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3-02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就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努力探索阅读多元化,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基础
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文本,就谈不上阅读了。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走进文本与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并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换言之,就是读者要把握文本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并通过阅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进而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并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个性化阅读要求反复地“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要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
个性化阅读要强调个性,但共性的理解也绝对不能丢弃。读者只有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做到“我心知他心”,进而真正理解文本。
二、个性化阅读要以个性朗读为主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他们理解文本和表现内心感受的最好方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边表演边夸张地读,都会展示他们对文本的个性体验。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不但能读出个性,还可深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标准”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由学生评议,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
三、个性化阅读多元化的探究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为一家报纸的《读书》副刊题词:“读书是训练,也是一种发现。”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判定课文的“确切“意思。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标新立异”的思想。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黄河的主人》的语句教学:“一、二、三、四……啊,一共七个人!”小小的皮筏子上共站上了七个人,作者此时会涌起哪些感想,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学生或重读、或轻读、或快速、或缓慢,且都言之有理。教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这对张扬个性、发展求异思维是大有益处。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周瑜黄盖火烧赤壁的精彩片断“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朗读时,先播放课件,问学生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一段该怎么读?为什么?同学们大多谈了曹军伤亡惨重,士兵们很可怜,应该悲伤、沉重地读,而且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低沉、伤心、入情入境。这时老师没有满足于此,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怎样解放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没有多样化的启迪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这位教师又以“刚才我们从曹军的角度带着的悲伤的情感来品读。有没有人从别的角度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情动而辞发,有的说应该读高兴、自豪点,因为东吴的周瑜赢了;有的说应该读出恨、可悲,因为那些士兵的家属在盼着他们回家团圆。这样的朗读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又使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爱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总之,阅读教学要坚持以文本为基础,以个性朗读为主,努力探求阅读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就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努力探索阅读多元化,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基础
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文本,就谈不上阅读了。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走进文本与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并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换言之,就是读者要把握文本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并通过阅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进而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并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个性化阅读要求反复地“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要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
个性化阅读要强调个性,但共性的理解也绝对不能丢弃。读者只有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做到“我心知他心”,进而真正理解文本。
二、个性化阅读要以个性朗读为主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他们理解文本和表现内心感受的最好方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边表演边夸张地读,都会展示他们对文本的个性体验。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不但能读出个性,还可深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标准”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由学生评议,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
三、个性化阅读多元化的探究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为一家报纸的《读书》副刊题词:“读书是训练,也是一种发现。”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判定课文的“确切“意思。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标新立异”的思想。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黄河的主人》的语句教学:“一、二、三、四……啊,一共七个人!”小小的皮筏子上共站上了七个人,作者此时会涌起哪些感想,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学生或重读、或轻读、或快速、或缓慢,且都言之有理。教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这对张扬个性、发展求异思维是大有益处。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周瑜黄盖火烧赤壁的精彩片断“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朗读时,先播放课件,问学生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一段该怎么读?为什么?同学们大多谈了曹军伤亡惨重,士兵们很可怜,应该悲伤、沉重地读,而且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低沉、伤心、入情入境。这时老师没有满足于此,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怎样解放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没有多样化的启迪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这位教师又以“刚才我们从曹军的角度带着的悲伤的情感来品读。有没有人从别的角度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情动而辞发,有的说应该读高兴、自豪点,因为东吴的周瑜赢了;有的说应该读出恨、可悲,因为那些士兵的家属在盼着他们回家团圆。这样的朗读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又使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爱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总之,阅读教学要坚持以文本为基础,以个性朗读为主,努力探求阅读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