是会想起女儿的跳绳跳得怎么样了。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会跳一个了。”“是吗?跳给我看看!”她跳了,虽然不太好,但我还是表扬了她,因为不管怎么样她努力了。以后的日子,她每天有时间就拿着跳绳跳呀跳的,从一个到两个再到三个,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连续跳了十几个,我真的没有想到。再后来,她能连续跳三四十个不坏,我真的很为女儿高兴。经过一个星期的练习,她又学会了单脚跳、倒着跳。现在又在练习编花呢!看到女儿一天天的进步,我真的很高兴,为她能够这样坚持下来而感动。假如当初我非逼着她练习,而不是让她自己掌握要领,她也不会这么快学会的。
二、充分发挥游戏这一主导活动的特殊作用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院内愉快的游戏,我都感到特别的高兴,好像我也随着他们回到了小时候。从孩子们的表情中,我看出了游戏会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老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引导幼儿操作、体验、探索、发现学习,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参加创造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学会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持性。2~3岁的幼儿可以听懂成人的话,也可以和成人用语言沟通,但毕竟是有限的,当成人一次要求幼儿做太多事,他们无法记住的,更谈不上按要求执行。在洗手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步进行,一次只讲一个动作。
三、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同伴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便开始与别的儿童玩耍,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同伴成为儿童评价自己的参照物。
为了幼儿能够更好的和小伙伴们交往,我在班内设计了娃娃家的活动区域,并且利用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中教幼儿自己吃饭,我先准备了好多瓶娃娃和蚕豆、小勺,请幼儿一勺一勺地喂娃娃吃,让瓶娃娃吃得饱饱的,孩子们经过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拿小勺喂饭的诀窍,这时我再让孩子们自己吃饭,就容易多了,他们很快掌握拿小勺自己吃饭的技能。
在建构游戏时,往往有些孩子会把所有用过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算收拾玩了,怎么让孩子把各种玩具分类归放呢?光靠老师的说教是没有用的。我就说“我们来布置一个家吧!”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家的感觉最好!”家是人的心灵之旅的港湾,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大积木放大箩筐里,小积木放小箩筐里……”一切按家的方式安设,整理干干净净,分类放置。多整洁的一个家呀!孩子从中学到了活动后要把玩具收拾干净,分类放好。在以后的活动中,就再也没有出现乱放的现象了。
四、了解幼儿特点以及原因,家园共育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在最初的形成阶段,其行为较多的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并通过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旨意。到了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根据幼儿这些特点,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渡环节。而互相讨论,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过渡形式。讨论介于教师主宰与独立性判断之间。幼儿在讨论时心理压力低,又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感到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和驾驭幼儿在这个领域中的成长规律。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全了我们,让我们也努力成全自己,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就现在,发展未来。”我愿在幼教这片土地上继续勤劳耕耘,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全面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使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
一、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幼儿园不能用死的纪律来要求孩子,要让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幼儿获得满足和快乐。
我女儿今年上大班了,是幼儿园中的一员,出于母性的关心,我对她的关注多一些。女儿总对我说:“我不会跳绳,你教教我。”可是教一两次之后,她还是不会跳,我又要去照顾其他的孩子,就把她忘记了。但是我有时还是会想起女儿的跳绳跳得怎么样了。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会跳一个了。”“是吗?跳给我看看!”她跳了,虽然不太好,但我还是表扬了她,因为不管怎么样她努力了。以后的日子,她每天有时间就拿着跳绳跳呀跳的,从一个到两个再到三个,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连续跳了十几个,我真的没有想到。再后来,她能连续跳三四十个不坏,我真的很为女儿高兴。经过一个星期的练习,她又学会了单脚跳、倒着跳。现在又在练习编花呢!看到女儿一天天的进步,我真的很高兴,为她能够这样坚持下来而感动。假如当初我非逼着她练习,而不是让她自己掌握要领,她也不会这么快学会的。
二、充分发挥游戏这一主导活动的特殊作用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院内愉快的游戏,我都感到特别的高兴,好像我也随着他们回到了小时候。从孩子们的表情中,我看出了游戏会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老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引导幼儿操作、体验、探索、发现学习,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参加创造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学会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持性。2~3岁的幼儿可以听懂成人的话,也可以和成人用语言沟通,但毕竟是有限的,当成人一次要求幼儿做太多事,他们无法记住的,更谈不上按要求执行。在洗手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步进行,一次只讲一个动作。
三、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同伴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便开始与别的儿童玩耍,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同伴成为儿童评价自己的参照物。
为了幼儿能够更好的和小伙伴们交往,我在班内设计了娃娃家的活动区域,并且利用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中教幼儿自己吃饭,我先准备了好多瓶娃娃和蚕豆、小勺,请幼儿一勺一勺地喂娃娃吃,让瓶娃娃吃得饱饱的,孩子们经过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拿小勺喂饭的诀窍,这时我再让孩子们自己吃饭,就容易多了,他们很快掌握拿小勺自己吃饭的技能。
在建构游戏时,往往有些孩子会把所有用过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算收拾玩了,怎么让孩子把各种玩具分类归放呢?光靠老师的说教是没有用的。我就说“我们来布置一个家吧!”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家的感觉最好!”家是人的心灵之旅的港湾,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大积木放大箩筐里,小积木放小箩筐里……”一切按家的方式安设,整理干干净净,分类放置。多整洁的一个家呀!孩子从中学到了活动后要把玩具收拾干净,分类放好。在以后的活动中,就再也没有出现乱放的现象了。
四、了解幼儿特点以及原因,家园共育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在最初的形成阶段,其行为较多的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并通过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旨意。到了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根据幼儿这些特点,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渡环节。而互相讨论,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过渡形式。讨论介于教师主宰与独立性判断之间。幼儿在讨论时心理压力低,又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感到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和驾驭幼儿在这个领域中的成长规律。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全了我们,让我们也努力成全自己,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就现在,发展未来。”我愿在幼教这片土地上继续勤劳耕耘,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全面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使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