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本科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相对较少,主要有专业实习、第二课堂合作、企业人才进修等模式。这些合作模式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重点与岗位要求脱节、校企沟通不畅等。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严重阻碍的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75-02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与市场对接、提升教育质量、更具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措施,其出发点是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两者进行密切配合,做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以求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一般而言,理工类专业校企合作渠道和方式都较丰富,有科技成果转化形式的合作,也有以技术为内核的人员培养合作等多种形式。但与理工类校企合作不同,由于成果转化类合作相对较少,经济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相对单一,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专业技能领域的合作。本文就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
提升高等院校就业及人才培养水平,是经济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其主要的合作方向,在针对就业与入职方面的合作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模式。
(一)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顶岗实习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的、有计划组织安排的生产实践插岗合作模式,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来加强对人才的塑造,形成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按顶岗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顶岗和短期顶岗两种形式,长期顶岗主要对象是毕业生,通常为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里被安排到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为期3~6个月的岗位实习,在实习结束后,企业与学生可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而毕业生则有机会直接与公司签约,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二)专业实习合作模式
专业实习合作模式是高校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在每个学期的课程实践阶段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参加实习,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自身也有突出的特点,其着重体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各个年级以及各个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通常在一个月左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很大程度的获益。
(三)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
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研讨的产物,其旨在依托专业课堂外的实践载体,塑造当代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毕业后顺利的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实现就业,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大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就业的实现,而这些素质主要包括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融合能力等。这些实现就业所需的多种综合素质将在学生们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而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合作模式在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这一方面上具有许多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企业人才进修培训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和前几种模式的方向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方向的不同上。校企合作不只是学校向企业输入人才这一个单一的方向,在很多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中,都会安排企业人才进入高校深层进修某一方面的知识。以求企业的员工更深层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企业带来的更大的效益。越是在发展程度较高的企业,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就越位常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人才进修培训的合作模式也逐渐体现出他独特的作用。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校企合作在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方面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层的剖析,也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来进行逐步的完善,此模块中将主要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脱节
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脱节的现象已经逐渐暴露在快节奏的经济发展之下。此处引例说明,经过调查发现,中国9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经济学类专业,而此类人才在行业中的需求却仅为高校毕业生的一半左右,反观许多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这使得部分行业人才的饱和而大家仍蜂拥而至,部分专业急需人才却门可罗雀,也使得校企间的就业合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愿意为校企合作提供岗位的企业找不到相应数量的毕业生,而人才饱和行业中高校却急切的为企业提供毕业生,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直接就业模式。
(二)教育重点与岗位要求脱节
关于高等院校的教育重点问题,此前一直颇受关注,高校普遍以培育高水平,综合素质强的新世纪人才为口号,但几经转化,实际的培养重点最终会以学科的成绩为带动进行评价,而动手能力和未来工作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明显不足。在一定层面上造成优秀的评价失衡,学校中选出的优秀学生成绩出众但不一定能很好的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专业知识所学较前也无法在企业中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限,入岗后的表现也难以符合企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重点与岗位要求脱节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下的就业模式的深化发展。
(三)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渠道狭窄
不得不说的是企业与高校间在合作的过程中,沟通渠道仍然狭窄,全国70%的高校缺乏与固定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各个专业与企业超过一年期的对口合作比例不足25%。校企间狭窄的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也使得高校毕业生无法通过在校期间的有效训练来获得入职后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更使得校企合作的就业模式存在诸多不便。同时因为渠道狭窄造成的沟通不当等原因也在对校企之间长期深入的合作造成阻碍。 三、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
(一)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无论是在顶岗实习制还是专业实习制,乃至第二课堂的机制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毫无疑问的是重要一环,如果不以行业需求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也就成为了空谈。在当前环境下应该积极开展面向就业市场的专业设置改革,多余合作的企业进行交流,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逐步填补一些专业的人才空白,在校企的合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还对缓解当前国家的就业压力起到应有的贡献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的优化,应该作为一项高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也成为校企合作新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优化
直接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至今开展的格局仍然较小,其中也有企业的重要责任,企业往往专注于那些时效性的人才,总是期待着毕业生入行就能发挥作用,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往往过高。使得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以其固有的合作模式为限制,不愿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适应与锻炼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格局。企业应该深化内部结构的改革,为当代应届生提供长期的培养计划和更为全面多样的入岗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双选机制,不应自私的认为对毕业生的培养应该只为自身发挥效益,应该更多的将自己在实战资源的优势贡献出来,为校企合作的长远和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三)完善外部体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共促就业时间两全其美的好事,但深层分析,绝不仅仅是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更多需要外部体制的配合。其中最终要的是信息传导机制,现如今校企合作模式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畅通,学校不了解外部的市场对人才有怎样的需求,企业也不明白高校中的培养模式,两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无法进行深入有效的配合。所以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便尤为重要,这需要政府多做努力。校企合作就业模式的另一大障碍是学生权益的保障机制缺乏,很多学生担心自己初入社会会被欺骗,这不仅是因为部分企业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也因为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相关的政策需要完善,与此同时政府对毕业生权益的保障体制也该逐渐的建立健全,使得校企合作在企业和高校中都成为一道放心菜。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本论文是河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嵌入式”政产学合作在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J].科学研究,2012(2):186-193.
[2]郭开朗.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2-19.
[3]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7):5-12.
[4]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3):22-26.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75-02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与市场对接、提升教育质量、更具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措施,其出发点是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两者进行密切配合,做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以求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一般而言,理工类专业校企合作渠道和方式都较丰富,有科技成果转化形式的合作,也有以技术为内核的人员培养合作等多种形式。但与理工类校企合作不同,由于成果转化类合作相对较少,经济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相对单一,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专业技能领域的合作。本文就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
提升高等院校就业及人才培养水平,是经济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其主要的合作方向,在针对就业与入职方面的合作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模式。
(一)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顶岗实习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的、有计划组织安排的生产实践插岗合作模式,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来加强对人才的塑造,形成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按顶岗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顶岗和短期顶岗两种形式,长期顶岗主要对象是毕业生,通常为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里被安排到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为期3~6个月的岗位实习,在实习结束后,企业与学生可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而毕业生则有机会直接与公司签约,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二)专业实习合作模式
专业实习合作模式是高校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在每个学期的课程实践阶段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参加实习,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自身也有突出的特点,其着重体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各个年级以及各个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通常在一个月左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很大程度的获益。
(三)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
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研讨的产物,其旨在依托专业课堂外的实践载体,塑造当代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毕业后顺利的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实现就业,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大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就业的实现,而这些素质主要包括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融合能力等。这些实现就业所需的多种综合素质将在学生们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而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合作模式在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这一方面上具有许多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企业人才进修培训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和前几种模式的方向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方向的不同上。校企合作不只是学校向企业输入人才这一个单一的方向,在很多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中,都会安排企业人才进入高校深层进修某一方面的知识。以求企业的员工更深层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企业带来的更大的效益。越是在发展程度较高的企业,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就越位常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人才进修培训的合作模式也逐渐体现出他独特的作用。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校企合作在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方面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层的剖析,也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来进行逐步的完善,此模块中将主要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脱节
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脱节的现象已经逐渐暴露在快节奏的经济发展之下。此处引例说明,经过调查发现,中国9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经济学类专业,而此类人才在行业中的需求却仅为高校毕业生的一半左右,反观许多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这使得部分行业人才的饱和而大家仍蜂拥而至,部分专业急需人才却门可罗雀,也使得校企间的就业合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愿意为校企合作提供岗位的企业找不到相应数量的毕业生,而人才饱和行业中高校却急切的为企业提供毕业生,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直接就业模式。
(二)教育重点与岗位要求脱节
关于高等院校的教育重点问题,此前一直颇受关注,高校普遍以培育高水平,综合素质强的新世纪人才为口号,但几经转化,实际的培养重点最终会以学科的成绩为带动进行评价,而动手能力和未来工作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明显不足。在一定层面上造成优秀的评价失衡,学校中选出的优秀学生成绩出众但不一定能很好的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专业知识所学较前也无法在企业中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限,入岗后的表现也难以符合企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重点与岗位要求脱节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下的就业模式的深化发展。
(三)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渠道狭窄
不得不说的是企业与高校间在合作的过程中,沟通渠道仍然狭窄,全国70%的高校缺乏与固定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各个专业与企业超过一年期的对口合作比例不足25%。校企间狭窄的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也使得高校毕业生无法通过在校期间的有效训练来获得入职后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更使得校企合作的就业模式存在诸多不便。同时因为渠道狭窄造成的沟通不当等原因也在对校企之间长期深入的合作造成阻碍。 三、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
(一)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无论是在顶岗实习制还是专业实习制,乃至第二课堂的机制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毫无疑问的是重要一环,如果不以行业需求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也就成为了空谈。在当前环境下应该积极开展面向就业市场的专业设置改革,多余合作的企业进行交流,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逐步填补一些专业的人才空白,在校企的合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还对缓解当前国家的就业压力起到应有的贡献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的优化,应该作为一项高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也成为校企合作新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优化
直接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至今开展的格局仍然较小,其中也有企业的重要责任,企业往往专注于那些时效性的人才,总是期待着毕业生入行就能发挥作用,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往往过高。使得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以其固有的合作模式为限制,不愿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适应与锻炼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格局。企业应该深化内部结构的改革,为当代应届生提供长期的培养计划和更为全面多样的入岗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双选机制,不应自私的认为对毕业生的培养应该只为自身发挥效益,应该更多的将自己在实战资源的优势贡献出来,为校企合作的长远和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三)完善外部体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共促就业时间两全其美的好事,但深层分析,绝不仅仅是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更多需要外部体制的配合。其中最终要的是信息传导机制,现如今校企合作模式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畅通,学校不了解外部的市场对人才有怎样的需求,企业也不明白高校中的培养模式,两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无法进行深入有效的配合。所以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便尤为重要,这需要政府多做努力。校企合作就业模式的另一大障碍是学生权益的保障机制缺乏,很多学生担心自己初入社会会被欺骗,这不仅是因为部分企业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也因为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相关的政策需要完善,与此同时政府对毕业生权益的保障体制也该逐渐的建立健全,使得校企合作在企业和高校中都成为一道放心菜。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本论文是河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嵌入式”政产学合作在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J].科学研究,2012(2):186-193.
[2]郭开朗.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2-19.
[3]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7):5-12.
[4]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3):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